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连环画名作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老一辈连环画家搞创作,不仅仅是绘画功夫扎实,更有一种求实的精神,在绘画前会做足准备。实地采风就是一道关键的程序,比如贺友直二下湖南益阳农村,三易其稿,才有了《山乡巨变》;华三川深入山西、河北农村苦居数月,才有了《白毛女》;丁斌曾、韩和平五入鲁南生活,才有了《铁道游击队》。深入故事所在地生活,调查采风,是神作诞生的重要基础。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特别的连环画——《北行记》,该书讲述了上美《李自成》创作前采风的故事,这样以连环画形式来画连环画创作过程的,可能是孤例。
70年代末,上美社组织了黄大华、王亦秋、罗希贤、施大畏、崔君沛等5位编创人员赶赴山海关、北京、陕西等地考察,采集素材。
1997年,罗希贤老师将这段经历画出来,连载在《新民晚报》,同年出版单行本大精《北行记》。这本书保持了他一贯的简约画风,粗疏而不失幽默,有几分学的贺友直风俗画的样子。画面语言表达流畅,读来毫不凝滞。
大精《北行记》封面书名是贺友直题字
不多废话了,我们开始看故事。
罗希贤的连环画通常人物生动,特征准确,质朴可爱,更趋近于漫画的表达效果。
1977年,上美社五人团从上海出发,去北方“下生活”。他提到这是家常便饭,可见追求真实、充分调查当时是普遍现象,只不过李自成规模庞大,需要动用五人。阿华是黄大华,老王是王亦秋,大畏是施大畏、小崔是崔君沛、而“我”就是罗希贤。
后来黄大华不知何故没有参与李自成的创作,其他四人,再加一位无法出差的徐有武,构成了整套书的主力,他们合作第一册《清兵入塞》,获第二届全国评奖绘本二等奖,质量奇佳,五人配合默契,缔造出一部神作。这几位也都成为80年代连坛的风云人物。
第一站:天津他们先到天津,此时唐山大地震才过去一年,街上还满目疮痍,没能“痊愈”。
天津人美社热情招待,倒茶女子笑容可掬,头都快碰到老王(王亦秋)了。图中“我”(罗希贤)正为墙上裂缝担心,万一突然哗啦啦塌下来就玩完了。
上美社和天津社都在画《李自成》,竞争对手之间居然友好讨论起想法来。
图中五人团的成员很好辨认,一身海魂衫的是小崔(崔君沛);头发最茂密、个子特别高大的是施大畏;白发眼镜、络腮胡子的是老王;黑发眼镜、脸型圆中带方是“我”
天津住宿,屋内闷热,小崔来了一句:这里是不是以前的特殊会所?此时大家不是捧腹大笑,而是感到一阵腻腥(上海方言:肮脏恶心)。
到了天津,狗不理包子必须吃一次,他们排长队购买,服务员态度冷若冰霜,最后吃到一盘僵兮兮的肉包。小歪前些年去天津吃狗不理,大致体验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排队罢了。
第二站:山海关(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是李自成故事中重要发生地,天下第一雄关令大家敬畏、怀古。
没有招待室,就在露天空地坐下,文管所的老艾头上三条皱纹,一抖折扇,热情讲解。
老艾经不起五人炮轰夹击,开了仓库,这下芝麻开门,宝货无穷了。
里头都是文物,令人兴奋,特别是王亦秋,一件件把玩起来,王亦秋是出了名的考究专家,到了这个仓库简直如鱼得水,可以想见有多开心。
一把大刀引起关注,原来是武状元的臂力测试器。
阿华穿起清兵盔甲做模特,那张“面糊”脸细节多多。
连环锁子甲的重量有四五十斤,从前的将士得有多大力气才能在马上纵横,防御力妨碍行动力。
古往今来,多少势力踏过,是非功过凭谁说。小歪计划今年无论如何得去一趟瞧瞧。
至于瓮城,近些年全国到处建设古城搞旅游,这种建筑构造已经毫不稀罕了。
只有到了现场才知道的真相:城楼向外的只有砖结构箭孔,木结构的经不起一支火箭。
古代战争的攻防细节都充满着智慧,有老艾指点,大家学到不少。
第三站:北京北京当时也受大地震影响,到处是避震棚,在人美社住宿,条件比较艰苦。
相信看到这里,读者朋友能轻松辨认出几位主角了。
到故宫,《李自成》中的崇祯困局筹谋的戏份不少,都要靠这里采集的素材来呈现。
彼时的故宫博物馆办公室条件还很糟糕,不少专家学者就屈身于此。
画家主要精力在绘画锻炼上,连环画承载着很多文化属性,不是画家个体可以直接驾驭的。这时候有文物、历史专家点拨,能少走很多弯路。
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通过理论学习,一旦脑子里有了相关概念,再看到景物时,脑海里的“分辨率”也大为不同。否则,宫殿就只是宫殿,你看见了,还是几乎没看见,包藏在其中的“料”无法释放出来。
当初五人团只能耗费几小时画下来。现在人们可以随手在博物馆拿手机拍摄,或者网上直接搜高清图,条件优越,效率不知高了多少倍,但反而产不出《李自成》那种优质艺术品了,可见艺术和技术效率不成正相关。
前门高墙下,是一辆辆驴车,要去长城得起大早,倒腾多趟公交。
贲庆余是高手,我特别喜欢他和王绪阳合作的李自成小说插图,有插图的可贵经验在前,连环画也算有了引路之灯,不会完全无处着力。
第四站:洛阳北京之后折而向西,他们来到河南洛阳,这里有一本《洛阳大捷》要画,讲李闯王攻占洛阳,擒杀福王那段。
