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65军579团人才辈出,恭贺孟安卫《再看生活》出版发行

塞北神剑 2025-04-09 03:20:39

李爱萍

(一)

继傅献山、李景富、袁征等老领导老战友出书后,干部股长孟安卫的《再看生活》近期也出版发行了,实在可喜可贺。原65集团军红一师大功579团人才辈出,好多首长战友,在部队武艺高强,到地方大显身手,退休后文坛生辉。

我1980年入伍第一年就认识孟安卫战友老哥了,当时他是干部股副连职干事,其中一项工作是负责学员苗子考军校事宜,从选拔学员苗子到组织复习以至送我们登火车到军校报到,都是他一手操办的。我军校毕业他已经是三机连指导员,不久又杀回团机关任组织、干部股长。期间,组织我们连队团支部书记到宣化冶金环保厂和装潢印刷厂参观与共建等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孟安卫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1987年6月从政治指导员队学习归来之后,因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小文章,被孟股长看中,把我抽调到机关负责全团营以上干部自传的整理工作,并在全师7个大单位(包括师直)获得第二名。这为我扎根政治机关奠定了基础,所以我时常感念这位战友老哥,是他最早把我拉进了机关大门。

孟股长干工作严肃认真,但从不婆婆妈妈,而是让部属放开手脚发挥作用,一看就是当大官的料。没想到1988年他竟要求转业了,否则在部队发展会“闹大”的,我想。

2016年5月下旬,到保定市参加一位老战友孩子的婚礼,我与孟安卫等老战友抽时间去游览直隶总督署,那时候还没有退役军人优待证,这几人我年龄最小,冲到前边买门票,孟安卫老哥跑上前一把将我推到一边,他自己掏钱买了。有人说山西人小气,我看不一定,哪儿都有大方和小气的人,完全在个人。另外我感到,与战友之间婚白喜事的交往中,他是一位十分有情有义的人。

(二)

闲话少说。话说孟安卫战友老哥于去年深秋出版《再看生活》一书,所谓“再看”,那就不是原生活的“复制粘贴”,而是有新的感悟和思考。他把赠送宣化战友的书都快递给我,委托我分发。我想拜读完之后写个读后感,但信息时代智能手机把读书这事弄得支离破碎,甚至成为奢侈品。所以,我把《再看生活》放在床头,一早一晚的看上几页,拉拉的时间就比较长,不过我是认真的。

孟安卫高中毕业合影

《再看生活》一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忆录,包括家世、童年、学生时代、回乡务农、参军入伍、军营十二年、回地方以后;第二部分是生活杂记,类似于随笔杂感。全书除“自序”外,共105篇文章或曰片段。通读之,感到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文章简短,读来省劲。虽然全书有299页12万字,第一部分回忆录内容衔接紧密,但每一则文章独立成篇,都很短,少则几百字,多也就一两千,茶余饭后、睁眼后睡觉前、给手机充电时,都可以眊几眼,看上一两个片段。这正好适应了信息化时代人们读书的需要。

第二,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孟安卫战友老哥完全是用拉家常聊天的方式在写作,通篇没有一句华丽的词藻,没有所谓的文学描写,倒是运用了许多家乡的语言,带有浓厚的晋北泥土的芳香,按现在的说法叫“接地气”。这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读来感到很亲切。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说:“作家的本事就是用浅显的话说出深刻的道理来。深入浅出是通俗,浅入深出最可恶。” 孟安卫战友老哥行文通俗易懂,这种群众语言特点也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第三,据实讲来,真实可信。从生活实际出发行文写作,没有花里胡哨,有的都是“干货”。有对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人们普遍比较贫苦的无奈叹息,也有对那个时代风清气正、人们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肯定赞扬;有对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称赞颂扬,也有对新形势下社会出现的阴暗面的厌恶鞭挞。客观公正,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戴有色眼镜,没有歌德派的阿谀拔高,更无极端派的无端攻击。完全是社会生活真实的记录。

第四,幽默风趣,直面现实。孟安卫战友老哥似乎是性情中人,无拘无束,敢于放言,无论写书,还是群聊,插科、打浑、自嘲,夹叙夹议,往往出口成趣,给人带来会心的微笑。他不回避现实问题,敢于讲真话说实情,直抒胸臆。比如对地方部门之间的利益争夺、某些官僚的扯皮推诿、实权部门的吃拿卡要和其它一些社会问题,给予了无情的批评揭露,在群聊中更加尖锐,但他说在成书审核中,却把那些尖锐的词句和社会批判性的东西给删了不少,心疼的够呛。[捂脸][捂脸][捂脸]

