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冬夜,冷得刺骨。重症监护室的灯光昏黄而冰冷,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医生站在门口,低声对李怀国夫妻说:“孩子不行了,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可以进去看看她。”李怀国愣住了,妻子汪艳茹捂着嘴,眼泪瞬间决堤。夫妻俩颤抖着走进病房,看到8岁的小雨涵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如纸,几个医生围着她用力按压胸口,病床吱吱作响,可孩子一动不动。李怀国心如刀绞,几乎崩溃,他哽咽着对医生说:“别折腾她了,让她走吧。”可汪艳茹却扑到床边,死死抓住女儿的手,哭喊着:“我不放弃!求你们再试试!”奇迹,竟在十几分钟后降临——心跳恢复了。

这一幕,发生在2016年。那时的李雨涵,才4岁,却已经被命运狠狠摔在地上。她同时患上了白血病和尿毒症,两种致命疾病叠加,像两把无形的刀悬在她的小脑袋上。李怀国,38岁,黑龙江七台河市勃利县的普通农民工,妻子汪艳茹,36岁,家庭主妇,夫妻俩靠打工攒下的十几万积蓄,本以为能给女儿一个安稳童年,却在一夜之间化为泡影。2016年确诊后,雨涵开始了化疗和透析的双重折磨,小小的身体被药物摧残得不成样子。第一次化疗刚结束,她就突发心脏骤停,被紧急送进ICU。那一刻,李怀国以为一切都完了,可汪艳茹的坚持,硬是从死神手里把女儿抢了回来。
一个父亲的倔强:暂停化疗,先治肾女儿失而复得,李怀国擦干眼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救她。可现实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医生坦言,化疗和透析同时进行,雨涵的身体撑不住,白血病不治,孩子最多活半年。可如果继续化疗,肾功能会彻底毁掉。李怀国咬咬牙,做了个大胆决定:暂停白血病治疗,先全力救肾。他带着雨涵出院,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这一招,像在悬崖边走钢丝。医生摇头,亲戚劝阻,可李怀国铁了心:“我得给孩子找条活路,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出人意料的是,雨涵竟然挺过了两年。每次透析后检查,血液指标都还不错,李怀国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他开始相信,女儿或许真能熬过这场劫难。然而,命运从不轻易放手。2018年,透析效果越来越差,医生下了最后通牒:必须肾移植。
李怀国东拼西凑,借遍了亲朋好友,攒齐了30多万手术费。2018年11月,他带着雨涵从哈尔滨赶到广州,登记等待肾源。那段时间,雨涵的身体每况愈下,瘦得只剩皮包骨,吃不下饭,走不动路。李怀国每天抱着她,轻声哄着:“爸爸在呢,别怕。”可他心里清楚,肾源渺茫,时间不等人。
千里奔波,只为抓住一线生机2019年3月的一个深夜,李怀国接到长沙某医院的电话:“有个小男孩可能要捐肾,你们想来就得等。”他二话不说,带着妻子和雨涵,从哈尔滨连夜赶往长沙。一家三口挤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焦急地等了一天,医生却迟迟没消息。到了晚上,李怀国心灰意冷,以为希望又落空了。他带着雨涵去附近的肯德基,想让孩子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整整一天,雨涵没吃过一口饭。
可就在他们刚踏进店门时,电话响了。医生急促地说:“快来!小男孩的家长签了捐赠书!”李怀国愣了几秒,扔下手里的袋子,拉着妻子女儿就往医院跑。那一刻,他既感激又心酸——一个陌生男孩的离去,成了雨涵的生机。当晚,雨涵被推进手术室,接受了肾移植。半个月后,她出院了,复查半年,情况稳定。一家三口终于回了哈尔滨。
“当初医生说,雨涵不化疗最多活半年,可她活了四年!”李怀国逢人就说,语气里满是骄傲。他以为,女儿的尿毒症治好了,白血病也奇迹般地没再发作。可2020年5月,噩耗再次降临——白血病复发了。

复发后的雨涵,只剩一个移植来的肾。化疗药物毒性强,剂量稍大就会毁掉仅剩的肾功能。医生无奈地说:“只能用正常孩子的五分之一剂量,疗程得拉长到三年。”费用,又是几十万。李怀国一家早已债台高筑,100多万治疗费掏空了积蓄,还欠下几十万外债。可他没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李怀国出生在农村,父母种10亩玉米地,勉强养活一家人。他20多岁外出打工,认识了汪艳茹,结婚后修了砖瓦房,日子总算有了盼头。2011年雨涵出生,他干活更卖力,想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可2016年的双重诊断,像一场风暴,把这个家砸得粉碎。2020年5月,他带着雨涵告别年迈的父母,再次南下深圳求医。两位老人站在村口,泪眼婆娑地看着他们远去,李怀国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在深圳,雨涵开始了新一轮化疗。小小的她,已经懂事得让人心碎。看到病房里其他小朋友去世,她从不哭闹,只是默默对爸爸说:“我不想死,我想跟你们在一起。”2021年,化疗初见成效,可年底父亲突发脑梗,李怀国带着雨涵回老家探望。老人瘫在床上,母亲在一旁抹泪,他觉得自己是个不孝的儿子,更是个无能的父亲。
反复的命运:希望与绝望交织2022年3月,医院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雨涵的病又复发了。前一年半的治疗付诸东流,接下来的化疗还得持续四五年。如果肾功能受损,可能还需再移植一次肾。李怀国不敢想下去,可他从没想过放弃。“孩子是M3型白血病,治愈率高,只要坚持就有希望。”他坚定地说。那一刻,他想起ICU里奇迹般恢复的心跳,想起妻子不顾一切的坚持。

这些年,李怀国家从农村走到城市,从哈尔滨到广州、长沙、深圳,负债累累,却始终没放手。他常说:“只要雨涵活着,花多少钱我都愿意。”雨涵也像个小战士,咬着牙熬过一次次化疗。她喜欢看书,喜欢玩具熊,偶尔还会笑着问爸爸:“我好了,能去游乐园吗?”
奇迹背后的科学与坚持雨涵的故事,既是父母爱的奇迹,也是医学的极限挑战。白血病,即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骨髓中白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恶性血液病。M3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因其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砷剂治疗敏感,治愈率可达70%-90%。可雨涵的情况复杂,她同时患有尿毒症,肾衰竭让化疗药物代谢受限,治疗难度翻倍。
心脏骤停后抢救成功,更是罕见。正常情况下,心跳停止超过6分钟,大脑缺氧会导致不可逆损伤。可雨涵在十几分钟后恢复心跳,可能是因为低温环境减缓了脑代谢,加上医生的全力抢救。肾移植的成功,则依赖于精准的配型和术后抗排异治疗。她的每一步存活,都是医学与意志的碰撞。

雨涵还在病床上,翻着她最爱的那本童话书。李怀国坐在一旁削苹果,眼里满是疲惫却不失温柔。这个家,被病魔撕扯得千疮百孔,却因爱而屹立不倒。未来如何,没人知道。但正如李怀国说的:“那天她在ICU活过来,我就知道,她是我们的奇迹。”
参考文献:
《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2020年版。《肾移植术后管理与并发症》,《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9年第40卷。《心肺复苏成功率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18年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