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及其中医治疗经验

缪老说知识 2024-07-21 01:11:18

『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颈性眩晕及其中医治疗经验作者/缪医生

导读:

颈性眩晕是一种由于颈椎病变导致的眩晕症状,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本文以《黄帝内经》及《伤寒论》等经典中医著作为指导,详细阐述颈性眩晕的病理特点及形成原因,介绍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并结合临床案例,分享治疗经验,期望为同道提供有益参考。

一、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1. 颈椎病变与眩晕的关系

颈性眩晕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压迫颈部血管和神经,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头晕、眼花、平衡失调等症状。中医认为,颈部为诸阳之会,督脉、膀胱经、大肠经等经络均通过此处,颈椎的病变会影响这些经络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头部失养,从而引发眩晕。

2.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根据《黄帝内经》,眩晕的病因可归纳为风、火、痰、瘀、虚等多种因素,其中与颈椎病变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风邪侵袭:颈部为风府所在,易受风邪侵袭。风邪侵袭颈部,扰乱经络气血运行,可导致眩晕。肝阳上亢:肝主疏泄,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可引起头晕目眩。颈椎病变引起的气血不畅,进一步导致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从而引发眩晕。痰湿中阻:脾主运化,脾虚生湿,湿聚成痰,痰湿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可导致眩晕。颈椎病变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形成痰湿,进一步加重眩晕。气滞血瘀:颈椎病变导致气滞血瘀,血脉不通,脑部失养,也可引发眩晕。3. 颈性眩晕的病机特点

颈性眩晕的病机特点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引起的气血不畅,经络阻滞,从而导致脑部失养。其症状常表现为头晕目眩,颈部僵硬疼痛,头痛,恶心,呕吐,甚至伴有视物模糊、耳鸣等。

二、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1. 辨证要点

颈性眩晕的辨证要点在于明确病因病机,辨别风、火、痰、瘀、虚等不同因素的作用。具体辨证方法如下:

风邪侵袭型:多见于急性发作,症见眩晕头痛,颈项僵硬,怕风,脉浮紧,舌苔薄白。肝阳上亢型:多见于情志不舒,症见头晕目眩,头痛,面红耳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痰湿中阻型:多见于久病体虚,症见头晕重浊,胸闷恶心,嗜睡,舌苔白腻,脉滑。气滞血瘀型:多见于颈椎病变较严重,症见眩晕伴有颈肩痛,头痛,舌暗有瘀斑,脉涩。气血不足型:多见于体虚年老,症见头晕眼花,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2. 治疗原则

颈性眩晕的治疗原则是疏风散寒、平肝潜阳、化痰除湿、活血化瘀、补益气血。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疏风散寒:适用于风邪侵袭型,常用药物有防风、羌活、独活、白芷、桂枝等。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上亢型,常用药物有钩藤、菊花、龙骨、牡蛎、天麻、石决明等。化痰除湿:适用于痰湿中阻型,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泽泻、白术等。活血化瘀: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常用药物有川芎、丹参、红花、桃仁、当归等。补益气血:适用于气血不足型,常用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当归、熟地等。三、颈性眩晕的常用方药1. 疏风散寒方药物组成:防风12g,羌活10g,独活10g,白芷10g,桂枝10g,细辛3g,川芎10g,甘草6g。功效:疏风散寒,通经活络。适应症:适用于风邪侵袭型颈性眩晕,症见眩晕头痛,颈项僵硬,怕风,脉浮紧,舌苔薄白。2. 平肝潜阳方药物组成:钩藤15g,菊花10g,龙骨30g,牡蛎30g,天麻10g,石决明15g,川芎10g,白芍12g,甘草6g。功效:平肝潜阳,镇静安神。适应症: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颈性眩晕,症见头晕目眩,头痛,面红耳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3. 化痰除湿方药物组成: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泽泻12g,白术10g,南星10g,胆南星6g,石菖蒲10g,甘草6g。功效:化痰除湿,理气和中。适应症:适用于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症见头晕重浊,胸闷恶心,嗜睡,舌苔白腻,脉滑。4. 活血化瘀方药物组成:川芎12g,丹参15g,红花10g,桃仁10g,当归12g,赤芍10g,益母草15g,甘草6g。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止痛。适应症:适用于气滞血瘀型颈性眩晕,症见眩晕伴有颈肩痛,头痛,舌暗有瘀斑,脉涩。5. 补益气血方药物组成:黄芪15g,人参10g,党参12g,白术10g,当归12g,熟地15g,川芎10g,甘草6g。功效:补益气血,养心安神。适应症:适用于气血不足型颈性眩晕,症见头晕眼花,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四、临床案例分享案例1:风邪侵袭型颈性眩晕

