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成为四大游记里最流行的一部,难道真的是因为字数多

云梦泽中的读书人 2023-05-29 17:15:07

公元1573年,明朝万历元年。从官场退下来的吴承恩终于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西游记》的创作。也就是在同一时间,有一位跟他同姓的哥们儿,名字叫吴元泰。这时候他也在案牍上奋笔疾书,创作出了《东游记》。

后来就是福建人余象斗先生弃文从商,接管了自己父亲留下来的文创企业。他也在自己的公司(书坊)里创作了《南游记》和《北游记》。就这样,明朝终于集齐了四颗龙珠,“明代四游记”就此诞生。

奇怪的现象

然而奇怪的是,《西游记》的知名度和热度不仅在当时就遥遥领先,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对它耳熟能详,特别是随着影视的表现形式的加入,让《西游记》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虽然我们对《东游记》也有部分印象和了解,但比起《西游记》就差太多。至于另外两部游记那更是知之甚少,好像在我们记忆里被选择性删除了一样。

那《西游记》究竟有何魅力让当世人和后世人如此津津乐道,至今流传不衰?以至于其他三大游记在国人心中逐渐地遗忘。

《西游记》的前世

《西游记》本身主要的故事情节脉络早在宋代就以“说话”(评书)的方式存在。而且非常流行,说话的内容就是话本。其中代表作就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描述的是唐代高僧唐玄奘西行天竺,带回了佛教经典经文。

到了元末明初,更以杂剧的形式传播于广大群众中。

元朝统治时期,政府统治黑暗,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等级制度比较森严,作为汉族的读书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按照元朝统治者给出的等级标准,他们只比乞丐地位高一点。南宋地区的文人进入朝廷做官的门路基本被断绝,所以他们只能专注于文学创作。

特别是适合平民百姓的文学形式,比如用唱腔的元曲杂剧。那时著名的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他们用元曲的形式创作一大批抨击黑暗现实的文学作品,同时带动了那个时代的创作热情,他们都以杂剧的形式在民间流传。

身为蒙古族人的杨景贤父辈,他们把家选择到了浙江钱塘地区。杨景贤从小聪明伶俐,喜欢读书写字,长大后学问渊博,而且对乐器都颇有造诣,特别是琵琶。

这时候,杨景贤以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基础,夹杂了更多的故事情节,创作了杂剧版的《西游记》。它分为六本二十四折,基本涵盖了整个西游故事框架。从孙悟空拜师学艺大闹天宫,然后一路护送唐三藏西行取经,取经回来传播佛经。

杂剧版的《西游记》内容如下:

第一本:西方如来为了东方传经,派自己的西天毗庐迦尊者投胎到东方成为大唐高僧;

第二本:长安城送唐三藏西行的盛大场景,十大天神保护唐僧西行;

第三本:唐僧西行路上,收服白龙马、孙悟空和沙和尚一起跟他西行;

第四本:收服猪八戒;

第五本:唐僧一行人过火焰山与铁扇公主斗智斗勇;

第六本:唐僧到了灵鹫山取回了经书回到东方的传经。

加上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虽然内容不是很多,但故事脉络已经形成。

随着明朝的建立,各民族的社会地位趋于平等。社会工商业发达,经济也空前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提高。

就像《红楼梦》里说: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有需求就有市场,就能激发创作者的创造力,明代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大放异彩。

从明代四大名著到三言二拍,各种演义小说也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让后世人惊叹,我们感叹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创造力,为我们后世留下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

小说版的《西游记》也就应运而生。

那现在就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西游记》会成为四大游记中最流行的一部?其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四个,下面我为大家一一讲述。

先发优势

首先来看四大游记诞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西游记》最先完成创作推出,拥有了先发优势。

其次就是优秀的内容让它出道即巅峰。因为《西游记》的内容已经有几百年的流传,受众面很广。因此其诞生之初,就被当时的文化大V冯梦龙称之为“天下四大奇书之一”,可见其地位和知名度。在明清时期,据说各种印刷版本高达13个版本,后世有很多著名文人给他写评议文章,甚至是专门撰写《西游续传》。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神魔小说的巅峰力作。

