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不停歇|“抢跑”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广而告之公益 2023-10-16 10:26:00

2岁半,3个月就认识了千余字;

6岁,8个月读完小学6年;

10岁,参加高考,以505分的成绩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

13岁,成为北京工业大学的硕士生,是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

16岁,入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博,是全国最年轻的博士……

他就是曾火爆互联网,引得无数媒体争相报道的神童张炘炀。

来源:媒体报道

大家本以为一路“抢跑”的神童,长大后的人生必然也是“开挂”的,

然而,一度消失的神童,再次回到公众视野,如今28岁的张炘炀,竟然“躺平”了?

神童张炘炀究竟怎么了?这还要从头说起。

神童是怎样养成的?

提起神童张炘炀,就不得不说起他的父亲张会祥。

张父是最早的大学生,1990年考上了人大商学院MBA,却因贫穷而放弃,这一直是他心中无法弥补的遗憾。

1995年,36岁的张父,迎来儿子的降生,这让张父看到了另一种希望。

他为儿子取名炘炀,寓意红红火火,满含张父对儿子殷切的期盼。

事实上,张父也是这么做的。邻居都说从没见过他这样的父亲,不辞辛苦地追着儿子教东西。

不知是耳濡目染的熏陶,还是天生就聪明过人,张炘炀3岁识字过千,8个月不断跳级,读完了别人要花6年时间的小学。

上了初中的张炘炀,成绩一落千丈。最终,张父选择了让他退学回家自学,备战高考。

按照张父为他编排的剧本,10岁的张炘炀,走进了高考考场并考了505的高分,他一炮而红,成为了备受追捧的神童。

未曾起飞还是坠落神坛?

上学时,张炘炀极度依赖父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父母包办的影子。

每天基本24小时都在和父亲生活,张炘炀无从学习如何与同龄人相处,而且在张父“只讲学习,不讲做人”的揠苗助长式教育之下,张炘炀的学业与心智并没有同步发展,这也为他未来的。

在同学眼中,年少的张炘炀是不合群、狂妄又自负的神童,经常“出言不逊”,他的直白和无所顾忌更是让许多人对他避而远之。

10岁时的张炘炀说:“最佩服的就是张炘炀。”

13岁的张炘炀在课堂上感到了数学之美,突然站起来大声鼓掌,引得同学纷纷侧目;

在朋友面前,他颇为狂妄的说:“我就是要当王者,要不然的话,你就没有地位可以讲。”

现实,在一点一点地吞噬张炘炀的“天才光环”。

在北京工业大学读硕的3年中,张炘炀的成绩起起伏伏,差点写不完毕业论文。压力最大的时候,他甚至想过自杀。

而这却只是开始。在考博面试的过程中,张炘炀不断被拒绝,因为导师们都要考虑到一个现实的问题:这样一个学生会不会砸了招牌?

比起学习方面的压力,张炘炀更加无力承受的是:生存压力。

在《长大要成人》的专访中,主持人柴静问16岁的张炘炀:“成就好一些是什么标准?”

来源:柴静专访

他说:“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

跨越式升学轨迹、超速生长的迫切感,以及现实的窘迫,让一直抢跑的他,还没毕业就已经因为现实问题而深陷焦虑,常常感到自卑。

采访中,张炘炀提到曾暗恋过一位女同学,但是觉得自己没钱没房,所以没有勇气告诉她。

柴静问:“难道你觉得就是说你没有在北京有个正式的工作、户口、房子,那就没有权利去谈爱情吗?”

张炘炀答:“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

虽然张炘炀家境还算不错,但班上很多同学都比他条件更好,家里早在出生就准备好房子的不在少数。

张炘炀提出不买房就去德国留学,不考国内博士的要求,此时北京的房价跌落,而且张炘炀的导师也为他联系到了德国留学的机会,

张父只觉得这是儿子被花花世界污染了,假意答应了儿子的要求,短租了一间房应付了事。

但张父永远都不会想到:这颗名为欺骗的子弹,在12年后正中眉心。从此北京的房价节节高升,而张炘炀也渐渐脱离人们预想的生活轨道……

张父曾有一个理论:先盖楼,然后再装修,先把进度赶超上去,然后慢慢再补。

张炘炀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没有钢筋,造成了楼又如何。

张炘炀在早年的采访中,对自己的未来好像隐约参悟:“他们创造出一个我不知道是不是不切实际的梦想,然后强加到我头上。”