患者基本情况:李某,男,45岁,因“头晕、颈部僵硬疼痛3天”就诊。患者3天前受凉后出现头晕,伴有颈部僵硬疼痛,恶风,舌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风邪侵袭型颈性眩晕。

处方:防风12g,羌活10g,独活10g,白芷10g,桂枝10g,细辛3g,川芎10g,甘草6g。

治疗结果:服药3天后,患者头晕明显减轻,颈部僵硬疼痛有所缓解,恶风症状消失。继续服用同方,再服3剂后症状完全消失,病情痊愈。

案例2:肝阳上亢型颈性眩晕

患者基本情况:王某,女,50岁,因“头晕目眩、面红耳赤、烦躁易怒1周”就诊。患者情绪易激动,常伴有头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肝阳上亢型颈性眩晕。

处方:钩藤15g,菊花10g,龙骨30g,牡蛎30g,天麻10g,石决明15g,川芎10g,白芍12g,甘草6g。

治疗结果:服药7天后,患者头晕目眩症状明显减轻,面红耳赤减退,情绪稳定,继续服用同方,调理1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案例3: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

患者基本情况:赵某,男,60岁,因“头晕重浊、胸闷恶心、嗜睡1个月”就诊。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舌苔白腻,脉滑。

诊断: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

处方: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泽泻12g,白术10g,南星10g,胆南星6g,石菖蒲10g,甘草6g。

治疗结果:服药10天后,患者头晕重浊症状明显减轻,胸闷恶心消失,精神好转,继续服用同方,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病情稳定。

案例4:气滞血瘀型颈性眩晕

患者基本情况:刘某,女,55岁,因“头晕伴有颈肩痛、头痛3个月”就诊。患者颈肩部经常疼痛,活动受限,舌暗有瘀斑,脉涩。

诊断:气滞血瘀型颈性眩晕。

处方:川芎12g,丹参15g,红花10g,桃仁10g,当归12g,赤芍10g,益母草15g,甘草6g。

治疗结果:服药2周后,患者头晕症状明显减轻,颈肩痛缓解,继续服用同方,再服1个月后,颈肩痛及头晕症状完全消失。

案例5:气血不足型颈性眩晕

患者基本情况:陈某,女,65岁,因“头晕眼花、神疲乏力、面色萎黄3个月”就诊。患者体质较弱,平素易疲劳,舌淡,脉细弱。

诊断:气血不足型颈性眩晕。

处方:黄芪15g,人参10g,党参12g,白术10g,当归12g,熟地15g,川芎10g,甘草6g。

治疗结果:服药1个月后,患者头晕眼花症状明显减轻,精神好转,面色红润,继续服用同方,调理3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体质明显增强。

五、讨论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效果显著,关键在于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风邪侵袭型颈性眩晕以疏风散寒为主,肝阳上亢型颈性眩晕以平肝潜阳为主,痰湿中阻型颈性眩晕以化痰除湿为主,气滞血瘀型颈性眩晕以活血化瘀为主,气血不足型颈性眩晕以补益气血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处方,配合饮食调理及生活习惯的改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颈性眩晕患者,应避免久坐、长期低头等不良姿势,适当进行颈部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预防病情复发。

六、结论

颈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显著的疗效。本文结合经典中医著作,详细阐述了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并通过临床案例展示了不同类型颈性眩晕的治疗经验。希望本文能为广大中医同道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颈性眩晕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进一步积累经验,总结规律,不断提高颈性眩晕的治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大的健康福祉。

— 完 —

I 注: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

1 阅读:7

缪老说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