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聚烯烃产能继续增长,国内商家对出口的需求日益增强。本文将为您详细分析主要出口目的地的概况。
本年度1月份至10月份,我国出口PP同比明显增加,均聚物增长高达85.77万吨,涨幅达84.33%。其次为嵌段共聚,涨幅为55.15%,增加数量较均聚物增加来说仅有6.21万吨,增加数量尚可。
本年度1月至10月份累计出口PE共计70.17万吨,PE出口量相比PP出口量少132.17万吨,且同比去年下降,与PP情况相反。出口数量最多的种类为HDPE,但下降数量同样也是最多的一个品类。LLDPE同比下降幅度最大,为-10.63%,其次为HDPE。
2024年1-10月份中国出口LLDPE首位的国家是孟加拉国,累计出口3.43万吨其次为俄罗斯,累计出口2.25万吨,第三为越南,累计出口1.577万吨。在出口前十位中东南亚国家占据五席。
2024年1-10月份LLDPE出口的地区中,东南亚国家共有9个,累计出口4.2万吨。分别是越南、菲律宾、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和老挝。出口非洲累计1.9万吨,涉及24个国家/地区,以尼日利亚、加纳、莫桑比克、肯尼亚和南非为主。
2024年1-10月中国累计出口LDPE的国家/地区共计126个,其中以越南2.9万吨居首位,菲律宾1.793万吨次之,俄罗斯、柬埔寨、埃及居后。
东南亚进口我国LDPE共计10个国家,超过0.5万吨的有6个国家,分别是越南、菲律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非洲累计3.7万吨,共涉及37个国家/地区。南美洲中,委内瑞拉排名第一,进口我国LDPE共计0.095万吨,其次是巴西为0.057万吨。
与LLDPE相同的是对HDPE来讲,出口最多的国家仍然是孟加拉国,1-10月份累计出口3.623万吨,其次为越南2.96万吨。菲律宾、加纳及肯尼亚紧随其后。
2024年1-10月份在全球范围内进口我国HDPE中非洲以7.9万吨占据榜首地位,其次是东南亚,两者不分伯仲,相差仅0.08万吨。在出口非洲的45个国家/地区中,超过1万吨的包括加纳、肯尼亚和尼日利亚。东南亚中超过1万吨的包括越南、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
2024年1-10月份PP出口流向分析
2024年1-10月份中国出口初级形态PP位居首位的是越南,累计出口数量为28.11万吨,其次为印度尼西亚累计为15.84万吨。秘鲁累计11.96万吨,位居第三位。孟加拉国、巴西紧随其后。
2024年1-10月份初级形态PP累计出口涉及165个国家/地区,其中按照区域数量划分东南亚位于首位,累计出口67.52万吨。南美洲累计为37.5万吨,与东南亚有将近一半的差距。另外,南亚及非洲均超过20万吨。北美洲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加拿大及美国为主要出口目的地。
2024年1-10月份其他形态PP出口目的地中日本居首位,累计数量为0.72万吨,日本近年来也面临装置整合的境遇,对于利润率较差的装置予以调整产能。例如本年度住友化学在10月底表示将永久关闭位于千叶市LDPE工厂的2万吨产能/年。
中国出口东北亚其他形态PP累计为1.165万吨,东南亚为0.926万吨,南美洲为0.241万吨。前三位出口目的地的数量几乎占据了总数量的83%。
2024年1-10月份中国出口嵌段共聚的目的地中与初级形态PP相似同样是越南居首位,出口数量为2.356万吨。其次为巴西出口数量为2.11万吨。尼日利亚、以色列、日本等紧随其后。1-10月份出口涉及国家/地区103个。
值得一提的是非洲占据了25个国家,累计出口3.62万吨,位居出口地区的第二位,仅次于东南亚。在非洲的国家中尼日利亚以1.161万吨居首位,且在其后的出口目的地数量均远低于尼日利亚,尼日利亚同时也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位居其后。
2024年出口首当其冲的地区为东南亚,所以在2025年的展望中将东南亚放在首位。2024年在地区出口排位中,LLDPE、LDPE、初级形态PP、嵌段共聚的第一位均为东南亚地区,换言之,在聚烯烃6个大类产品中有4个的首要出口目的地都为东南亚。
优势:东南亚与我国一衣带水,且合作历史悠久。1976年东盟为促进地区各国之间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而签订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我国于2003年10月8日正式加入该条约。良好的关系奠定了贸易往来的基础。其次东南亚近年来除越南龙山石化外少有大型聚烯烃装置投产,且预计未来几年内仍然保持低投产,这就减少了供应方面的担忧,其需求缺口将会长期存在。东南亚也为我国商家产品出口增量的首选地区,具有优良的稳定性。
劣势:东南亚虽说整体与我国交好,但小范围的地区摩擦仍然不可避免,多年来我国一直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南海行为准则》,保证各方共同利益。其次,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抬头,例如印度尼西亚于12月初对来自沙特、菲律宾、韩国、马来西亚、中国、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地的聚丙烯均聚物展开反倾销调查。此举旨在保护本国企业,也是应本国企业要求所做出的举动,目标没有单锁定中国,而是锁定了主要进口来源国。虽不能完全阻止进口,但不可避免的将会一定程度上压低进口价格,我国在2025年也要警惕在印尼的反倾销调查。
