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盛:政治中国+民间中国,才是完整的《人世间》

影艺独舌 2022-04-20 22:21:33

近日,由北京市广电局指导,首制协主办,首制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中制协青工委承办,烹小鲜与编剧帮协办的“与光为伍:国剧创作发展多元化的创新探索”的电视剧创作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论坛上,中广联副会长、首制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京盛发表了名为“三束光照亮生活中的三个信念——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思考”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李京盛的演讲内容:

谈现实题材最近的优秀作品,不得不说今年央视一套的开年大剧《人世间》,这部剧的播出,我个人认为它的意义在于,这是我们多年来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在管理部门的推动、创作界的努力、编剧导演投入的热情、以及观众的各种期待之下,出现的一部现实题材的集大成之作。

这部作品它集中了我们对现实题材创作的诸多期待,体现出了现实题材创作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魅力、艺术魅力,也是我们多年来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努力积累的一些创作经验和创作方式的集大成。跟我有同感的观众和业界的同仁,可能不在少数,我个人也是从这部剧开播一直跟着看,之前还答应播完以后要写一篇文章,但是文章到现在也没有写出来的原因,是我觉得这部剧播出还有一个现象,从第一集开始播出就与评论同步,随着剧情往下进展,随着每一集播出过程,都伴随着一波又一波的评论热潮。不说弹幕,就是正式的评论文章、正式的播出报道,也不像其他剧播出完之后大家集体讨论,是随播、随看、随议同步进行。

《人世间》成功在哪里?以大历史观的视野,写出了完整的「人世间」

从现实题材创作的传统角度来讲,这部剧并没有标新立异,现实题材一直是近年来我们创作的主流、播出的主导、观众的期待。从手法上来讲,聚焦家庭的时空叙事,类似的剧我们过去也都有。郑晓龙导演的《金婚》也是50年,《父母爱情》也是一个家庭从年轻到老年的家人生活。题材、手法,都是现实创作惯常用的方式方法,但它的特点在哪儿?它感动观众的力量在哪里?

这个力量我把它概括成:作品为观众写出了一个完整的“人世间”。完整的这三个字,是这部剧在现实题材创作上的最大特点。

它的完整度表现在,一是有50年的叙事空间。这个时空容量,可以使作品完整细致地展现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是只有一家一户的几个人,不是一个阶层,不是一个职业领域,它没有对50年生活进行一种网格化的截取,而是从平民到市长,从家庭到社会,从城市到农村到边疆,下岗工人、民警、诗人、教授、高级干部,几乎写了我们生活在当代社会每天接触到的所有人。完整“人世间”的意义就在这儿。

二是它不仅集中在写人间烟火,更写了两个中国现实,把这两个中国意象叠加,让这部剧具有了更大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一个是政治的中国,一个是民间的中国。通过光字片平民部落当中的一些居民和周家三代人的故事,贯穿50年的时空广度,以政治的中国做背景、以民间的中国生活为主体,完成了这部被观众称为“平民史诗”之作。史诗一般都是歌颂英雄的,而这部平民史诗的寓意,它所歌颂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百姓,这部作品是担当得起的这个称号的。

在这个意义上,《人世间》对我们研讨总结下一步推动现实题材创作,有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提供了很多启示。它能以大历史的视野,俯视五十年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又以细腻的生活场景和情节人物命运,见证历史发展的艰辛曲折。

《人世间》真实性在哪里?用三束光照亮生活中的艰辛围绕《人世间》大家议论比较多的第二个热点,是它用相当多的笔墨写了剧中人物人生的磨难。光字片里面的平民百姓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艰难生活,现实生活当中的种种不如意,人物命运的升沉起伏,各种生活窘态。围绕这种描写大概有这么两点看法,一是认为真实,二是认为剧中苦难过多,引出一个问题,现实题材创作的真实性在哪里?

我们写当下社会写眼前生活的时候,很多创作者也觉得:写到光明、写到温暖、写到阳光等题材的时候,笔墨可以放开,都没问题。但是写到现实生活当中磨难或者是现实生活当中一些所谓的灰度空间和生活角落,往往有很多顾忌,往往在笔墨的拘束度、表达尺度上费一些周折。

这部作品在描写人生困顿和磨难的笔墨当中,真实地、具体地、生动地写出了改革之前和改革过程中中国面临的种种困境和百姓生活当中的困顿,但这恰恰是显示出了这部作品的历史感和真实性,这个原因在哪里?

不可能在每一部作品都像《人世间》一样,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阶段,各行各业、各个角落的所有人物全部纳入描写范围,不可能每部作品都能有20年、30年、50年这样的跨度。那么表现现实社会当中的一些主人公遇到的人生磨难、困苦、困惑、困顿,应当如何把握角度和尺度?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上,又应当如何驾驭现实题材创作?

