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祸盛唐(增一)杨玉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为何没有被封为皇后?

惊心鸟 2024-11-06 01:49:49

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在历史上名列四大美人之一,她的故事成为民间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历史上留下关于杨玉环的传说很多,最为著名的便是贵妃醉酒。这个故事改编成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不但在中国流传很广,还成为京剧中最为经典的桥段。可谈到杨贵妃时,大家多讨论她的美貌和歌舞,唐玄宗李隆基对她的宠爱,却很少提及关于皇后的话题。杨玉环当贵妃时被认为集三千宠爱在一身,享受着皇后的待遇,可问题是她为什么没被封为皇后呢?

从历史材料来看,杨玉环被宠爱的程度是独一无二的,她在李隆基的后宫中享受着皇后的待遇和权势,被誉为三千宠爱在一身。李隆基宠爱杨玉环的表现很多,不仅大肆册封杨玉环的家人,还赐予了大量的财物,使得杨家因此而成为朝中一等一的贵戚。杨玉环的三个姐姐都被册封为国夫人,每月脂粉前就达到了十万。杨玉环的表兄杨钊本事市井无赖,却因为杨玉环而受到重用,成为朝廷一等一的权臣,被赐名国忠。可以说当时杨家的地位在唐朝贵族中是最为顶级的,家族的权势甚至超过了旁枝的李唐宗室家族。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玉环在后宫的地位独一无二,再加上李隆基自废除王皇后就没有再立皇后,于是杨玉环成为了后宫的掌控者。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杨玉环距离皇后之位就只剩一步了,以李隆基对她的恩宠,理应将她册封为皇后才是。可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李隆基给了杨玉环及其家人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却不给杨玉环封后,这就让很多人有些难以理解了。杨玉环和杨家的权势本来与皇后已经区别不大,即便是封后,杨玉环也得不到更多,只是名义上更好听而已。那为什么李隆基就死活不愿给杨玉环封后呢?

从历史上来看,李隆基一生只有一位王皇后,后来受宠的武惠妃和杨玉环都不是皇后,却享受到了皇后的待遇。自从王皇后被废之后,李隆基后宫就没有了皇后,这一度让后位之争成为太子之争的先决条件。但李隆基始终没有松口,到死都保持着后位悬空的状态。分析李隆基这么操作的原因,可以发现这是他左右朝廷政治格局的手段。由于后位的特殊性和与太子之位的密切关联,李隆基的这个操作对唐朝政治的影响极大,直接关系到了朝廷的政治风向。他通过这种政治风向的把握,调整朝廷的政治结构,使皇权完整的把控在自己手中。

王皇后是李隆基的结发妻子,出身于太原王氏,是典型的门阀家族千金。王皇后虽然没有生育,但为人贤惠,政治能力很强,在李隆基登基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论是平息韦皇后乱政的唐隆政变,还是铲除太平公主势力的先天政变,王皇后及其身后的家族势力都给了李隆基巨大的支持。可是李隆基在开元中后期,一改前期励精图治的政治态度,开始玩弄起政治手段来。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宠信武惠妃及其身后的武氏势力,废除了王皇后和太子李瑛,贬斥了以张九龄为首的开元文官集团,并让李林甫接替了宰相权位。

很历史文人认为李隆基如此操作,是因为迷恋武惠妃,所以才对做出这废后杀子的事情。而张九龄等开元名称为了力保太子李瑛而被贬斥,也是武惠妃和李林甫势力操作的结果。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本末倒置的,事情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在武惠妃身上,而是源于李隆基本身。是李隆基对主导开元年间政治的文官集团不信任了,惧怕皇权旁落,才做出了这种操作。而王皇后和太子李瑛向来是开元文官集团们所推崇和拥护的,在政治派系方面与李隆基形成对立。为了维持自己掌控皇权的力量,李隆基才做出了废后杀子的操作。

因此李隆基在操作皇后之位和太子之位的第一考虑是自己的皇权,而不是宠信哪个嫔妃。由于皇后之位的特殊性,太子之位的敏感性,才让李隆基在做出这些决定时非常谨慎。对于国家而言,皇后不仅仅是皇帝的正妻,也代表着皇帝所依托的政治派系。王皇后被废,意味着李隆基对以太原王氏为首的门阀家族失去信任,对王氏来往密切的开元文官集团产生了猜忌。而王氏和开元文官集团不仅是用力李隆基登基的政治势力,更是铲除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时期武氏势力的主要力量。所以李隆基的这个操作,意味着他要在朝廷中该换政治派系了。

