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精锐全军覆没的主要责任在赵括?

人文之光 2024-03-06 17:42:15

提起赵括,相信很多人会记得和他绑定的一个成语:纸上谈兵。基本上很多书上都有这样一段形容:那就是战国时代,秦国和赵国爆发战争,赵王听信秦国奸细的蛊惑,认为廉颇的保守战术不靠谱,而秦国人更惧怕赵括,于是派遣赵括指挥赵军,结果赵括的指挥能力有限,导致赵国精锐被秦国的白起击溃,赵国的精锐很快也被秦军坑杀,从此军事上,东方六国都没有了和赵国对抗的资本。

因此很多人得出结论,秦赵之间这场战争的失败,赵括是失败方的主要责任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1、战争的本质

其实战争自古以来都不仅仅是战斗人员短兵相接的事情,而是交战双方在多个方面互相博弈,因此,如果单靠武力优势的话,固然能够赢得几次战役,但是如果配套的资源跟不上,这些胜利并不能影响大局。

举个简单的例子:三国后期,西晋和吴国爆发了交州争夺战,战争的结局是吴国从西晋手里夺回了交州,从形式上来看,吴国是胜利了。但是在和西晋争夺交州的过程里,吴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虽然战争胜利了,但是综合实力却严重缩水了,为后来西晋灭吴,埋下了一定程度的伏笔。

战争的成败,有时候不能看战场上的胜败,也不能单靠军事方面,还要看背后的很多决定因素。《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就曾提过这样的思想。所以,决定长平之战成败的,并不仅仅是赵军在前线的表现。

2、战争的大致情况

诚然,长平之战后期,秦的名将白起对战临战经验不足的赵括,赵军在指挥方面确实存在明显的不足,但这并非赵军溃败的主要原因,个人觉得,根本原因在于综合国力对战方面,秦要比赵具备优势。

事情是这样的:

秦围攻韩的上党地区,韩的君王眼看上党地区保不住了,于是命人传播消息,许可上党地区的负责人向秦投降。而这一地区的守将则觉得不如投降赵国,毕竟秦的暴政太可怕。

而赵国对于是否接纳上党也有争议:有反对的,认为这是韩的嫁祸之计策,毕竟秦围攻上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赵不费一兵一卒接收,秦怎么能和赵善罢甘休?而赵的平原君则表示:赵对外征战,耗费钱粮无数,也未必能拿下上党地区这么大的地盘,因此没有理由拒绝送上门的上党地区,更何况,秦军能打,赵军也不弱啊?于是,在平原君等人主张下,赵国接收了上党地区。

果然如同之前赵国一些大臣判断的那样:秦人没有善罢甘休,而是对赵国发动了战争——战争讲究士气。赵国的“不劳而获”,无疑让付出了一定伤亡的秦兵感到愤慨。所以,在士气方面,秦就具备优势。反倒是赵国士兵对于赵王的多事,其实是有抵触情绪的。

秦和赵都出动了倾国之兵。史书上认为赵国出兵四十万,而考古领域也确实发现了秦人坑杀赵人的历史遗迹。而战争本质上是对钱粮的消耗。当时秦拥有巴蜀这一重要粮仓,而且关中在先秦时代也是物产丰富的区域,因此在持久战方面,秦比赵有本钱。

因此经过三年的消耗战,赵在经济上,其实已经顶不住了。因此赵王才会在穷途末路之下,选择让赵括顶住秦军。而赵括领导赵军,其实也只是加快了赵军覆灭的进程,并没能影响战争的大局。

3、结语

因此个人觉得,长平之战的结局,赵括只是起到了加快赵军溃败的过程,即便是让廉颇继续抵御秦军,在消耗战的状态下,赵也很难翻盘。当然,秦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

0 阅读:16

人文之光

简介:探讨教育、育儿话题,有时候也说说科普和心理、社会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