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尽言止:祖咏的违制诗

夏小晋 2023-10-17 18:00:11

从隋朝开始,中国的官吏在选择上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形式——科举。对读书人来说,科举就是一堵高墙:进入墙内,就跨进了统治阶层,封官食禄,生活无忧;排在墙外,就滞留在底层,如果没有世荫和家底,便有可能穷困潦倒,郁郁终生。所以,古人也把科举考试比作登龙门。没有学子对科考不重视,更没有人敢在考场上开玩笑。

但是偏偏有一位诗人,在至关重要的科举考试中,执意违犯考试规定,试题要求做一首排十二句的排律诗,他只写了四句便交卷了,你说他酷不酷?

望终南余雪(图片来源网络)

这位敢于交违制诗的人,就是唐代诗人祖咏。祖咏(699年-746年),原籍洛阳,后移居汝州(今河南汝州市)。因在家中排名老三又叫祖三。祖咏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和王维是好朋友,两人常有诗歌唱和。

祖咏为人狂放不羁,文名远播千里。二十出头时,祖咏第一次赴长安参加考试,没有考中。考中者进尚书省,落第者自省门散去。祖咏离开尚书省时,写下了一首《尚书省门吟》:落去他,两两三三戴帽子。日暮祖侯吟一声,长安竹柏皆枯死。前两句已不太好明白,可能当时进考场考生要戴帽子(?),后两句,祖咏自己给自己封侯,大叫一声,长安城里的竹树柏树全部枯死。真是狂生狂言。此事在当时轰动很大,祖咏的才气和自负名声亦随着那些返家的落第举子传播各地。

两年之后,祖咏第二次来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途中经过游览了华山,写了《观华岳》诗:“西入秦关口,南瞻驿路连。彩云生阙下,松树到祠边。作镇当官道,雄都俯大川。莲峰径上处,仿佛有神仙。”虽然上一次落榜了,但是祖咏依然如此自信、豪放,大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气概。

祖咏和考生们一起进场了,按照唐代考试的惯例,照例要写上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诗,这才算合式。本次应试的题目叫《望终南余雪》。终南山,号称“天下第一福地”,是秦岭山脉的一段,离长安不太远,来京城的考生大都都能路过看见。当时正是隆冬,山上还积有余雪。对有心的考生来说,有着很大的想像和发挥空间。

考场里一片静寂,诸考生都在苦思冥想,偶尔有落笔的唰唰声。突然有人站了起来:“考官大人,我现在可以交卷出场了吗?”是祖咏,交卷时间也太快了!考官惊讶地过去,拿起试卷一看,善意地提醒:“你只写了四句。”要写足足十二句才合乎要求,否则不会被录取的。祖咏的回答只有两个字:“意尽。”我的意思表达得已经很完满,没法再写了。于是不再加置一笔,交卷离场。祖咏到底写了四句什么呢?真的不能再加八句了?让我们读一读吧。

终南山阴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阳光未到的终南山的北面,山色格外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漂浮在云端。雨雪初晴后,山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时,城中尤觉寒冷异常。诗人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准确烘托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题目意思已经写尽,若再敷衍数句,就真是画蛇添足了。清人王士禛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历代咏雪的“最佳”作。史载祖咏在玄宗时期考中进士,不能确定是不是就《望终南余雪》这一次中第。如果是的话,那实在是太难得了。

祖咏考上进士后,经宰相张说推荐为驾部员外郎。后来张说被罢相,祖咏也被连累免官。他的朋友诗人王翰到汝州任刺史,邀请他到汝州游玩。祖咏被汝州秀丽的山水吸引,变卖家产来到汝州田园生活。山水田园,让他从城市的喧嚣中返了清新和自然,从困惑失意中解脱出来,他在《田家即事》中描述到:旧居东皋上,左右俯荒村。樵路前傍岭,田家遥对门。欢娱始披拂,惬意在郊原。馀霁荡川雾,新秋仍昼昏。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方求静者赏,偶与潜夫论。鸡黍何必具,吾心知道尊。已经很有陶渊明的味道了。

渔樵问答(图片来源网络)

汝州祖咏的隐居地,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友聚会中心,不光当地的士子,诗人卢象、王翰(已离开汝州)等也去看他。740年,好友王维过汝州拜会祖咏,两人畅游汝州名胜,王维写下了代表作《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祖咏赠诗《答王维留宿》: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何为。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语嘿自相对,安用傍人知。

祖咏26岁移居汝州,以渔樵自终,终年46岁。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