起高楼、宴宾客的感觉,让张炘炀飘飘然,但飘忽的地基又怎能经得起风雨的洗礼?当虚幻的空中楼阁应声坍塌,徒留他站在断壁残垣之中,茫茫然不知所措。

张炘炀读博8年,换了3次科研方向。毕业后,他在一所师范学院当了外聘教师,只是没有干多久就辞职离开了。28岁是很多人在职场拼搏的年纪,而张炘炀离开得毫无留恋。

口罩期间,他靠和朋友接项目为生,收入并不稳定,几万元的积蓄只剩下了几千元,父母过两个月就会给他打钱。

张母对他的离职不好说什么,催促他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张炘炀没有去,他学着独立生活,忘记北京的房子,寻找自己的路。

他认为自己从没有起飞过,没有飞起来,自然也没有下坠。

来源:张炘炀采访

张炘炀的大学老师张跃辉教授也如是说:“他独立学习能力当然是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当然是很差的。他这啥事情都是他父亲包办的,你每天三顿饭都吃不到嘴里去,你还研究什么呀。你就说他本来就没有起飞,没有什么陨落,他也许真的是一个可以行程万里的飞机,但你没有出跑道啊。”

人生会因为抢跑而精彩吗?

抢跑、鸡娃、内卷,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杀人于无形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像张父这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深信只要起步够早、跑得够快,就能让孩子笑到最后,却常常忽略了用短跑的战术,指挥马拉松的比赛,注定输多赢少。

上世纪80年代,高校“少年班”风靡一时。40年间,曾经有“少年班”的13所高校接连取消,只剩下3所。

是什么让炙手可热的“少年班”光环不再?

张方,13岁就成为上海首位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可谓风光无限,妥妥赢在起跑线上。

可20多年过去了,这位昔日的神童却连一份正式的工作都找不到,偶尔还需要父亲的接济生活。

来源:东方卫视截图

采访中,他哽咽:“我最后悔的是没按正常的年龄上学读书,也不会让儿子走我曾经的路。”

无独有偶,著名的心理学博士贺岭峰说过这样一个现象:

“70年代,高考刚恢复那会儿,为了集中培养人才,中科大创立了少年班,招收了一群12、13岁的孩子上大学。但目前过去40多年了,当初这群孩子没有一个成为行业领袖。”

“少年班”的超前教育,实际却培养出一群超高的智商,滞后的情商,空乏的内心,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欠缺“天才”。

非但没能让天资聪慧的孩子获得平衡发展,还剥夺了他们本该拥有的童真和快乐。

适当的留白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昨天,热搜上有个词条——#一生不被允许gap的中国人#,引发了百万网友的共鸣 。

来源:微博截图

是啊,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好像都被用年龄框出了标准模板,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主线任务,而且还有完成时间的DDL。

7岁前要上小学,18岁前要上大学,24岁前要毕业要找到工作,30岁前要成家立业,必须要做到管理层,35岁前必须要生孩子......

一路上匆匆忙忙,一关接着一关,一关过后一关拦,关关难过关关过,不能有GAP不能有空白,否则就会被排除在竞争和社会之外、被淘汰,好像没有彼岸,也无法真正上岸。

抖音之前刷到的小女孩,哭着对爸爸说:“我不想再存在这个世界上了,别人家孩子爱存在不存在吧,我不想了,一是跟你受苦,二是你要求这样要求那样要求太高了!”

来源:抖音@父女情深

这早就不是女孩第一次表达自己的痛苦了。没有休息,没有玩耍,没有自己的时间,小小年纪就活得如此窒息。

来源:抖音@父女情深

李玫瑾说:“一个被填满的孩子,是不会有未来的。好的教育像中国画,需要更多的留白。”

毕淑敏说:“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栋梁。故要养深积厚,等待时机。 ”

我们做父母的也要给予种子发芽的时间,耐心才能等到花开。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livelihood/show.php?itemid=38549

图片已注明出处,版权类图片获得正规授权,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1 阅读:56
广而告之公益

广而告之公益

公益中国网:公益中国,从我心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