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某日,某省某村村民和先生站在自家麦田旁,手持泛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眉头紧锁。证件上原本登记的3.5亩土地,如今仅剩2亩零几分,而消失的一亩多地,成了他与村委会、亲属之间长达数月的纠纷焦点。这场看似普通的土地争议,折射出农村土地管理中的深层矛盾与基层治理的困境。
和先生是某省某县某村的普通农民,常年在外务工。几年前,他的哥哥在家务农时,曾有人提出租用和先生的土地,但哥哥建议他不要出租,和先生拒绝了租地,便把地留给哥哥种了。然而,哥哥去世后,和先生的大嫂改嫁了一位四川人,并在未与和先生商量的情况下,擅自将他的土地割让出去。和先生回忆道:“她连电话都没打一个,就直接割了我的地,割完了才通知我一句‘你哪里的地我割了’,就这么一句话,我的地就没了。”
和先生的土地证上明确记录了他的土地面积,但如今,他的土地少了整整一亩多,而大嫂的土地却多了出来。和先生多次向村委会反映情况,但村委会坚称“土地没有错”。无奈之下,和先生拨打了政府热线12345,县领导也派人下来调查,但调查结果却与和先生的说法完全相反——县领导称“土地一点也没少”。“他们串通一气,欺负我一个平头百姓。”和先生愤愤不平地说道。他原本在上海务工,但为了维权,他不得不回到家乡。然而,面对村委会和县领导的“一致说法”,和先生感到无力抗争。他曾试图与大嫂的新丈夫沟通,但对方却威胁他:“你最好别打12345,打了也搞不过别人。”和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基层农村,土地纠纷往往牵涉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博弈。和先生所在的村,现任村书记的选举过程就充满了争议。和先生回忆,选举时,他的爷爷奶奶因年事已高无法到场,便委托他代为投票,但村委会却拒绝了他的投票资格。而另一位村民的父母明确表示弃权,村委会却强迫其投票。
“他们就是这样欺负我们,敢怒不敢言。”和先生说道。现任村书记及其前任在村中拥有极大的权力,村民们对他们的不满早已积压多年,但碍于其权势,无人敢公开反抗。和先生的母亲曾对他说:“上面的政府对我们都挺好的,但村委会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们?”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农民的心声。在基层治理中,政策执行往往被少数人操控,普通农民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和先生的土地纠纷还牵涉到土地荒废问题。他回忆,哥哥在世时,曾表示要种他的土地,他便将土地留给哥哥耕种。哥哥去世后,土地一度荒废。和先生外出务工前,曾将土地种上小麦,并委托村里的一位村民代为管理,约定等他回来后再收回土地。然而,当他回来时,却发现土地已被大嫂割让出去,而村委会的解释是“土地荒了,是你嫂子捡来种的”。
“我种好了小麦才走的,他们说等我回来收,可现在全都不对了。”和先生无奈地说道。土地荒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利益链条。一些村干部或村民通过“捡种”荒废土地,逐渐将其占为己有,而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却难以维权。和先生的遭遇折射出中国农村土地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民外出务工,土地管理变得松散,给一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机。与此同时,基层治理中的腐败和不作为,也让农民的维权之路充满艰辛。和先生表示,他将继续通过合法途径维权,尽管他知道这条路并不容易。“老百姓就这样被他们欺负,但我不能放弃。”他说。
针对和先生的遭遇,有专家指出,农村土地纠纷的根源在于基层治理的薄弱和监管的缺失。专家建议,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土地管理的监督,确保土地确权工作的透明和公正。同时,应建立健全农民维权的渠道,让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任由少数人操控。”专家强调,只有加强基层治理,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让农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和先生的故事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一个缩影。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农村土地问题日益凸显,而基层治理的薄弱让许多农民陷入维权无门的困境。和先生的坚持或许无法改变现状,但他的声音却提醒我们,农民的权益不应被忽视,基层治理的改革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