多年前小歪也曾去洛阳,和罗希贤老师有类似感概,城市拥挤杂乱,充斥着工业厂房,第二产业当道,无法让人勾起怀古之情。而今年去洛阳,风貌大变,文旅兴旺,各种古建宫殿拔地而起,到处是穿汉服摆拍的小姐姐,让古都气象复现。
进入洛阳博物馆他们才有所慰藉,盛景不再,只得睹物遥思了。
洛阳作为天下之中,兵连祸结,绝不可能像山西那些犄角旮旯地方的古建筑那么太平,地面上的古代痕迹基本无存。繁盛的历史积累使得大量宝贝都埋入地下,每次搞基建就冒出一波,塞满了庭院,冒出的速度超过了研究消化的速度。
第五站:西安继续西向就是西安,这里也是李自成建立大顺的“老巢”,应该仔细探访一番。
招待所没有自来水,水桶里的水反复利用洗碗,让上海精致生活的画家们有些难以忍受。这次出行可以算作一场“文化苦旅”。
北方的风物、西安的豪迈感染了这些海派画家,他们后来画的《李自成》多用焦墨皴擦,雄浑大气,豪迈奔放,我想和这里的经历有关。
艺术是可以跨越国界引起民族自信力的,这是国家力量的源泉之一,看看这些鞠躬的日本人。这是我们老祖宗争取来的,我们要继承好这份骄傲。
碳水天堂,没有一个游客会错过泡馍、拉面、油糕,五人团美餐一顿。
招待所没有白出食宿成本,上海的高手帮他们轻松解决了国庆的墙板宣传。
第六站:华山长时间的旅途,五人中有三人累倒,还是“我”和大畏体质过硬,去往西岳华山。
这幅就能显见施大畏个子有多高,在风景区没有被充分商业化开发时,在这种原生态的岩石上跳跃也挺有意思。
这本书是罗希贤自编自画,所以图文契合度高,看得出他的文采也很不错。
彼时人烟稀少,背着画板到处走到处画,这种体验绝对比今天拿个手机咔咔拍人海美妙多了。
踟蹰不前,这心态很符合“大畏”二字,北方大汉的吼叫给了他们无限的勇气。人生有时候就会陷入迷茫踌躇,自驱力不足。若是机缘到了,自会有一个贵人来拍醒吼醒你,继续前进。
联想到《智取华山》,要破地利之险,需靠人和,我军迷惑敌军的同时联结当地群众,探索出险道,一举拿下华山。
这里语言很优美,可是画得不敢恭维,意境全无,显然山水不是罗希贤长处。
住的是寺庙道观,喝的是泥浆雨水,和餐风饮露差不多。
看到半夜寺庙里点灯,我忽然想到很多王弘力、颜梅华等人早期作品,就是那种大量明暗阴影的室内环境画法,昏暗中透露出阴森恐怖,并不是画家空想,而是电能不足的年代所特有的场面记录。
前面嫌弃这个,嫌弃那个,直到真饿得不行了,看到碗底死苍蝇也能泰然处之。
第七站:潼关第二册连环画《南原激战》就发生在潼关南原,可是现场找不到什么相关的遗迹。
古代潼关的城楼,是从一位老人家中照片中获取的。
坐不坐飞机?那时候可是难得的体验,大畏和小崔还担心会失事,生死前途交给硬币吧。
只要硬币抛了正面,飞机再怎么颠簸心里也很稳。
第八站:延安(米脂县)自延安转米脂县,李自成的老家。
这个画面似曾相识,后来罗希贤画《智取张家寨》,广受好评,自然得益于对陕北民居的细致观察采风。这样的房屋结构在连环画中有了不少体现,令读者亲切感扑面、大开眼界。
这些老农形象,也注入了《李自成》的诸多人物造型中,都是那片土地上的人,人物面貌也要符合地理属性。
孩子们围上来,带来无边的希望、乐趣。质朴的快乐最有感染力。
陕北的写生收获很大,这些素材后来也被应用到了他们的其他作品中。
这幅途径黄帝陵,在沙漠中有仙境之感。
王亦秋的考古瘾又犯了,到处搜找奇珍异宝,最后淘到一些陶罐。
第九站:陕南商洛山区最后一站,商洛山区,这是李自成潜伏养兵之处,民间流传下来的说法充满了传奇色彩。
写在最后小人书背后故事多,感谢罗老师将这段珍贵的经历记录下来,使得40多年后的读者还能感受他们那时候文艺之旅的酸甜苦辣。我读到了画家们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赞颂。
罗希贤老师(1946-)创作连环画作品不下170部,是极其勤快的作者了,他的早期作品《难忘的战斗》《火种》都是上等作品,包括李自成中的《智取张家寨》等几本都很好。后来就开始靠拢风俗画、漫画,也有大量的中国画的小品,渐渐连友不太买账了。不论如何,这部《北行记》我特别喜欢,内容真实动人,很有时代气息,还带有一些小幽默。那些大画家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那个年代舍得大力的投入让画家去采风,有组织、经费、人才队伍三重保障,催生了上美《李自成》这样的佳作。深入实地调查,才能捕获大量的小细节,而那些意想不到而又合乎事实的小细节,最能让读者钟情。
今天的各个出版社往往无大才可堪用,有限的成本也倾力放在直播投流等营销手段上了,更关注怎么卖劣币或普币,而非良币的打磨,反正都明白市场大到韭菜割不完。于是每年新书虽然很多,却鲜有亮眼的,击退了潜在消费者的兴致,图书领域的消费升级任重而道远。
高成本的回报短期不可见,高成本很难得到资本的青睐,高成本也容易让组织或个人畏缩不前,但恰恰是高成本的调查、研究、交流、打磨,能成就久盛不衰的经典,能实现更大更长远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
上美《李自成》和《北行记》,会是连坛永不凋零的鲜花。因为美本身和追求美的道路,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