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加大对耕地保护建设力度,做到‘藏粮于地’,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建好高标准农田。”这是农业农村部的规划部署,到2023年为止已经完成了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不可谓不大,2024年还会继续加大力度,一季度已经完成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的改造升级,在建面积有4435万亩。而补贴标准也提高了,由每亩1300元提高到2400元,每亩多给了1100元。
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本是好事,因为一个很明显且迫在眉睫的现实就是农村种地人越来越少,为了实现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将薄田升级成沃土、将坡地建设成梯田、将小地改造成大田,一方面种植提高产量,另一方面更适合机械耕作。
可已经完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并不是100%都发挥效益,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项目实施的初衷和方式有待商榷,工程人和农业人对此有不同的思路。
工程人眼里的高标准农田他们仅仅认为这就是一个工程项目,按照图纸施工即可,施工完成验收合格后,能拿到工程款就行,后期能不能发挥效益不是他们的考量。比如施工方式,利用挖掘机将地下几十公分甚至一米深的泥土翻上来,而上面耕作层的有机质被翻下去,然后刨平整即可怎么方便怎么来;再比如堡坎建设,如果设计是土坎则用土坎,设计是混凝土则砌成混凝土石坎。能完全依照设计标准建设都是非常良心的施工队了。但这样改造后,当年种植很难有收获,土层改良都需要几年时间,还得防水土流失。本质来讲,作为工程项目的第一要义就是保证工程效益,而没考虑种植效益,这也是常看见很多改造即荒废的情况。
农业人眼里的高标准农田曾经一个多年从事农业种植的朋友讲过,如果让他来建设高标准农田,他的方法是:一将原土地上层10公分的土层先堆放一边,小田改成大田后再将这些土复回去;二是不得建那种看起来很漂亮整齐的田坎,在田与田之间、土与土之间挖好排水管;三是在田地之间合适的位置建3米左右的机耕道,可以不硬化,铺一层20公分的石砂然后碾压。按照这种办法,保证今年整改完成,明年就可继续耕种。
在农业人眼里,而今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很多都不合格,不能发挥其农业价值,不能保证粮食产出,何来粮食安全呢?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初衷是,原产1000斤的土地改造后能产1200斤或者1500斤,且大量减少人工使用,现在很多成果是仅仅减少了人工,产量由原来的1000斤成了600斤甚至200斤。作为农村人,希望咱们高标准农田建设能真正的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基层农业人能参与其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