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死后,朝廷命人清点遗产,发现房产9处,白银两万五千两

葫芦娃史书 2024-11-11 03:07:15

左宗棠死后,朝廷命人清点遗产,发现房产9处,白银两万五千两

1885年的深秋,一场特殊的清点工作在湖南长沙悄然展开。朝廷派来的官员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开始清点这位晚清重臣的遗产。在他们的账本上,记录着简单的数字:9处房产,白银25000两。这位一生为国征战、收复新疆、建立福建船政的一品大员,竟留下如此寻常的遗产?要知道,当时一个普通知县几年就能存下万两白银,而左宗棠官至太傅,位列朝廷最高级别,每年的俸禄就有数万两。那么,他的钱财究竟去了何处?为何会留下这样一份看似"寒酸"的遗产?

一、从数字看遗产

1885年深秋的一个清晨,几位朝廷派来的官员站在左宗棠长沙司马桥的宅院里,手持清册,开始了详细的遗产清点工作。

"启禀大人,这处宅院是骆中堂和胡帅合资购买赠送的。"管家翻开一本陈旧的账册说道。这处宅院虽是左宗棠主要的居所,却并非他自己购置。骆秉章和胡林翼各出资五百两购买后赠与左宗棠,加上他的次子左孝宽后来添置的装修,总值不过三千两白银。

清点官员继续往下查看,在长沙城内还发现了两处房产。其中一处是从邻居戴敬堂手中购得的老宅,连同城隍庙附近的一块地基,总共才花了三百两银子。这些房产都是普普通通的砖瓦房,与其他权贵豪宅相比,显得格外朴素。

在湘阴,官员们又清点到了三处房产:柳庄田屋、石湖田屋和板桥田屋。这些房产都是左宗棠早年置办的,用作农耕之需。每处房产都带着几亩农田,却也都是最普通的农家宅院,加起来的价值不过一千两白银。

"大人请看,这几处是墓地。"管家指着清册上的记录说道。在湘阴板石坳,左宗棠为亡妻周诒端购置了一块风水宝地。在天鹅池附近,则是为长子左孝威夫妇准备的墓地。还有一处位于河西的墓田,是留作家族后人之用。

这些地产中,既有生前居所,也有百年后的安息之地。每一处都显示出左宗棠对家人的深切关怀,却没有一处能称得上豪华。

至于那两万五千两白银,左宗棠生前已经留下了明确的分配方案。"四个儿子每人五千两,剩下的五千两用作丧葬之费。"这是他在世时对儿子们说的话。

就在官员们清点遗产的同时,另一个消息传来:当时任职两江总督的左松林刚刚去世,他的遗产清单上赫然写着"白银八万两"。左松林不过是从七品小官一路升到三品,官职远不及左宗棠,遗产却比他的前任上司还要多出许多。

更令人感慨的是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大员。早在1882年,时任江苏巡抚的吴元炳因贪污被查,家产清点时发现白银多达十五万两,珠宝玉器无数。这位巡抚仅仅做了几年地方官,留下的财富却是左宗棠的数倍之多。

在清点完所有遗产后,一位官员翻开左宗棠生前留下的账册。上面记录着他每年的收入:除了一百五十两的基本俸禄外,还有一万六千两的养廉银,七百两的军功恩赏,以及一万两的额外俸禄,年收入总计超过两万六千两白银。

二、收入去向之谜

当时一位军需官曾记载,左宗棠的收入账册厚厚一摞。每年的基本俸禄一百五十两,朝廷给的养廉银一万六千两,军功恩赏七百两,以及因兴办教育和工业而获得的一万两额外俸禄。但这些收入去向,在他生前就已有了明确记载。

1866年的一个午后,左宗棠的幕僚钱昌钧来汇报军费开支。"大人,这个月的军饷又不够了。"钱昌钧指着账本说道。左宗棠立即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八千两贴补军饷。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据军需处的记录,仅在1866年到1867年间,左宗棠就用个人俸禄贴补军费达三万两之多。

"大帅,朝廷拨来的军费又延误了。"1875年,在收复新疆的军营中,一位参将向左宗棠报告军费告急的情况。当时的清廷国库空虚,军费拨款经常延误。左宗棠二话不说,将刚领到的一万二千两养廉银全部投入军需。

在福建船政学堂创办初期,经费同样捉襟见肘。1867年春天,船政学堂总教习英国人德克礼找到左宗棠,说明学堂经费不足的困境。左宗棠立即调拨自己的部分俸禄,用于添置教学设备和支付教师薪资。

一位船政学堂的学生后来在日记中写道:"左大人常说,与其将钱花在自家享受上,不如用来培养人才。"在他的支持下,船政学堂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近代工业教育基地之一。