孟安卫夫妇

(三)

《再看生活》一书,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写起,一直写到2023年年初,时间跨度较大,可以说是一部跨世纪之作。读之不仅能够回顾与了解集体主义伟大的力量与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也可以从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艰苦生活锻炼人。孟安卫出生在山西浑源农村,他父亲是“吃公家饭”的,家庭条件略好一点,但他从小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正因为父亲不在家,他干的活更多,家里的、学校的、集体的,都没少干,还担任学生干部、地方军械员、团总支副书记、宣传队员,这些都锻炼人,打底子。尤其到部队后,赴坝上国防施工,个子小、生活差、环境恶劣,他全然不惧,抡大锤、碎石块、挖反坦克壕,还抽时间学习、写体会,严格要求自己。入伍一年半就当了文书,又三个月便加入党组织,入伍两年半提干当排长,入伍三年便提升为副连职干事。这个进步速度令人瞠目又羡慕,没有过人之处难以企及。这与他从小吃苦多、底子厚有很大关系。看来人小时候吃点苦并非坏事,娇生惯养的人性格很脆弱成不了材。“白屋出公卿,豪门纨绔多”不是没有道理的。

——认真负责方精进。孟安卫到三机连任指导员,那可是全团的“文艺连”,连长比他早入伍11年,副连长和一位排长也比他资历深,单项工作与搭班子有很大不同。然,孟安卫尊重老同志,紧紧团结“一班人”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干部骨干的积极性,关心爱护战士,连队整体建设有了明显提高;他不懂文艺就向内行请教,唱“百首歌曲”在全团争得第一,参加65军文艺汇演扛回一面锦旗、捧回两块奖状;当组织股长兼任团工委代理书记,他成功组织部队青年官兵与地方青年开展联谊活动和读书竞赛活动,被军里转发经验,他本人被评为“优秀政治机关干部”;当干部股长,认真细心做好涉及在职、转业、离退休干部切身利益的每一项工作,和学员苗子考军校、计划生育等工作。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种高度负责精神,是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跌入低谷勇攀登。孟安卫转业后,与憧憬的地方工作完全不同。曾一度跌入低谷。一个部队营职军官,还是干部部门的干部,没有进入理想的单位,没有安排什么职务,没有住房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只好住进办公室。面对如此不公和冷遇,他愤懑过,彷徨过,失望、凄凉、痛苦一起涌上心头,非常不是滋味。然而他并没有消沉,更没拿工作出气,而是在逆境中奋起,从零开始,认真做好每一项不起眼的工作,最终得到上级认可,不仅分到了房子,也安排了相应的职务。我们不少转业干部都有类似的遭遇,面对逆境千万不能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只有勇敢地攀爬才是唯一的出路。正如司马迁所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写写画画度晚年。曾听人说,咱们这小人物写什么自传啊!其实,自传之类也不是所谓“大人物”和“名人”的专利,谁都可撰写,只要自己愿意、自己高兴、对别人有点启发就行。退休了没得干,有点特长或基础的人,拿起笔写写画画,或著书立说,或练练书法,或绘画涂鸦,让生活充实起来,都很好。对生活的点点滴滴,随笔记下来,谈谈见解,抒发情怀,有价值的东西集结成册,留给后代,那就更好了。在这方面,孟安卫等老战友、老领导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当然,人各有所好,打拳散步、结伴旅游、打牌下棋、在家弄孙,都是好的。

(四)

孟安卫老哥的书快递到老战友们手中后,大家在战友群表示感谢的同时,给予热议和盛赞。这里仅选三首小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傅献山政委:

读《再看生活》与安卫战友共勉:

文如其人人如书,

再看生活启人悟。

秉笔春秋书汗青,

青春年华未虚度。

胡考进老战友:

拜读孟安卫老战友《再看生活》感怀:

再看生活浸墨香,

经历平凡亦辉煌。

青春无悔献家国,

忠孝两全好儿郎。

勤学实干志向远,

情真性直运未央。

耆年不负夕阳美,

汇智释理呈华章。

李景富老战友:

读老战友孟安卫大作《再看生活》有感:

顷接大著喜眉头,

速览彩篇频赞牛。

早见憨相胸蕴秀,

久闻乱弹语不俗。

率真情感由心诉,

精锐论评快意流。

格调朴实显功厚,

脉连孟祖继学优。

0 阅读:0
塞北神剑

塞北神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