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7年的新疆军区,开国上将肖华面临了一位老部下甘祖昌的辞呈,后者请求返回家乡务农。尽管肖华理解甘的苦衷,却也清楚他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甘祖昌在过去的一次意外中受了重伤,医生曾表示他活不过60岁。甘祖昌却坚定地认为,回乡是他最好的选择,最终,在肖华的努力下,组织同意了他的请求。甘祖昌成功回乡务农,反而身体逐渐康复,活到了81岁,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1955年,甘祖昌和许多老部队成员一样,收到了期待已久的军衔评定消息,大家纷纷欢欣鼓舞。在兴奋的气氛中,部分人员却对自己的级别评定表示不满,认为评得过低,纷纷向上级反映自己的意见。这一复杂的情绪让教导处副主任龚全珍倍感棘手,她不得不出面与这些同志沟通,以疏解他们的情绪。
回到家中,龚全珍与丈夫甘祖昌谈起了评级的事情,龚全珍作为大学毕业生,被评定为连级,心中有些许得意。甘祖昌听到她的评价后,却显得有些沉思,他慢慢地说:“其实我对自己的级别评定也有意见,已经写信给中央反映了。
甘祖昌则一脸平静,他继续解释道:“党组织的评级是基于德、才、资三方面的评定,我被评定为师级,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自己并不配这个级别。”他补充道:“你们学校里有一位老管理员,他的资历可比我长多了,但他的级别却只是连级。而你们的总务主任也是老红军,他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评定为营级。
龚全珍点点头,心中越发感到困惑,不明白甘祖昌的真实意图,甘祖昌接着说:“和他们相比,我对自己的级别确实有意见,觉得评营级就够了。党组织给我评了师级,我心里难以接受。
龚全珍才恍然大悟,原来甘祖昌觉得自己评得过高,他向中央提出的申请并不是希望提升级别,而是希望能降低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位置。上级在接到他的申请后,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不予批准。尽管甘祖昌一直从事后勤工作,但后勤在军队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存亡,最终他仍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成为四个准军级之一。
在收到弟弟的来信后,甘祖昌了解到家乡的土改情况,心中不禁萌生了归乡务农的念头,他与妻子龚全珍坦诚相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当年在家乡拼命闹革命,就是为了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穷人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但他们的生活改善却不明显,我们的家乡依旧贫困,何不回去和乡亲们一起努力呢?
为此,甘祖昌向新疆军区党委递交了请示报告,恳请批准他回到家乡参与农业生产建设,他在报告中写道:“自从上次受伤后,我的身体状况愈发不佳,已无法继续担任领导职务。我希望组织能批准我回到江西老家,以后能为乡亲们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组织在得知此事后决定暂不批准他的请求,而是将他派往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进行疗养。尽管经历了一年多的休养,甘祖昌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他感到自己在为国家服务的同时,却未能真正做出贡献,心中愈发感到愧疚。
为了实现回乡的愿望,甘祖昌再次向组织递交了多份申请,但结果却始终如一,未获批准。直到1957年,这一情况终于发生了转机。
一位重要的领导人,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前往新疆军区视察工作,甘祖昌心中暗自期待,希望萧华能够将他的请求带给军区党委。萧华了解了情况后,走到甘祖昌身边,语重心长地说道:“我已经得知了你的想法,军区党委也曾向我反映过。他们担心你的健康状况,毕竟苏联专家曾明确表示你需要静养,活到60岁还需要努力争取,大家都是为了你的身体着想。
甘祖昌听后心中焦急,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出于对他的关心,但他仍然心存希望,希望能以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做出贡献。经过长时间的劝说和坚持,萧华终于低下了头,认真考虑甘祖昌的请求,这让甘祖昌感到一丝振奋。
