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战史资料讲,第二次中越边境战争里中方的“骑线拔点”行动,是在 1984 年 4 月 28 号凌晨 5 点左右开始的。接着就有刘昌友将军带领的昆明军区第 14 军第 40 师的俩团,在各种炮弹(像 160 毫米迫击炮、122 毫米加农炮、122 毫米榴弹炮、152 毫米加榴炮、107 毫米火箭炮、82 毫米迫击炮、120 毫米迫击炮等)组成的炮弹雨过后,去攻打河宣省渭川县边境越军驻守的高地啦。
由于边境紧张局势持续好久啦,越军第 313 师第 122 团的防御部队挺松懈的,人数老是不满员,尤其是炮兵力量不行,没法给步兵提供啥支援,可中国军队行动那叫一个出其不意,所以在几个小时交火后,中国军队都打进泸江西边大概 7 公里宽、3 公里深的地方啦,还控制了 1509 高地(老山)、722 高地(662.6 高地)、233 高地(169 号高地)、300 到 400 高程(142 高地也就是李海欣高地那片区域)、685 高地(634 高地)。

渭川县是越南西北的一个地方,那地形可老崎岖啦,就只有连绵的山脉,基本的交通工具,运输还挺困难的。在 1984 到 1989 这五年多时间里,中国选的战场其实是片 20 平方公里的山区。不过呢,在这场战争里,那炮弹老多了,炸得噼里啪啦响,好多士兵伤亡,主要形式就是炮战,双方天天都在争那一寸寸土地。
保卫渭川县边境高地的是第 313 师部队,它是第二军区的主力师。除了第 313 师,第二军区还有其他主力师,像第 314 师、第 356 师、第 316 师。这后三个师归属于 1979 年战后组建的第 29 军(这是接受国防部和第二军区双重领导的主力军,所以被其他部队叫“中央军”)。第一阶段,渭川前线指挥官是第二军区副司令员黎威密。几个月后,黄丹接替他指挥反攻,去夺回丢失的阵地。

由于这是场持久战,跟中国军队做法似的,越南军队也把来自不同军区或军的部队派去前线参战。因军事方面原因(安全和转移啥的),很难追踪这些作战部队的活动轨迹,不管是第 356 师(第二军区)、第 312 师(第 1 军)、第 3 师(第 14 军)、第 322 师(第 26 军)、第 320 师、第 31 师(第 3 军),还是第 306 师(第 2 军)、第 301 师(首都军区),到前线都用第 313 师或者第 314 师某个单位的番号。
由于战场地方小,炮兵火力猛,两边都没法集中用好多兵力。部队一般都在洞穴或者防御工事里待着,以 20 到 50 人为一拨。进攻规模不大,也就团、营或者连那个级别。防御工事周围到处都是地雷、手榴弹。士兵除了用 AK47,还有机枪、迫击炮、40 火箭筒、M79 掷弹筒、M72 火箭筒,手榴弹用得特别多。就怕炮火和狙击手,只能夜里偷偷往外爬。供应挺难,吃的喝的都缺,住的也挤,所有人都得在防御工事里躲好几个月才能换地方,所以士兵日子特别危险、难受还单调。即便这样,大多数人还是有战斗精神。
中国为啥选渭川边境那狭窄山区当战场呢,原因有:
后勤保障。中国在补给上占优势呢,进攻前好几个月就修了通往边境的公路和桥梁,越南没想到中国会攻没啥军事政治价值的地方,没做好应对,还得在几千公里边境线上分散部署炮兵部队。中国军队突然袭击,越南渭川的炮兵就提供了会儿支援火力,弹药就打完啦。
在渭川那地方打仗呢,越南军队在炮弹供应上那可困难大了去。咱中国能自己造火炮,还能生产相关弹药,就算有时候一天得消耗好几万发炮弹,可他们直接从工厂往前线运就行。越南就只能靠着苏联援助,炮弹从海防港苏联的船上下了,再装车运到渭川县城,然后从县城靠人力往各个阵地转(每人每天就只能往战场运两发炮弹)。

训练部队。渭川战场那也是中国军队熟悉战争的地儿。因为瞅见人海战术在现代武器跟前过时啦,就把渭川当训练场咯。跟 1979 年打仗不一样,这回他们经过精心训练,把战场地形仔细研究了,技战术运用也挺熟练。这场“骑线拔点”战役还叫“两山轮战”战役呢,两山指的是渭川县的 1509 高地地区(也就是老山地区)和安明县的 1030 高地地区(就是者阴山地区)。为了消耗越南军队的有生力量,中国这边使劲用炮火,这是中国的突出优势。
每隔 6 个月呀,就会轮换部队去参加战斗,先是昆明军区的部队,接着是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兰州军区、北京军区,可没武汉军区和内蒙古军区啥事呢,这都是越南人说的明显错误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