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的世家倾轧究竟有多惨烈?

星瑞谈过去 2025-04-02 12:54:54

若将春秋战国比作多国纷争、思想勃发的时代,晋国则宛如其缩影,内部斗争纷繁,犹如一个微型的春秋再现。

晋国国君初似周天子,手握实权,然随时间推移,权力渐弱,终至仅余象征意义,形如吉祥物。

起初,公卿世家仅为晋国国君管家,但随时间推移,其权力日增,逐渐卷入到争夺国家权力的斗争之中。

晋文公时期,晋国原有十大世家,历经兼并,缩减为六家,它们分别是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以及中行氏。

六大世家间关系紧张,常寻机欲除对方,图谋独揽朝中大权。

然而,众人实力相当,贸然挑衅实非上策,故而只能沉住气,静待有利时机的出现。

后来,赵氏内部率先出现了矛盾,导致四大派系间爆发内讧。

当时,赵氏一族分为四大派系,分别由赵盾、赵穿、赵同及非纸上谈兵之赵括领衔,此四人乃亲兄弟。

其中,赵盾实力最为雄厚,身为晋国执政官,其权势之大,从他侄子杀害国君却未受惩罚便可见一斑。

赵盾因权势过大,其逝世后,其余三大派系企图瓜分其遗产,致使赵盾一系的地位日渐衰落。

赵盾儿媳不甘屈服,借晋国国君之力,将赵括与赵同两族逐出,此即著名的“赵氏孤儿”事件,我在前文系列中已有述及。

赵括与赵同被淘汰后,赵家的领导权再度回归赵盾一脉,而赵穿一系则稍显弱势,未能占据上风。

两系自上次内讧后吸取教训,赵盾一系定居晋阳(山西地区),赵穿一系则迁居邯郸(河北地区),各自为营,避免再聚首引发纷争。

至吴越争霸之际,赵盾后裔赵鞅毅然决策,意图吞并赵穿一脉,以实现赵氏全族的统一。

赵氏再次陷入内讧的漩涡。

赵鞅为何突生此念?缘由无非两点。

首先,历经多年壮大,晋阳赵氏势力远超邯郸赵氏,因此萌生吞并之意,实属自然。

晋国世家间的权力争斗愈演愈烈,赵鞅深感忧虑,认为若不尽快增强实力,晋阳赵氏将面临灭顶之灾。

在此背景下,赵鞅诱邯郸赵氏首领赵午至晋阳,随即将其囚禁并处死。随后,他遣人告知邯郸赵氏,赵午因行为不端已伏法,令其另选首领,并赴晋阳觐见。

此乃明目张胆之威胁:赵午拒不服从,已遭诛杀,尔等速选顺从之人来臣服于我,否则,赵午之命运,亦即尔等之鉴。

赵鞅杀赵午后,其子赵稷誓要复仇。复仇之心致使内讧升级为内乱,双方因此剑拔弩张,最终以武力相向。

晋国国君虽无实权,却仍居其位,故而众世家皆聚其身旁,共议赵氏内部纷争之事。

范氏与中行氏主张,赵鞅蛮横无礼,蔑视晋国法规,滥杀朝臣,应受惩处,他们期盼国君能为邯郸赵氏伸张正义。

言罢,未待国君有所回应,两家径直率领军队,着手辅佐邯郸赵氏。

范氏与中行氏的行为是否存在问题?这取决于观察的角度。如何理解此事,关键在于个人的立场与视角。

从邯郸赵氏立场看,范氏与中行氏所为无可厚非:领袖赴晋阳宴,竟丧命于此,何处寻理?范氏与中行氏挺身而出维护正义,实乃义举。

从晋阳赵氏视角看,范氏与中行氏之举乃干涉内政:邯郸赵氏为小宗,违抗大宗晋阳赵氏管理,赵鞅行家法而已,何须尔等多管闲事,站出来指手画脚?

从范氏与中行氏视角看,赵氏内乱乃千载难逢之机,若助弱势邯郸赵氏,必能重创晋阳赵氏,届时瓜分其遗产,收益颇丰。

邯郸赵氏原本势弱,但范氏与中行氏加入后,其实力超越了晋阳赵氏。几番激战后,晋阳赵氏难以抵挡,只得退守晋阳以避锋芒。

若无变故,邯郸赵氏借范氏与中行氏之力,将速灭晋阳赵氏,然而,变故旋即发生。

然而,关键在于晋国国君亦站在三大世家之侧,对范氏与中行氏提出了严厉指责。

国君虽仅为象征,却因背后有三大世家及晋阳赵氏支持,其言辞自然拥有了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因此,局势瞬间逆转:晋阳赵氏在三大世家及国君的支援下,发起了猛烈的反击。

赵氏内战历时八年,终以范氏、中行氏败退,赵稷流亡海外告终。

审视赵氏内乱,不难发现其情形与后世的战国时期颇为雷同,两者展现出诸多相似之处。

单个国家携盟友攻击另一国时,旁观数国却转而支援受攻方,形势迅速反转。

单个国家看似强大无比,然而面对多国联手,迅速败下阵来,口吐鲜血,往日的威风荡然无存。

战国历史,在春秋末期晋国的变迁中已悄然预演,这不禁令人感叹其神奇之处。

1 阅读:139

评论列表

黄河北太行南

黄河北太行南

4
2025-04-07 18:59

但凡有高速,小宗代大宗,三家分晋的事恐难发生。

星瑞谈过去

星瑞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