可王皇后被废后,李隆基却将后位悬空,在政治上不表态,这就让朝廷个大派系产生了互相猜忌的心思。不论是武惠妃和李林甫代表的武氏,还是杨玉环和杨国忠代表的杨氏,或者是太子李亨身后的韦氏等门阀家族,都摸不清楚李隆基真正的政治意图。由于政治意图不明确,反而让李隆基在朝廷的政治斗争中处于非常灵活多变的状态。他可以利用皇帝的特殊地位,左右朝廷政局,挑拨各种政治斗争,以达到控制皇权的作用。如果他册封了皇后,将失去这种政治上的灵活性,把自己的政治意图完全暴露出来,并与皇后家族势力产生捆绑。

实际上在武惠妃死后,朝廷中正好是李林甫、李亨和杨国忠三足鼎立的态势,这种情况下李隆基自然不便于过早表态。当这三股势力互相制衡时,朝廷的主导权永远在皇帝手中,他何乐而不为呢?如果那一方出现弱势,李隆基只需要做一些政治姿态,就能让政治格局重新平衡。这种情况对于李隆基掌握朝廷大权是非常有力的,他根本没有必要亲自打破这个平衡。如果他册立杨玉环为皇后,则代表着他与杨国忠的势力捆绑。这样一来李林甫和李亨的势力会人人自危,甚至联合起来反抗,对李隆基控制朝廷非常不利。

从个人的意志出发,李隆基是对任何势力都不信任的。王皇后及开元文官集团对国家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让唐朝进入了开元盛世的巅峰,可李隆基仍旧一步步的将其废除或贬斥。由此可见,李隆基心里皇权才是第一位的,皇后、太子、功臣都是他操纵政局的砝码。这些砝码可以加到天平上,也可以被丢弃,这样看当时的政局变化如何。可如果立了皇后,李隆基想要将这个砝码丢弃就要麻烦许多了,甚至会对自己造成反噬。为了确保自己的政治利益和权势,李隆基最好的操作就是对杨玉环宠而不立,让她始终处于风雨飘摇的地位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杨家才能老老实实的听话,成为李隆基左右朝廷政局的政治打手。如果杨家稍有逾矩,或者政局平衡的需要,李隆基就可以通过处置杨玉环来表明政治态度,以逼迫杨家回到自己的阵线上。她的这种操作的手段非常精妙,在史料中有着典型的案例。

比如杨玉环在天宝五年和天宝九年两次被遣送出宫,史书上说第一次是她妒忌别的嫔妃,第二次是她忤逆了旨意。可是杨玉环具体做了什么,她妒忌谁,忤逆什么旨意,史书上却没有记载。很多文人笔记对此多有猜测,各种花边新闻流传上千年,却没有一个存在实证。

如此看来,这两件事要么发生过,但史书没有记载,要么就是根本不存在,李隆基欲加之罪。从各种史料上推测,李隆基故意欲加之罪的可能性极大。因为从各种史料证明,李隆基的目的是为了敲打杨氏,让这个家族老老实实的为自己所用。因为在天宝年间,杨氏在朝廷的势力是极大的,杨玉环的姐姐和哥哥们在朝中地位极高,就是公主遇到也要退避三舍。史料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故事,这说明杨氏当时权势熏天,就连李唐皇室的公主都不放在眼里。这就意味着杨氏已经越过了李隆基的底线,对皇权控制朝廷产生威胁。

李隆基两次将杨玉环送出宫,然后又派人迎回,明面上是处置杨玉环的过错,实际是敲打杨家。只要杨家在政治上有所收敛,配合朝廷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李隆基就会既往不咎。这种敲打实际上就个政治姿态,并不会对朝廷产生多大的直接影响,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果杨玉环是皇后,这种小动作就没什么用了。因为皇后是按照国家法典册立的,任何处置都要经过朝廷的正规程序,处理起来既没有灵活性,也是牵一发动全身。李隆基是利用杨氏来制衡李林甫和李亨,而不是完全相信杨氏,自然没必要给杨玉环封后。

因此在册立杨玉环为皇后的问题上,李隆基也是多方考虑的。从他的政治利益出发,后位悬空更有利于操作朝廷格局,自然不会立杨玉环为皇后。如果杨玉环为皇后,太子又是李亨,这使得后位和太子发生对立,这将加大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可一旦这种内斗失衡,又同时牵涉到皇后和太子两个关键人物,李隆基将面对的是玩火自焚的结局。所以他不立杨玉环为皇后是对的,也是对朝廷格局控制的需要。而杨玉环本人只是政治筹码而已,是家族势力的标志物,根本没有政治主导权,当不当皇后也不是她说了算。

0 阅读:9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