1880年,新疆军费再次告急。左宗棠的老友胡雪岩帮他联系了英国汇丰银行,筹措到一千三百七十五万两白银的借款。这笔巨额借款,左宗棠用自己的俸禄和信用作保,承诺定期还款。

"军队缺马,就用我的养廉银去买;士兵缺粮,就用我的恩赏俸去补;工程缺料,就用我的额外俸禄去添。"这是左宗棠常对幕僚说的话。账册显示,他每年的固定支出中,超过九成用于军需、教育和慈善事业。

1878年冬天,陕西发生严重旱灾。左宗棠接到消息后,立即将当年获得的一万两额外俸禄全部捐出,用于赈灾。他给家人写信说:"朝廷俸禄,本就是取之于民,现在百姓有难,理当用之于民。"

在他主政的地方,总能找到他捐资助学的记录。福建的求是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陕西的务本书院,都留下了他的捐资记录。每到一处,他都会拿出大部分俸禄用于兴办教育。

一位曾在左宗棠幕府当差的官员回忆说:"大人待下极为宽厚,但对自己却很吝啬。有时连换身新衣服都要再三考虑,说是钱财当用在国事要务上。"

他的账册记载,每月的生活开支从不超过二十两银子。一次,有幕僚劝他适当改善生活,他却说:"国家养我,是要我为国分忧,不是让我享受的。现在边疆未靖,百姓困苦,我怎能奢靡度日?"

三、鲜为人知的侧面

在左宗棠留下的163封家书中,有一封写于1876年的信引起了后人的特别关注。那一年,他的三子左孝垚刚刚步入仕途。左宗棠在信中写道:"为官之道,清正廉明为先。一介不取,一尘不染,此乃祖训家规,望儿谨记。"

这封家书被他的后人收藏在一个檀木盒子里,与其他家书一起流传至今。每一封信都工整地用毛笔书写,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一位研究左宗棠的学者曾说:"这些家书,是了解左宗棠为官之道的重要窗口。"

1880年春天,左宗棠与胡雪岩在杭州的一次会面,揭示了他们之间不为人知的金融互助关系。当时,收复新疆的军费告急,朝廷无力支援。胡雪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不如向洋人借款。"

"借多少?"左宗棠问道。

"一千三百七十五万两。"胡雪岩回答。

"谁来担保?"

"我来担保。"胡雪岩斩钉截铁地说。

这次会面后,胡雪岩通过他的阜康钱庄,联系英国汇丰银行促成了这笔巨额借款。当时的《申报》还专门报道了这件事,称这是"中国与西方最大规模的军事借款"。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借款协议上,左宗棠不仅以个人名义作保,还将自己的俸禄作为还款保证。一位英国银行家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位中国将军的信用,比清政府的信用更值得信赖。"

1880年5月,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从肃州(今甘肃酒泉)传出:七十岁的左宗棠带着一口棺材,率军西征。这口用楠木制成的棺材,被特意放在一辆马车上,跟随大军一起前进。

"大人,何必如此?"一位将领问道。

"收复失地,虽死无憾。"左宗棠回答说。

这口棺材随军西行数千里,成为激励将士的无声号角。一位参与西征的士兵在回忆中说:"看到老帅带着棺材上阵,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

在行军途中,左宗棠每天都要检查军需物资。一天,他发现粮草不足,立即召集军需官商议。"粮草告急,我的养廉银可以先垫上。"他说着就让人取出三千两银子。

一位随军书记官记载,左宗棠在帐篷里处理公务时,总是将那口棺材放在视线可及之处。他说:"有此棺相伴,时刻提醒自己当以死报国。"

这支军队最终收复了新疆。当凯旋的消息传回京城时,慈禧太后问道:"左卿为何要带棺西征?"大臣们说:"此乃表明必死之决心。"太后感叹道:"朝廷难得如此忠臣。"

战事结束后,这口棺材被运回湖南老家。左宗棠对家人说:"此棺虽未用上,却是我一生最珍贵的财产。"这口棺材后来成为他实际的寿器,如今还保存在其墓园中。

四、家风传承

"子弟欲其成人,总要从寒苦艰难中做起。"这句话是左宗棠常挂在嘴边的家训。在他留下的163封家书中,有一封写于1870年的信特别引人注目。当时,他的长子左孝威刚刚考中举人,准备赴京会试。

"孝威近来可好?"信的开头这样写道,"闻你中了举,为父甚慰。但科举得中不过是入仕之始,为官做事,最重德行操守。你年纪尚轻,望时刻谨记:一介不取,一尘不染。"

左宗棠对子女的教育极为严格。1868年,二儿子左孝宽在福建当官,有商人送来重礼。左孝宽收下后写信告诉父亲,不料立即收到一封措辞严厉的回信:"为官切不可受贿,此乃我左家家训。若再有此事,你就不必再认我这个父亲!"

