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囚徒,心若神明

历史角度看世界 2025-03-21 19:29:52

商朝末年,朝歌城内。

纣王高坐鹿台之上,听着大臣们禀报各地诸侯的动向。当听到西伯侯姬昌又在西岐施行仁政,百姓安居乐业时,他的眉头紧紧皱起。

"这个姬昌,莫非想要收买人心,图谋不轨?"纣王冷冷说道。

此时,远在西岐的姬昌正在田间与农夫交谈。他身着粗布衣衫,与普通百姓无异。

"今年的收成如何?"姬昌关切地问道。

老农感激地回答:"多亏君侯减免赋税,又派人指导耕作,今年收成比往年好了许多。"

姬昌欣慰地点点头。他自幼聪慧,深知"民为邦本"的道理。自继位以来,他勤政爱民,广施仁政,西岐在他的治理下日渐强盛。

然而,这一切却引起了纣王的忌惮。

一日,姬昌正在府中与大臣商议政事,忽然有使者到来:"奉大王之命,请西伯侯即刻入朝觐见。"

姬昌心中一惊,但面上不显,恭敬地接旨。他知道,此去凶多吉少。

果然,一到朝歌,纣王就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囚禁在羑里。这一关,就是七年。

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姬昌没有怨天尤人。他利用这段时间,潜心研究八卦,推演出了六十四卦,著成《周易》。狱卒见他整日在地上画着奇怪的符号,以为他疯了,却不知这位贤者正在参悟天地至理。

七年间,姬昌的臣子们想尽办法营救。他们搜罗珍宝、美女献给纣王,又让姬昌的长子伯邑考入朝为质。终于,纣王松口,同意释放姬昌。

重获自由的姬昌没有立即返回西岐,而是先到朝歌谢恩。他献上西岐的大片土地,表示臣服。纣王见他如此恭顺,这才放心让他回去。

回到西岐后,姬昌更加勤勉。他表面上对商朝恭顺,暗中却在积蓄力量。他广纳贤才,姜子牙、散宜生等贤士纷纷来投。

一日,姬昌在渭水边遇见一位白发老者正在垂钓。奇怪的是,老者的鱼钩是直的,而且离水面有三尺高。

"老人家,这样能钓到鱼吗?"姬昌好奇地问道。

老者微微一笑:"愿者上钩。"

姬昌心中一动,与老者攀谈起来。这一谈,竟是三天三夜。这位老者,正是后来辅佐周朝建立的不世奇才——姜子牙。

在姜子牙等人的辅佐下,姬昌推行仁政,减轻赋税,鼓励农耕。他还制定了"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九块,中间一块为公田,周围八块分给百姓耕种。这一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税收,又让百姓有了生计。

西岐日渐强盛,四方百姓纷纷来投。姬昌的仁德之名传遍天下,诸侯们私下都称他为"文王"。

然而,姬昌始终没有忘记在羑里所受的屈辱。他知道,商朝气数已尽,但时机未到。他告诫臣子们:"商纣虽暴,但天命未改。我们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晚年,姬昌的身体日渐衰弱。他将儿子姬发(后来的周武王)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说:"我一生致力于仁政,但未能完成伐纣大业。这个重任,就交给你了。记住,得民心者得天下。"

姬发含泪答应。姬昌又召来姜子牙,将《周易》交给他:"这是我毕生心血,望你好生研读,辅佐我儿完成大业。"

交代完这些,姬昌安详地闭上了眼睛。这位开创周朝基业的贤君,最终未能亲眼看到商朝的覆灭。但他播下的种子,已经在西岐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后来,周武王继承父志,在姜子牙的辅佐下,终于完成了伐纣大业,建立了周朝。而周文王的仁政思想,也成为了周朝八百年的治国之本。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