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唯一的“希望”!为何不降息?10万亿救市,苦力最盼望什么

旺才小子 2024-09-24 18:47:04

本周唯一的“希望”。

为什么是唯一?

因为本周相对信息量较少,

即便有,也因为预期会偏向另一个方向,不堪承接“希望”两字。

为什么又说到“希望”?

因为可能性真的存在,并且尚存在牌桌上的金融消费者不甘心只做咸鱼。

回溯到7月,那时YM提出忽略MLF,关注OMO的西方化调控机制。

7月是试用期,为接下来OMO调控传导利率打下基础。

当时,把MLF操作时间由每月15日延续到25日,放在了LPR贷款利率之后,取消了LPR报价利率由MLF加点形成的机制。

取而代之的是7天逆回购利率,LPR报价利率在此基础上加点形成。

于是,我们看到了发生在7月22日的这样一幕。

8:00,7天逆回购利率下调10个基点,降至1.7%。

9:00,1年期与5年期LPR各下调10个基点,分别为3.35%、3.85%。

这样就能解释,本月LPR没调的明面原因,是因为OMO利率没调。

7月25日,被边缘化的MLF利率下调20个基点,降至2.3%。

MLF是什么?

中期借贷便利,通常以1年期为主,至今已有10年历史。

银行需提供优质质押品,来向YM获取资金。

由于其一月一次的频率太低,对提供流动性的帮助偏弱。

所以,被边缘化确实有其必要性。

但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MLF的体量过于庞大,如果过快收缩,会带来流动性危机。

于是,我们看到7月15日、8月15日各有1010亿、4010亿到期后,YM分别在7月25日、8月26日分别投放了2000亿、3000亿MLF,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地步。

最关键的并不是温水煮青蛙似的收缩续作,而是这个2.3%的利率,对银行来说是高还是不高?

接下来的9月-12月将有42800亿的MLF到期,平均每月1万多亿。

如果高了0.1个PCT,就是少了每月10亿的净利润。

对于高度关注银行净息差的YM来说,这是体现“呵护”的有力着落点。

根据8月银行间同业拆借月报,1年期拆借资金的加权利率为2.13%,与MLF利率有0.17%的差距。

并且,从成交量的重点分布来看,银行更喜欢1天期的拆借,利率较低,且无需抵押。

对于YM来说,银行的优先级排在实体前面,理由是金融系统不能有风险。

所以,“利差”是YM的“紧约束”。

在这样的现实下,周三的MLF操作,会是一个观察窗口。

如果MLF的利率依然“按兵不动”,大家都可以洗洗睡了。

周末,有专家提出10万亿消费券刺激计划,从特别国债中列支。

得承认大额刺激计划确实有利于经济向上,相当于增加了居民“收入”。

而且这种“收入”不能化作储蓄存款(窖藏发霉),几乎可以想象出一个完满的答案。

类似于凯恩斯的“挖坑理论”,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那么,现在经济负增长了吗?有必要用“挖坑理论”来填补空虚吗?

经济并没有负增长。

只不过,向上增长的速度放缓了。

专家为何要这样子提出呢?

我们看到了“币与债”是两条线,在“币方”采取稳健步伐时,唯有“债方”发力向前。

而“债方”除了“刺激”,实在掏不出快速见效的灵丹妙药。

并且这种“刺激”,并非没有先例。

2008年实行4万亿,占GDP的12.5%;

今天如果实行10万亿,只占GDP的7.9%,力度还偏小了。

但任何事情的推出,都会有一部分人持反对意见。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变相的“蛋糕再分配”。

特别国债由谁来买单?

币方。

今年的特别国债已经增加了约5000亿。

于是,刺激力度越大,既得利益者菊花越紧。

当下的经济就像一个负重前行的“苦力”,随着摩擦系数的上升,爬坡已经越来越吃力了。

我们当然,可以用增加“收入”的诱惑,来刺激他“勇于前进”。

但对于“苦力”来说,最大的心愿是“减轻负重,降低摩擦”,刺激是短暂且不可持续的。

那么,这个负重,这个摩擦又是什么?

是成本,是经济向上的成本。

其中最大的成本就是实体贷款成本,包括企业,包括个人。

以上纯属个人情感展现,聊博一笑。

0 阅读:0

旺才小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