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2025年的中国汽车行业那可是热闹非凡,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过这战场不是在马路上,而是在智能驾驶这个高科技领域。各大车企都像打了鸡血似的,一个劲儿地往高阶智能驾驶领域砸钱搞研发,为啥呢?因为谁要是在这方面落后了,那就相当于在汽车行业的牌桌上没了自己的位置,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吃肉喝汤。
咱先说说那些车企,小鹏汽车早在去年就率先推出了端到端智驾模型,这就像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勇气可嘉啊。理想汽车也不甘示弱,紧跟其后就升级了自己的“端到端 + VLM”技术架构。再看比亚迪,今年初也开始在智驾领域大步快跑,提出了“智驾平权”的概念,特斯拉更是带着它的FSD气势汹汹地加入了这场大战。这就好比一群武林高手过招,都想成为最后的王者。
现在L2级辅助驾驶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5%,而且按照这个趋势,到2025年有望突破65%。这看起来是个很不错的成绩,但是您再看看智能驾驶产业链,那可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啊。就像我认识的一个汽车行业的小专家说的:“这智能驾驶啊,看着热闹,其实背后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现在车企都流行自研智驾,像“蔚小理”这些造车新势力,那可是相当坚定地走自研路线。小鹏、理想就不说了,蔚来也在努力。还有长城、上汽、吉利这些传统车企,也不甘落后,通过孵化智驾公司来实现技术自主可控。比如说长城汽车搞出了毫末智行,上汽成立了零束,吉利和亿咖通一起创立了吉咖。这就好比每个车企都想自己盖房子,不想依赖别人给的砖头。
这种自研的趋势呢,确实让车企有了更多的优势。他们可以更好地控制研发和生产升本,就像自己当家做主一样,想怎么升级就怎么升级,还能把自己的创新想法快速变成现实,提升用户的体验。比如说比亚迪的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长城自主研发的Coffee Pilot Ultra能实现无图方案量产,这都是自研的成果。但是呢,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那些智驾供应商的日子不好过了。随着车企自研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就只把一些中低阶的智驾项目拿出来招标,供应商就从原来的方案提供者变成了子系统或者零部件供应商。这对于供应商来说,就像是从一个大老板变成了小工,而且入门级智驾项目既赚不到钱,又得不到数据反馈来升级技术,毛利还低,账期还长,这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啊。
再说说Robotaxi吧,这可是很多人看好的一个领域。好多自动驾驶企业都想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但是现实却很残酷。就拿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黑芝麻智能、地平线这些公司来说吧,他们都上市了,看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呢,一直在亏损。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这些公司就像一群在沙漠里找水的旅人,怎么都找不到盈利的方向。他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像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还有特斯拉入局,都让这个概念炒得很热。弗若斯特沙利文还预测说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Robotaxi市场,到2030年市场规模能达到390亿美元呢。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
这些自动驾驶企业为了盈利也是绞尽了脑汁。头部企业像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都有自己的布局。萝卜快跑在很多城市都有业务,订单也不少,但是到现在还没盈利呢,它希望在2025年能全面进入盈利期。小马智行的收入来源比较分散,只有10%左右来自Robotaxi业务,大部分来自其他业务,它预计2025年实现单车运营盈亏平衡。文远知行更是采取了“多线并行”的方式,包括Robotaxi、自动驾驶小巴、自动驾驶货车、自动驾驶环卫车和高级辅助驾驶等业务。元戎启行也拿了一些项目,想通过量产车业务来探索Robotaxi的规模化运营。
那为什么这么多人看好的Robotaxi会这么难盈利呢?摩根大通做了个测算,说影响Robotaxi盈利的有三个变量,定价、车辆成本和车辆安全员比例。随着完全无人驾驶的普及,定价和安全员这两个问题可能会慢慢解决,但是车辆成本这个关键因素就取决于订单密度和硬件成本了。虽然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很发达,能降低硬件成本,但是政策法规的开放程度和自动驾驶的安全程度才是影响自动驾驶单量的最大变量啊。而且现在出行市场竞争那么激烈,还有无人驾驶取代出租车司机这个舆论争议,想要快速规模化真的很难。
其实啊,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都面临着高投入、产出慢的问题。就像小马智行,2022 - 2023年累计亏损近20亿元,2024年还在继续亏。文远知行从2021年到2024年累计亏损超50亿元,黑芝麻智能2021 - 2023年累计亏损接近百亿元。这就像一个无底洞,不停地往里砸钱,却看不到什么时候能赚钱。
我还看到过一个调查,说约30%的消费者表示在没有完全成熟之前,不会轻易尝试智驾功能。这也说明智驾技术的推广还面临着消费者接受度的问题。而且智驾相关法规的完善程度也影响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就像一个紧箍咒一样,法规不完善,很多技术都不敢大胆地推广。
另外,智驾行业的人才竞争那叫一个激烈啊。优秀的人才就像是香饽饽,各个企业都想抢到自己手里。这就好比一场人才争夺战,谁要是能抢到更多的人才,谁在这个行业里就更有竞争力。
智驾行业虽然看起来前景广阔,但是要真正实现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像爬山一样,虽然山顶的风景很美,但是爬山的过程可是充满了艰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不断地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政策的走向,这样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智驾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