应该是不会的,朱棣是有野心,但不是疯子。当大明王朝的基本盘稳定,接班人有能耐,并且风口不在自己这边时,燕王朱棣是决不敢轻举妄动的。
能力、威望、经验首先第1点,就是朱标不仅威望很高,而且个人能力很强,执政经验丰富。
这也在于朱元璋对他的重视,刻意对他做出各种培养。
朱标出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这时候朱元璋的事业还算挺顺,所以当酣战中的朱元璋听到长子的出生,非常高兴,特地跑到山上题字:
【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可以看出,自朱标出生开始,朱元璋就对他很重视,而且自始至终对其疼爱有加。
这种影响力,使得朱标走了之后,朱元璋也没有考虑立其他儿子为太子。
明初各位皇子封王的势力范围
燕王、晋王都是有能耐的,但明太祖仍然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接班人,直接扶持起皇太孙,为他各种铺路。
朱元璋从小就把朱标当接班人培养,朱元璋在江南一带自立为吴王时,就立10岁的朱标为世子,朱标此时的法定继承人就已经定下来了。
而直至朱标病逝,长达27年的接班人生涯中,老朱都没想过换人。
不仅朱元璋自己自己悉心教导,把自身丰富的军政理论和经验、以及自己用人之道耐心传授,还请了宋濂等名儒为师,专门授其经学,全方位培养朱标。
朱标的个人能力和性格,都是太子中的天花板
等到正式立朱标为太子之时,老朱又专门找了一批功勋道德老成者,来兼领东宫,而不再给东宫外另设府僚,这其中就包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等开国功臣勋贵。
这批人,几乎囊括了大明开国时的知名文臣武将,全部资源都倾斜到了东宫,这种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而且朱元璋也考虑到,在自己外出征战期间,就干脆由太子监国,来管理自己的大本营。由朱标统一协调,而各位文臣武将来辅佐他。
朱标22岁时,朱元璋见他已经成年,更是放开手脚,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理,然后奏闻给自己。大刀阔斧地锻炼太子处理政事的能力:
“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自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十几年的亲朝临政经验,决不是朱允炆和手下那些迂腐的儒生能比的,眼光见识早就拔高了。
即使朱棣武力值很高,以军功在诸王里面很抢眼,但比起朱标还是差的很远,这俩人光环之间的差距,可是和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差距不同。
朱标远超李建成,而朱棣可未必赶得上李世民。如果靠着军功想撼动大哥的地位,基本别想了。
人脉、能力、理政经验、团队、人心向背,各个层面,朱棣都没法与太子抗衡。即便军事能力,朱棣的野路子,比起蓝玉都尚且不如。
人际关系、人心向背、性格其次第2点,朱标甚得人心,能够协调各路人际关系,可以说是“朝野上下倾心”。
朱标的性格很不像他老爹,倒是和马皇后有点像。朱元璋属于脾气火爆、发起火来神佛都要退散的那种人。
而朱标却是温文尔雅,不动声色间能处理各种事情。他生于安乐,但却无纨绔子弟的恶习。
并且朱标本性忠厚,能尽心受教,对大臣老师十分恭敬。屠戮功臣的事他不仅不去做,而且在做太子期间看朱元璋杀人太狠了,更是劝诫朱元璋施行“宽通平易之政”。
朱元璋能力很强,但是手段过于雷霆
有朱元璋做反面例子,朱标在朝中的拥戴程度可想而知了。只怕不少人都还盼着朱标能早点接班,就不用在老朱手下提心吊胆地上朝了。
能震慑诸功臣的,不一定是杀戮,为人坦诚永远是王牌,友善坦诚+精明强干更是一对王炸。
不止对朝廷群臣,对皇室宗亲也是。朱标为人友爱,待人以诚。作为长兄,十分爱护弟弟们。
老四燕王固然野心勃勃,而晋王、秦王、周王、齐王这几个兄弟都不是省油的灯。老二、老五等兄弟犯了不少事,老朱把他们招回京城要收拾他们,幸好朱标提前收到消息,在朱元璋面前尽力调节,这几个兄弟才没受罚,并且安然返回封地。
