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为何不来封禅泰山?

写乎 2025-02-09 09:47:12

作者:姜广富

大明朝皇帝朱元璋,他是开国皇帝,战功卓著,治国有方,在文治武功上让朝野上下信服,完全有资格封禅泰山。但是,朱元璋坐龙庭31年,他却没有来泰安封禅,他为何不来泰山封禅祭祀呢?有以下历史原因。

(一) 一心为民,不搞形式主义

朱元璋出身贫苦,当过和尚逃过饭,他尝受过穷苦人受过的苦难,更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他认为朝廷、官府应该致力改善百姓的生存环境,为了节省朝廷开支,不主张去泰山封禅祭祀,认为那是形式主义,搞花架子不务实的表现,当国家遇到治国安邦的大事时,明朝皇帝就派大臣代表皇帝到泰山祭祀,祈祷泰山神明保佑国泰民安。

朱元璋当皇帝后,把来泰山封禅大典的钱财节约下来,用于泰山的修建,把泰山极顶的昭真寺,全部换成青砖铜瓦,改建成金碧辉煌的碧霞元君祠,朱元璋虽然不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却不断地派大臣到泰山举行祭祀活动,从洪武三年到万历年间,到泰山举行的皇家祭祀就达28次。

(二)在北京设坛,代替泰山祭祀

朱棣是明太祖的四儿子,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为巩固皇权,大力削蕃,燕王朱棣早有准备,起兵反抗,发动了“靖难之役”,他以清君侧为名诛杀奸臣,朱允炆不知下落,朱棣取而代之坐了皇位。

朱棣成为九五之尊,他下令迁都北京,并御驾亲征五次出兵征服蒙古,积极经营新疆,派郑和下西洋,对外友好往来,疏浚大运河,营建紫禁城,在一系列举措下,大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大明朝迁往北平后,修建了天坛地坛,里面的七星石寓意泰山七峰,按照北斗七星排列。古代天文学家认为,莱州的东海神庙、泰山和北京的天坛地坛,具有同等的地位和级别。在北平的天坛地坛举行祭祀活动,也就包括了对泰山的祭祀,如同皇帝亲自到泰山祭祀。然而,却减少了车马劳顿,文武百官们跟随,军兵们护卫,大大减少了国库开支,

朱棣做皇帝,比建文帝朱允炆强的多。朱棣很相似他的父皇朱元璋,不搞形式主义花架子,不乱花国库的钱,把钱用到国计民生上,整个大明朝皇帝16人,就出了两个爱民、惜民的好皇帝,今后的大明朝,再没出过有作为的皇帝。君昏臣不正,先后出现了严嵩、魏忠贤这样的奸臣当道,贪污腐败横行,大明朝王朝岌岌可危。

(三) 继往开来,敬重泰山

以后的大明朝历届皇帝们,对泰山的崇拜有增无减,皇帝派大臣来泰安,亲自到泰山碧霞祠,摆上厚重的贡品,上香叩头,顶礼膜拜,祈祷碧霞元君神、泰山老奶奶治疗眼疾等疑难杂症。万历皇帝为了让自己的生母李太后进入神的体制,还制作金阙送到泰山,安置在碧霞祠中,作为碧霞元君神的行宫。然后把李太后铸铜“九莲菩萨”供奉在红门宫内。

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也学万历皇帝,把他的生母刘太后也铸成“智上菩萨”塑像,安置在岱顶万寿宫里,以供那些善男信女们参拜。

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崇祯皇帝的生母刘太后,她们都不是真正的佛家门第,只是明朝皇帝母后的化身,他们都把自己敬重的母后安置在泰山,可见他们对泰山的敬仰程度,可见一斑。

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创“永乐盛世”的朱棣,他们实事求是,不搞形式主义,怕封禅泰山劳民伤财,只派大臣代表皇帝来泰山祭祀,后来的万历、崇祯皇帝,亲自派大臣册封碧霞元君神。虽然明朝皇帝都没来过泰山,可对泰山的敬重,不逊色于来泰山封禅的皇帝,有的皇帝好大喜功爱显摆,有的默默无闻爱百姓,我看后者要比前者强,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话不无道理。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姜广富,系泰安市作协会员,喜爱文学写作,习惯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是活跃在文学创作圈内的老兵。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0 阅读:36

评论列表

时间你老了。

时间你老了。

8
2025-02-20 01:12

一是宋真宗搞低了泰山封禅,再者后面忽必烈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大一统都没去封禅,明朝洪武永乐对于没了彻底击败蒙古,也不好意思去,再往后就是康熙和乾隆了,乾隆都膨胀到自吹十全老人了,还看得上泰山?

用户10xxx01

用户10xxx01

6
2025-02-17 11:56

自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封禅泰山的含金量就不高了

写乎

写乎

历史原创平台,普及历史知识,研究历史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