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郑维山和罗瑞卿意见相反,毛主席作出指示,郑:我的看法对的

追梦的年 2024-11-17 20:37:09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采取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很多方面都效仿了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

但在1958年后,中苏之间关系变得微妙,苏联的强势引起中央领导人的警惕,为避免将来被其牵着鼻子走,军委随即展开了一场反“教条主义”运动。

在该运动中,南京军事学院和训练总监部都被重批,尤其是训练总监部,没多久还直接撤销了,导致解放军的正规化训练严重受影响。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部队的训练都陷入低潮,军委的领导们为此非常苦恼,迫切想要找到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军事训练方法。

通过不断摸索,郭兴福教学法脱颖而出,负责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罗瑞卿大将高度赞扬,并提出要来个尖兵大比武,在全军当中树立典型。

但是,开国中将郑维山却有一些不同看法,在会议上直接反驳了罗瑞卿的话的,使得气氛很紧张。后来毛主席在观看比武时做出了一番指示,郑维山为之兴奋不已!

郭兴福教学法的出现,可谓正应了历史的需要。

训练总监部被撤销之时,我国所处的环境是极为艰难的。北面苏联已有军事敌对的趋势;西面印度正在步步蚕食;

南面美国在越南发动“特种作战”并持续升级;东南美蒋武装不断袭扰,还发生了金门炮仗。四个方向都是火药桶,随时有大打的可能。基于此背景,训练军事、提高战备就迫在眉睫。

1959年底军委制定了一套全新的训练方针,时任军事训练和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的叶剑英元帅开始大力到一线部队去推动。

毕竟这是自主摸索创立,是否有成效谁都不敢打包票,就在大家惴惴不安时,12军军长李德生向中央推荐了郭兴福教学法。

1961年,李德生到一线部队调研,听说有个连队非常出名,多次获得“训练先进连”的光荣称号,便决定亲自验证一下。这个连,正是郭兴福所在的34师100团1营2连。

当天李德生带着营以上干部搞“突然袭击”,毫无准备的2连在郭兴福发出指令后,迅速整齐集结在操场上,来考察的大多数干部都点头认可。

随后的单兵投弹、固定靶射击、负重长跑、构筑单兵掩体等科目,2连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郭兴福本以为会得到军长的表扬。

但李德生觉得这些都只是基础,远远达不到实战程度,随即给2连出了个“考题”。

具体就是要求2连全副武装(单兵负重最低30公斤)进行5公里越野后,翻越10多个比高在100米到300米不等的山头,横渡3条河流,然后到指定地点集合,规定用时为1个半小时。

2连出发时还信心满满,但经过第一条河就有些傻眼,军长没有给任何渡河工具,他们只好全部解下绑腿绑成绳,由水性好的战士游过去,不会游泳的人再顺着绳子过河。

上岸以后,战士们发现背负的棉被遇水浸泡后变得死沉死沉,非常消耗体力。大家只好一边翻山越岭一边拧水,好不容易棉被干了一点,马上又要渡下一条河。

如此反复,他们抵达预定地点时多用了1个小时10多分钟。

由于体力被严重耗损,加上饥饿,有些战士在任务完成后已是浑身发抖,出现了明显的低血糖症状。李德生有些失望地摇头,让大家先去休息。

郭兴福一开始想不明白军长为何要这样,是否刻意在“整”自己?

李德生看出他心中所思,将他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教导,直言训练是为了实战做准备,而不是追求一些好看的数据,想要成为真正的精锐,还得改进一下方式。

随后李德生用飞夺泸定桥和抢占松骨峰举例,这都是我军长途奔袭后仍能击溃敌人的真实历史。

战局瞬息万变,什么危险情况都可能面临,如今我军的物质条件虽有进步,但敌人的发展更加快,因此在军事训练上必须更严格要求自己,以备可能到来的更恶劣的战争。

郭兴福这才明白军长的良苦用心,原先的抱怨瞬间消散。李德生也是看出郭兴福有能力,决定重点培养,他特地派出两名师参谋帮助郭兴福练兵,由郭兴福提出主要方法,两位参谋协助修改完善。