1957年8月,甘祖昌将军和家人开始整理行李,准备返回故乡,他特别叮嘱妻子龚全珍,不要带棉絮。龚全珍认真听从,便将棉絮一一抽出,留下的只有衣物的里子和底子,甘祖昌这样做其实是出于对组织的考虑,希望能够节省运输费用。
这次回乡的队伍中,除了甘祖昌和龚全珍,还有他们三代同堂共计十二口人,以及一些简单的行李,此外还有六头猪、十五只鸡和十五对小兔子,构成了一个热闹而温馨的归乡场面。
为了确保回乡的顺利,组织上还安排了两名随行人员陪同,不到一个月,甘祖昌便将他们打发回去,他自信地说:“我回来是为了当农民,而不是继续当将军,作为一个农民,我用不着秘书。”这种直率的态度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他返乡的坚定决心。
回到故乡后,甘祖昌并没有闲着,他在家休息了三四天,便开始深入田间地头,亲自参与到农村的日常劳动中。他帮助大队捡粪积肥,同时教导孩子们如何割草和拔草,并为每个人设定了每日的任务量,力求让孩子们也能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甘祖昌不畏严寒,跑到屋后的荒地上开垦,他用力挥动锄头,硬是把八九把锄头都挖断了。双手不断地磨出茧子,然而他的辛勤付出终究是有回报的,那片荒地经过他的辛勤耕耘,终于蜕变为一块丰盛的菜园。
在甘祖昌回到故乡建设的岁月里,他积极参与了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三座水库的完工、四座发电站的启用、三条公路的修建以及十二座桥梁的架设。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他的汗水与心血,经过不懈努力,甘祖昌推动了家乡的发展,他的健康状况也逐渐好转,仿佛回归了昔日的活力,他更加坚定地相信,劳动可以治愈身体的病痛。
1985年冬天,甘祖昌的身体状况再次恶化,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凝视着孩子们,缓缓说道:“我这一辈子尽心尽力,却没能留给你们多少物质财富,但这个铁盒子里藏着我最宝贵的东西。”打开盒子,里面是三枚勋章,那是他在1955年获得的荣誉。
随着甘祖昌的病情加重,妻子龚全珍暗自焦急,最终偷偷拨通了医院的电话,医生迅速赶来,经过仔细检查,确定甘祖昌必须住院治疗,尽管他对医院的安排显得不太情愿,但在医生的坚持下,他不得不被强行送往医院。
甘祖昌病危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许多人前来探望他,新疆军区的代表也赶到病床前,关切地询问他的情况。此时的甘祖昌时而神志清醒,时而陷入昏迷。尽管身体日渐虚弱,他依然激动地对探望的人们说道:“当年那些专家说我活不过六十岁,可现在我已八十一了!能为家乡做些贡献,我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甘祖昌在病床上逐渐陷入昏迷,时而神志不清,时而沉沉入睡,1986年3月28日,出乎意料的是,他突然恢复了精神,眼中闪烁着昔日的光芒。他询问了儿子村里的情况,关心起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嘱咐儿子要多去帮助他们,尽己所能地贡献力量。
病房里的亲属们无不掩面痛哭,他们明白,眼前这一幕是甘祖昌即将告别的预兆,仿佛是他在交代最后的心愿。甘祖昌的声音虽然微弱,却透着坚定:“孩子们,要记得,团结互助是我们永远的责任。
在交代完儿子的事情后,甘祖昌转向守在旁边的妻子龚全珍,温柔地说道:“这些年你辛苦了,谢谢你陪伴我走过风风雨雨。你要好好照顾自己。”随后,他又提到:“等我过世后,你去领我的工资,帮我买一些化肥,支持农业,帮助那些贫困的家庭,这是我能为大家做的最后一件事。
不久之后,甘祖昌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一片悲痛,送去火化的那天,村里的百姓自发前来送行,场面十分感人。大家纷纷怀着敬意和感激,表达对这位农民将军的深切怀念,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追悼会上,许多人讲述了与甘祖昌的往事,回忆起他为乡村发展所做的贡献,讲述他如何关心乡亲,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甘祖昌的精神在每一个听众心中久久回荡,他的奉献与无私将继续激励后人,成为永恒的榜样。
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这位为革命事业辛勤奋斗的农民将军,带着平凡却不平凡的生活轨迹,安静而从容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一生,仿佛在告诉世人,真正的财富并不是物质,而是为人民、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