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

垌菲的备忘录 2024-08-25 14:13:22

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是中医针灸治疗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针灸通过调节机体的功能状态,使之向正常水平靠拢,无论是对于功能亢进还是减退的情况都能起到相应的调节作用。但是也有很多误解,比如这个说法:是指通过针刺或灸法作用于同一穴位,可以使机体功能从低下或亢进状态调整至正常范围。例如,针刺天枢穴既能治疗泄泻,也能治疗便秘;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对胃酸分泌具有调节作用——但是这个描述是不够准确的,针刺同一个穴位产生相反的作用,是通过不同的频率或者手法实现的,这也就是我们撰写这篇学习内容的原因之一。

1. 古籍依据:从阴阳说起

在《黄帝内经》中,针灸疗法确立的核心原则之一,是调节机体系统的功能平衡,即“调衡”。《灵枢·根结》中提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素问·三部九候论》中也强调:“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这些原文都体现了针灸治疗的双向调节作用,即针刺可以对阴阳失衡状态进行调整,无论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都可以通过针灸达到“以平为期”的效果,其实这也是中医追求平衡的例子之一,各种治疗的出发点不是"对抗",而是"回复到平衡状态"。

这些古籍的记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针灸双向调节效应的理论依据,也展示了古代医者对针灸治疗原理的深刻认识和实践经验。通过这些古籍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针灸的调节机制,为现代针灸临床提供指导和参考。

2. 现代临床现象:需要理解哪些细节?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在治疗多种疾病时展现出了"双向调节"效应。例如,针刺足三里既可以抑制胃肠功能的亢进(腹泻),也能够促进胃肠功能的兴奋(便秘);针刺内关穴既能够抑制心动过速,也能够促进心率的提高。这种双向良性调节作用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机能状态,如果某一器官的机能处于亢奋状态,针刺效应多是抑制性的;如果该器官的机能处于低下状态,针刺效应多是兴奋性的,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很多对同一个穴位产生相反治疗效果的案例,刺激的方式是不同的。

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对机体不同状态的良性调整作用。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临床现象:

(1)消化系统:针刺某些穴位,如天枢穴,在泄泻时能止泻,在便秘时则能通便。足三里穴对胃肠蠕动及消化液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既能治疗胃痉挛,又能治疗胃弛缓症,显示出胃弛缓时针刺可加强收缩波,胃紧张时使之弛缓的特性。而我们作为医生,要考虑的是,这些刺激是通过不同强度的刺激实现的,比如,同样是使用足三里,高频刺激和低频刺激的疗效可能是相反的,或者,同一个穴位,不同深度的刺激,针刺效应是相反的,而这些,可能被误解为了所谓的"双向调节"。

(2)神经系统:针对中风患者,头针疗法不仅能增强受损的病灶侧脑网络功能连接,还能降低健侧半球异常增强的脑网络功能连接,促进脑网络功能连接由健侧代偿逐步向受损的病灶侧平衡,重塑神经网络功能,有利于康复过程中患者肢体运动模式的正常化——这里我们看到的所谓"增强"和"降低"同时出现的,看似相反的效应,其实就是一种被"误解"的双向调节,针刺信号通过不同路径到达脑部后,对脑区产生差异化的作用,而这不能理解为双向调节,因为具体的效应并不是真正的"相反",而是不同脑区的功能。

(3)免疫系统:针灸对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调节作用,可提高大鼠CD4+T细胞和CD8+T细胞水平,调节机体免疫稳态。针灸还能通过调节神经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等多靶点改善肺功能,起到平喘作用——这些内容是值得我们仔细关注的,看起来这些是各种各样的分子和效应通路,但最终会落实在特定的效果上。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浅酌助兴,喝多了会醉,那么同样是酒精,会起到提神和助眠两个相反的效果,所以,刺激的剂量以及产生的效应物质的剂量,都是非常重要的。

(4)内分泌系统:有文献报道:针灸对胰岛素水平具有调节作用,能够降低高胰岛素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水平,但不会使其降低到正常范围以下——这其实不能说是"双向调节",而是一种阈值,也就是纠正它恢复到正常水平,所以,现代的中医,至少应该不排斥使用现代生物医学知识理解中医的过程,中医疗法中被现代医学认可的部分,才能够不断的融入世界医学的主流进程。

(5)皮肤疾病:针灸对肥大细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生理状态下,针灸刺激可引起局部穴位肥大细胞及脱颗粒数目增多;病理状态下,针灸后病灶区肥大细胞与脱颗粒数目明显减少,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这些临床现象说明针灸通过其独特的治疗原理,能够在不同病理状态下对人体的多个系统发挥平衡调节作用,无论是功能亢进还是减退,都能向正常水平调节,体现了针灸治疗的整体性和双向性。

3. 生物医学机制:

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看,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可能涉及多个机制。首先,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活躯体传入神经,引发相应的自主神经活动和内脏功能的改变,这一过程被称为“躯体—自主神经”反射。其次,针灸还可以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如激活迷走神经传出增加,释放乙酰胆碱,实现对炎性反应的负反馈调节,这被称为“胆碱能抗炎通路”(CAIP)。此外,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还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有关,通过影响这一网络,针灸能够促进机体自稳态修复。

总体来说,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古代中医理论的指导,现代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及生物医学机制的深入研究。通过这些方面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针灸在调节机体功能上的深刻内涵。

1 阅读:95

垌菲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