几个月过去后,他们的各种训练已贴近实战。李德生前来观察时,又增加难度,随机抽人组成一个加强班,然后让郭兴福以外的干部指挥。

这是跟当年李德生亲历的上甘岭一样,战场上被打散建制的情况太常见了,他想看看2连换个人来指挥能否表现合格,以及郭兴福的这套训练方法能否适用于其他部队。

所幸考核的结果非常可喜,2连指战员们都取得优异的成绩,陪同李德生来视察的总参军训部处长郝云虹对2连的训练情况感到满意,当场提议将其命名为“郭兴福教学法”,并希望推广到全军区乃至全军。

郝云虹在总参做了报告后,其他军区都很感兴趣,纷纷邀请郭兴福前去教学表演,没多久郭兴福教学法就成了全军最热门的话题,一股练兵热潮也随之在兴起。

1963年底,总参谋部在镇江召开了一次现场会,郭兴福相当于“主角”,在大会上进行汇报表演。

叶帅之前对此就有耳闻,亲眼观看后更是高兴,对教学法做出高度评价,并与郭兴福合影留念。回到北京后,叶帅立即召开会议,下令号召全军都来学习这个教学法。

时任总参谋长、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看完叶帅的报告后也感觉很有意思,便简要修改后呈递给毛主席。毛主席给出高度评价:“不错嘛,这个发现很了不起,是一个练兵的好方法。”

在主席的指示下,1964年1月25日,罗瑞卿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在南京军区主持了一场会议,各总部、各军区以及各院校主管军事的领导干部都有出席。

在会上罗瑞卿提出大家要向郭兴福学习,争取赶超并培养出更多的“郭兴福”。

来出席这次会议的,基本上都是各大军区主管军事训练方面的领导,对这套近来闻名全军的训练法都有独特的见解。

大家普遍都认可教学法的作用,但不确定是否所有军区都能认真推动。在讨论间,有人提出不如搞个大比武,这样能更好检验成效。

罗瑞卿听后很兴奋,拍桌说道:比武?这个想法不错,在郭兴福教学法中,不是也有‘比一比’这一条吗?那咱们就组织一次尖兵大比武,在部队树立一批尖子生典型。

他一说完,会场响起一片掌声及夸赞之语。罗瑞卿见此情况,心情大好,没想到突然传来一句不“和谐”的声音:

尖兵大比武,我觉得这样不好,很容易导致部队把荣誉视为练兵比武的终极目标,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比武我没意见,但最好是按照集体来比。

说这番话的人,正是北京军区代表郑维山。

这一年罗瑞卿地位相当显赫,不仅担任总长、军委秘书长,还身兼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工业办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等多项要职。有时候元帅办事,都需要罗瑞卿的支持。

春风得意的罗瑞卿没想到正在兴头上,能被人泼了冷水,一时间脸色就有些不好看,只是冷冷地说:尖兵大比武这个建议是没错的,部队就需要树立典型。

作为东道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看出气氛微妙,便及时说已经到吃饭的点了,大家先去吃饭吧,避免了郑维山和罗瑞卿的持续争执。

会议结束后,各军区还是按照罗瑞卿的要求,开始搞尖兵大比武。郑维山虽有不同意见,但还是服从命令,领导北京军区培养出不少尖兵和骨干。

1964年5月开始,各军区、各部队的尖兵大比武活动陆续展开来。6月15日,毛主席也来到北京西郊射击场,观看了北京军区、济南军区部队的大比武汇报表演。

毛主席看得非常认真,不住点头表示满意,不过,当他得知这些部队都是精心培养出的尖兵后,笑容就消失了。

主席叹气说:“这样不行啊,不能光把精力放在一小部分,应该重视整体。大比武,应该是整个部队来比。”

这番话大家都觉得很道理,不久后,军委将毛主席这番话作为最高指示,下发到各军区各部队。面对毛主席的指示,郑维山非常激动:“我的看法是对的,看到了吧,毛主席也是这种看法。”

其实大家都是为了军队发展着想,很难说谁对谁做,只能说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吧!

0 阅读:44

追梦的年

简介:所谓合适,是指要碰上那个你能降得住又能降得住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