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老百姓更健康?政协委员们这么支招

news新闻 2022-03-10 18:14:30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民健康成为热议话题。针对不同群体产生的健康问题,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民健康成为热议话题。针对不同群体产生的健康问题,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今天,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闭幕。就让我们回顾两会上政协委员们关于“让老百姓更健康”的“好声音”——

关注青少年健康 建议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建设迫在眉睫。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盟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吴以环委员建议,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帮助全社会树立“身心同健康”的意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引导,鼓励学校配备成长导师,引入第三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加强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家长会等方式为家长宣讲健康知识,提升家长心理健康辅导基本技能。

同时,建议强化过程疏导,提升心理健康问题干预能力,制订行动方案、强化教师疏导能力、加强早期筛查等。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视频截图)

学生患精神疾病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这对很多家庭是不小的负担。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委员提出建议,将学生患者心理治疗有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校入学健康体检,实现心理疾病早发现、早识别与早干预。

关注老年人健康 建议减轻老龄化带来的慢病负担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2%。2019年,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书记李志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老年人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老年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健康管理医学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减轻老龄化慢病负担。”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建议,科学确定临床实践中健康管理医学学科的内涵,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联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调动个人和家庭参与健康管理,形成全生命周期和重点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防治康养全链条健康管理医学服务,从而减轻老龄化带来的慢病负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徐金华曾指出,带状疱疹在50岁及以上人群中易发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院长王建业及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呼吁,提高带状疱疹疫苗接种、医防结合,最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关注特殊群体健康 建议将罕见病药品纳入普惠型商业健康险

据2020年中国罕见病大会的公开数据,中国已知的罕见病大约1400余种,患病人数接近2000万人,每年新增罕见病患者20万人。

目前,一些治疗罕见病的药品价格太高,有的罕见病药品年治疗费用定价甚至在百万元以上。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不同,罕见病发病和患病情况不同,高值罕见病药品的病种大都为发/患病率或患病人数极低的小病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授丁洁建议,在局部地区先行先试高值罕见病药品用药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省级及以下的高值罕见病药品用药保障机制,并逐步推广。

同时,她建议将罕见病药品纳入普惠型商业健康险,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立省级罕见病慈善专项医疗救助基金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包括联动机制、对接机制、操作机制等。

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杨佳(图片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杨佳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关注的是残疾人群体托养问题。杨佳介绍,目前残疾人在康养机构托养,而其家人在养老机构养老,这种情况下不利用残疾人的康复,也容易增添家人的担心。

“如果能够整合社会资源,使全家都在同一机构托养,则更加地科学和人性化。”杨佳呼吁,整合社会资源,推进残疾人托养与家庭养老相结合。

关注全民健康 建议造就高水平专业医师

  人才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是提升基层公共卫生专业复合能力的保障。医学教育如何吸引精英人士加入?社会如何为人才培养和从业创造良好条件?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他看来,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般需要10年以上学习培训,并需要全生命周期的学习,才能成为受社会尊敬的“大夫”。

为了吸引精英人才从事医学事业,王松灵建议,一是将已经成功实施的“5+3”一体化培养体系作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对合格毕业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二是将“5+3”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培养主体目标定位为全科医生;三是推进以培养全科医生为目标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体系,不断提高住院医师临床胜任能力;四是改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只有全社会敬畏生命,统筹协调,齐心合力,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医学里来,把医学长学制精英教育做到位,才有可能高质量实现医学内涵,造就高水平的医师。”王松灵说。

(作者:张玉玲 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新闻周刊、新京报、中国日报等)

1 阅读:61

news新闻

简介:中央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