字数多优势就大

小说的数字多真有优势,这也是最直观的一面。据统计,吴承恩的《西游记》大约82万字,《南游记》、《北游记》和《东游记》差不多都是在10万字左右。

从字数来看《西游记》确实雄踞榜首,有了流传下来的资本。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小说这个文学形式大放异彩,平民百姓对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读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部小说,如果字少了,就丧失了表达自己故事和思想的一个最基础的东西。你看看,我随便举例,明清时期小说的字数基本上50万字起步吧!比如冯梦龙的“三言两拍”,五部小说高达300万字。而被称为当世“四大奇书”的另外三部,《三国演义》有近73万字,《水浒传》96万字,《金瓶梅》近100万字左右。

你看看,那时候搞小说这种文学创作,你没个几十万字的内容, 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写的是小说,拿不出手。

优质内容

优秀的内容从来不缺读者,这句话从古至今都很适行。

小说引用的故事主线决定大家对于小说的接受度更高。比如《西游记》的故事主线就是大唐高僧唐玄奘西天取经,这是正史记载的历史,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这个事情认可度比较高。再看其他三部游记,其实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主线,看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东游记》的故事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杂取民间传说作之”。一句话定调,纯粹就是东拼西凑的故事,有点大杂烩的意思。行文语言是文言文和白话混合,比较另类。而且它是一部完全道教化的小说,里面全然一副道教神仙的画面。对八仙里的每一个神仙描写不够深入,人物脸谱化完全不够,读完我们对每一个神仙没有特别的印象。

《北游记》的故事更是散乱,串不起一条主线,让人无法连贯看完。小说莫名其妙开头,堂堂一个天庭玉帝为了凡间宝物而选择下界,之后就是各种投胎各种骚操作,简直不忍直视。最后强行收尾被封为北方真武大帝。

《南游记》的故事更是离谱,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北游记》的另一个故事版本而已。就是玩的一个“俄罗斯套娃”的模式,换汤不换药。不管是人物设定还是故事情节几乎相同,让人不禁怀疑作者的创作意图。

名不副实还“蹭流量”,注定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

相比《西游记》,其他三部游记被冠以“游记”的名字,在我看来有强行附会的意思。就像现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为了出名,他们会主动去蹭热点获得流量予以曝光。然而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互联网也是健忘的世界。很多人虽然获得暂时的流量,但很快沉寂。

《西游记》在当时看来就是一个文话IP,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算是一个流量热点。《东游记》创作时间是与《西游记》一个时代,那《南游记》和《北游记》的时间是在《西游记》之后,所以他们都有“蹭热点”的嫌疑。

特别是后两者,他们“蹭流量”的嫌疑更大。它们的作者是余象斗,这位余先生自己是弃学从商,他们家有一个印刷企业(书坊),是一个图书出版商,他自己又是主编(著评人),所以他是一个商人,当然要想办法经营自己的企业赚钱。

从内容来看《东游记》其实完全就是讲述道教八仙修炼的故事,还不如叫《八仙传》更加贴切。《南游记》是关于华光天王下凡的故事,可以叫《华光天王传》,《北游记》讲述的是北方真武大帝的修炼经历也可以叫做《真武大帝传》。

谁能抵挡齐天大圣的魅力

《西游记》为我们中华民族凭空创造出了一位鼎鼎大名的英雄,在他身上的气质呼应了我们炎黄子孙。

孙悟空,一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拥有强大的实力他自封齐天大圣,后来又得到天庭的追认,最后功德圆满封为佛界的斗战胜佛。 你看,实力、反抗、正义、嫉恶如仇、蔑视天庭等等让人热血的词语,都在体现在孙悟空的身上。

孙悟空敢于和天庭作斗争的反抗精神,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斩妖除魔,保护师徒的勇武忠义精神,面对世间的不公平敢于挺身而出的侠义精神。种种正是我们民族身上的气质,也是我们追求的立身处世的榜样。

几十年前,我们国家位伟人曾用的这样的话激励我们: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都说现在的我们是基建狂魔,岂不知几千年以来我们华夏民族都是这样伟大的存在。从神话里的盘古开天地、女娲炼石补天到现实里的大禹治水、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隋朝京杭大运河等等。这些种种事迹正是我们民族面对困难时不屈服,敢于斗争的不屈精神。

综上所著,《西游记》以神魔小说的形式登上“明代四大名著”的荣誉殿堂。 不仅仅是优秀的故事内容情节,最重要的是它表达的立意和精神。一部小说,一个人物,把我们民族身上的气质表现的淋漓精致。所以自《西游记》诞生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甚至在全世界国外有几十个语言的版本流行,蜚声海内外。
0 阅读:35
云梦泽中的读书人

云梦泽中的读书人

痴迷于神话,分享神话传说故事的大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