朱元璋为朱标铺垫的滴水不漏,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
有人告发老三晋王有异心,朱元璋很生气,要处罚他,朱标去哭着给弟弟求情,朱元璋被感动之后,这事才不了了之。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晋王朱㭎)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不止亲弟弟,其他亲戚们,朱标也很照应,更精明的是,他懂得找合适的人去协调,很明白关系网中间的关键枢纽。
朱元璋抚养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以及义子沐英,马皇后对他们都很好,视如己出。所以每当朱元璋因为一些事要责怪他们的时候,朱标自己发觉劝解不了,就会跑去请马皇后出面来协调。
朱元璋虽然暴虐,但是非常尊敬与他患难与共的马皇后。
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从以上几点分析不难看出,朱标的个人能力+朝廷威望+人际关系几项维度,基本上是碾压式的,更是明朝上层复杂人际关系网中的重要调和剂。所以燕王、晋王几位弟弟,明智之举就是收起非分之想,想也没有用。
从朱标人心向背和威望程度来看,就让燕王造反的企图打消了一大半。
从后来的靖难起兵看,朱棣打出的“清君侧”旗号就已经挺牵强了,顶多指向齐泰、黄子澄这几个只会吹牛的儒生。
朱标如果在位,燕王还能打出什么旗号?就压根没人会愿意跟随朱棣瞎折腾。
朱棣本人也算雄才大略,但是以燕地一藩之镇起兵,面对执政经验丰富的朱标和全国兵力资源对比,他几乎没有胜算。单从军事上看,朱棣也是必败无疑。
燕王朱棣能够取胜,纯属对手太弱
朱棣后来的取胜,纯属是因为对手太无能,从而钻了空子。朱允炆属于用人不当外加胡乱操作,以及奇葩的迂腐理念,导致以多打少还能连续吃败仗,硬是把顺风盘面演变成逆风甚至翻盘局势。60万明军vs10万燕军这种仗,如果换了朱标作为对手,朱棣完全没机会。
更重要的是,朱标天性仁慈,是个宽厚有爱的好大哥,即使为了朝廷稳固才迫不得已要削藩,反抗也不会像建文帝在位时那么激烈。
以朱标的性格,削藩也不会对弟弟们下狠手,剥夺藩镇和兵权同时会用其他丰厚的封赏代替,对比起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待遇只高不低,大家兄弟一家其乐融融在京城享乐岂不美哉!
宋太祖的削藩,比较仁和,但也埋下了武备不力的隐患
一个性格宽厚又精明强干的大哥上位了,弟弟们日子过得很好,原本就没有必要冒着风险起兵谋反了。
如果朱标顺利即位,朱棣也会掂量掂量:起兵既不占道义,而且军事上打也打不过、自己的良心上也过不去。
所以朱棣的选择无非两样:
1、老老实实在燕地待着,有机会能讨伐北元立军功;
2、就向朝廷递交申请,搬到南京住,离大哥近点还有机会被提拔。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影响朱标的英年早逝,给大明朝廷带来了洪水滔天般的影响。
到了洪武后期,明初的勋贵们要么年迈去世,剩下的也被老朱屠戮殆尽。太子的早逝,以及稚嫩的朱允炆磕磕绊绊的上位,令老朱完全没有安全感,原本留给朱标的团队班底反而成了威胁皇太孙朱允炆顺利上位的威胁,这就令老朱下了肃清这批勋贵的决心,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蓝玉。
勋贵当中仅存的能打的蓝玉,和朱标关系也很好,而且和朱棣很不对付,本就是老朱留下辅佐朱标的棋子,可惜朱标早逝。蓝玉又居功自傲,显然不是年轻的朱允文能镇得住的。
棋子已经没用了,反而对棋手造成了威胁,那还留着干嘛?
朱标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蓝玉也屠戮了,朱标不死,蓝玉也不用死,蓝玉不死,哪有李景隆这帮草包什么事。
靖难之役形势图
假如真要动武,朱标什么都不用做,只要用对了统帅,就如同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一样,仅凭着蓝玉统领朝廷的优势兵力,会打的朱棣那几万人片甲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