上面我们提过聚烯烃6个大类产品排名第一位的地区有4个都被东南亚所占据,而其余2个产品中占据第一位的分别是出口HDPE数量最多的目的地非洲和出口其他形态PP最多的目的地东北亚。但非洲相对东北亚来讲,占据了LDPE、嵌段共聚的第二位。因此编者将非洲放在重点区域的第二位。
优势:众所周知我国与非洲合作的深度融合,曾多次驰援于非洲。我国与非洲称之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具有深厚的情谊基础。上文提到,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抬头,在这点上大概率可以肯定非洲不会跟随西方的步伐对我国采取此类措施,在其自身的供需情况来讲目前也不支持此类措施的实施。非洲聚丙烯产能目前为221万吨/年,其中包含今年投产的尼日利亚一套83万/年的装置。聚乙烯产能为180万吨/年,其中HDPE合计83.8万吨/年。以印尼的情况相比,非洲PP产能仅为印尼的2.36倍,但其人口却是印尼的5倍左右,但值得一提的是非洲的贫困率相对印尼较高,消费力自然是要打折扣的。但长远来讲,仍然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劣势:非洲银行业并不发达,结算方式受限。如同利弊相随,事物总有两面性,非洲的优势也是其劣势,因为未来具有潜力仍需时间证明,但目前的需求仍然是有限的,就如同上文提到的仍然存在消费力不足的问题。且非洲进口从中东地区较多,留给我国的机会是有限的。其次,非洲因为处理塑料垃圾的能力有限,多年来,数十个国家相继出台限塑令及禁塑令。目前共有34个国家颁布了禁止一次性塑料包装袋的法令。
对于南美洲而言,我国主要出口聚丙烯为主,在本年度1-10月份的出口格局中,南美洲位于初级形态PP出口的第二位,其他形态PP出口的第三位,嵌段共聚出口的第三位。在聚丙烯出口中均在前三位之列。足可见南美洲在我国聚丙烯出口中所居的地位。
优势:南美洲诸国与我国几乎没有历史遗留的深刻矛盾,我国与巴西在农业及绿色能源的合作日益紧密,南美洲的主要合作伙伴美国自特朗普上台后对全球商品加征关税也对南美洲与其的贸易造成了一定的裂痕。南美洲国家与我国合作的主动性也与日俱增。其次,南美洲的市场平均价格在长时间内升水于我国市场平均价格,地区套利窗口存在较大机会,利润可观。
劣势:与东南亚相同,南美洲也同样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本年度巴西便率先颁布实施了对进口聚烯烃的关税从12.6%提高到20%。巴西的目的与印度尼西亚是相同的,同样意在保护本国工业。其次,我国与巴西东西及南北半球两相交错,路途遥远,船期漫长。若从南美洲西海岸至中国正常需要25-30天,若从南美洲东海岸至中国则需要30-35天。因此,出口窗口受海运费影响十分巨大。另外竞争对手也同样强悍,首当其冲的是美国、加拿大、其次为中东和韩国。
南亚是我国聚乙烯和初级形态PP的主要出口地,面积相对不大但地理位置独特,链接中国、东南亚及中东。其中出口以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印度为主。
优势:孟加拉国是我国的睦邻,且双方合作历史较为深远。巴基斯坦与我国隔克什米尔相望。印度则为当今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备受全球关注。南亚与我国同样存在合作的深厚基础。且南亚的聚烯烃第一大产能国为印度,其国内需求量极大,无法对我国出口造成强有力的压制。南亚市场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且当今世界部分资本对印度的青睐与投资导致其国内经济增长表现不俗。
劣势:印度在2025年新增产能计划庞大,预计聚乙烯将投产50万吨/年,聚丙烯投产155万吨/年。除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外,仍然有出口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动力。
以上4个区域是2024年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同时也必将承担2025年的重点增量区域。除以上四个主要出口地区外,欧洲、中亚以及东北亚的部分国家/地区也存在不同的机遇。
尽管编者不仅罗列了主要出口地区的优势还罗列了其劣势,可仍然把他们列为首要的增量希望地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于去年乃至近几年的出口历史数据。基础数据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事实发生,要发生本质改变实则是个漫长的过程,局面如要在短时间内有逆转编者认为则需满足以下的条件:
1) 地区发生激烈的冲突,包括但不限于爆发热战,贸易孤立主义兴起等激烈的措施。
2) 地区供应发生大规模巨变,令供需发生逆转,但这短时间内无法完成。从初步投产至产品在市场完全流通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
3) 贸易保护主义、关税壁垒只针对中国。与印尼及巴西的措施不同,如若在加征关税针对性极强的只针对中国货物而不是如同今年印尼和巴西颁布针对所有进口货物的法令一样,那么将会对中国出口的货物造成一定打击,从而进行货物地区间转移。
以上条件实际也是目前全球贸易面临的最极端风险。虽然上述条件目前来说并不完全具备,全球化的合作仍然盘根错节,东鸣西应。但贸易保护主义,地区冲突实际上已在近几年日趋频繁。在出口目的地维护和进步的同时也必须紧密关注其他地区的动态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