在左宗棠的书房里,一直挂着一幅"清白传家"的字画。每当子女来访,他都会指着这幅字画说教。一位老仆回忆:"老爷最恨子弟贪财,常说做官要清廉,不然就是给祖宗蒙羞。"

1875年,正值左宗棠六十大寿。次子左孝宽为表孝心,特意筹措了两千两银子,准备在长沙司马桥的老宅大摆寿宴,并对房子进行装修。这个消息传到左宗棠耳中,他立即写信制止:"国事艰难之际,岂可铺张浪费?速将银两退还!"

左孝宽解释说:"儿子只是想让父亲过得舒适些。"

"舒适?"左宗棠在回信中写道,"寒窗苦读时的草庐陋室,难道不舒适吗?位至大员后的公馆便必须装修吗?取消寿宴,将银两用于实处!"

这场寿宴最终只摆了几桌便饭,宴请了一些老友和亲朋。宴席上,左宗棠对子女们说:"我这一生,最珍惜的不是官位显赫,而是清白二字。你们要牢记,莫因贪图享受而误了德行。"

临终前的那几天,左宗棠仍在教导子女。1885年9月3日,他让四个儿子围坐在病榻前,说道:"我这一生不曾给你们留下多少家产,但留下了清白的家风,这比什么都珍贵。"

就在弥留之际,他还在念叨着:"娃子们,今天过年,法国鬼子要来打福州,料理好裹脚布,跟我打法国鬼子去...老穆老穆,跟我渡海到台湾..."这些断断续续的话语,显示出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牵挂着国事。

左宗棠去世后,他的四个儿子都恪守父训,过着清廉的生活。长子左孝威在任上因拒收贿赂而得罪权贵,次子左孝宽守着父亲留下的老宅,终身不曾挪动一砖一瓦。三子左孝垚和四子左孝梅也都以清官著称。

一位同僚曾评价说:"左家子弟皆如其父,清正廉明,实在难得。"这份家风,在当时的官场上传为美谈。后人翻阅左氏家谱,发现直到清末,左氏子孙仍以"清白传家"为座右铭。

五、历史定论

1886年初春,京城里流传着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家产清单被人偷偷传阅,上面记载着"白银千万两"的惊人数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个月前刚刚去世的左宗棠,全部遗产仅有区区两万五千两白银。

"这实在难以置信!"一位御史在奏折中写道,"同样位居一品大员,收入相差无几,为何遗产相差如此之大?"确实,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封疆大吏,每年的养廉银都在四万两以上,但最终的结局却天差地别。

当时的《申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详细对比了两位大臣的家产。李鸿章在上海、天津等地拥有多处豪宅,光是在上海的一处园林就价值十万两白银。而左宗棠在长沙的主要住所,还是别人赠送的普通宅院。

1887年,一位美国传教士在日记中记载:"在中国,人们谈论起左宗棠和李鸿章时,态度截然不同。提到左宗棠,人们会说他是个清官;提到李鸿章,人们则会说'宰相合肥天下瘦'。"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他们的幕僚身上。李鸿章的大管家郭松林死后留下四百万两白银,而左宗棠的管家却在他死后因无力养家而不得不改行经商。一位当时的文人感叹道:"连管家都如此悬殊,更遑论主人了。"

1890年,上海道台请人编纂《江南名人传》,特意将左宗棠的事迹列为首篇。编纂者在序言中写道:"当今之世,贪官如林,唯左公一生清廉,堪为世人楷模。"

在民间,关于左宗棠的清廉故事广为流传。有一个故事说,他在陕西当官时,有商人送来一箱金条,被他当场退回。商人说:"这是小小心意,还望大人笑纳。"左宗棠正色道:"今日受你一金,他日必为你所制。"

与此同时,李鸿章在位时的种种传闻也在坊间流传。据说他在天津的府邸中,光是古董字画就价值数十万两。他的兄弟李瀚章也因此富甲一方,家产达到七十万两之多。

1900年,一位英国外交官在报告中写道:"在中国,'左柔李刚'的说法广为流传。左宗棠以清廉著称,李鸿章则以豪富闻名。这两位大员的不同风格,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到了清末,左宗棠的清廉形象已经深入人心。1908年,清廷颁布《优待后裔诏》,特意提到:"左宗棠一生清廉,子孙虽贫,亦不失其志。着予以特殊照顾。"

今天,在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里,还保存着一块左宗棠亲笔题写的匾额:"取之有道,用之有节。"这八个字,或许是对他一生为官之道最好的注解。

0 阅读:0
葫芦娃史书

葫芦娃史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