《人世间》在这个意义上的成功,是作品为此类创作提供了一个答案。我个人认为,用这么多笔墨写生活中的艰辛磨难,不仅仅只是为了突出它的真实性,如果只有真实性这一个原则还不够,通篇看,在《人世间》这部作品当中,它有三束光芒始终照耀全剧。三束光芒在生活磨难当中始终闪耀着光辉,以此照亮世道人心:

第一束光,就是亲情和家的温暖。从第一场戏家人的离别开始,到中间经过的分分合合、亲人去世、婚丧嫁娶等等,到最后每一个人物还是都回到了家庭和亲情的温暖当中。这束光我觉得是战胜苦难和磨难、抵御苦难和磨难、消解苦难和磨难的一种人生力量,也是我们影视作品、文艺作品永远都不能放弃要表达的价值。

第二束光,是几乎在每一个人物身上,都能闪耀出普通人性底色的纯朴和善良。剧中每个人物,特别是小人物,即使有时候还是有点儿个人的私心,但最后还是以善良和善意,化解与别人的矛盾和反观自己的不足。这就是文艺作品当中要向受众传达出的生活中向上和向善的力量。

第三束光是作品中始终保持着人们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永不放弃的勇气和力量。这实际写出的是一个民族的韧性性格。我觉得有了亲情和家庭的温暖,有了人性底色的朴素善良,有了人不管处于何种境地,永远都不放弃对生活希望的奋斗和努力,这样三股光芒的力量,才是这部作品的基调和本色。

我们在看到这种蕴含在作品当中三束光芒的时候,每个观众的心也都会被感动,被照亮。这三束光芒,既与苦难交织,与苦难平行,又笼罩在苦难之上。它构成了现实题材作品中温度与锐度的两维,凝聚成作品中激励人生两种力量,也显现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人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由此看来,现实题材创作,是温暖的还是冷峻的,是充满温情地描写现实,还是要充满锐度地来向观众展示生活当中的不易,其实这不是现实题材创作的主要问题,重要的还是在创作中找准价值和立意的坐标和对现实生活中艺术与审美的表达。

现实题材创作观照现实生活的三条平衡线从《人世间》等一系列现实题材作品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在观照现实生活的作品中要把握好的三条平衡线:

一是不回避现实生活当中的粗粝和人生磨难,因为没有这些生活就不真实。

二是不质疑人性的温暖善良和美好,因为这不仅是人性底色也是社会底色。

三是不放弃为生活拼搏奋斗的努力与信心,因为这是生活中的力量。

把握好现实题材创作的三条平衡线,你就可以更从容地、更通透地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笔墨就可以更加自如。我们写着写着就觉得哪里为难,实际上是对有些创作问题没有更好的理性梳理。现在我们有了《人世间》这部成功的作品,所以可以从中抽出一些对现实题材创作有益的经验分享。

扩大题材领域和创新表现手法现实题材创作下一步还面临着两个努力方向:第一题材还要进一步扩大。

《人世间》给我们提供的全景式的“人间世相”,它的描写笔触反映了全景的社会生活,而我们现在现实题材作品题材还不够广泛,还是过多的集中在几个类型上:都市、情感、职场、婚恋等等。实际上社会生活远比这几个类型要广阔得多,大家一定还要放开视野,放开笔墨,放开胆量,要去容纳更多的生活,容纳更多的现实。比如说近十年,我们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生活、职业、观念上的飞速变化,这些在现实题材创作当中还不够多。

第二个是在表现手法上,我们的现实题材创作也还面临着创新的问题。

年初我看了网络上播出的一个电视剧叫《开端》,大家可能也看过,从这部作品表达手法上来看,它给我们现实题材创作在手法出新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题材实际上是现实生活当中发生的一件个人要报复社会的恶性公共事件。但是创作者转变了视角,改变了讲述方式,创新了表达手法之后,把这样一个题材变成了一个见义勇为,变成了一个年轻人成长、青春爱情萌发的故事,变成关注小人物生活的非常有现实感染力的作品。

这种转变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创新手法,我们那种传统叙事,就事论事的写法恐怕很难处理好这个题材。创新手法不仅给作品带来一些新奇元素,更重要的是角度的改变,可以改变一个题材类型的属性,可以把一个涉案剧变成生活剧,把一个人要实施仇恨的故事变成一个温暖众人的故事。

现实题材创作在手法创新上也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大家去努力。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以上这几点体会,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纯属个人观点,也是即兴发言,谢谢大家。

0 阅读:33

影艺独舌

简介:关于影像和艺人最恰如其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