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臣尹嘉铨被赐死,断头饭吃着2块肉喝着3杯酒,乾隆:放了他

历史谜语中 2025-04-24 15:38:28

乾隆爷自称“十全武功”,也被尊为“十全老人”,可他脾气多变,还搞起了文字狱,害得不少人遭殃,有的甚至被抓进大牢,丢了性命。

有人居然自己往枪口上撞,主动招惹了连旁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麻烦。乾隆皇帝一气之下,先判了他凌迟之刑,但后来又改判了别的刑罚。

【贪图虚名 惹龙颜大怒】

乾隆四十六年的时候,七十岁的乾隆皇上去保定微服私访。在这期间,他收到了两封来自已经退休在家的老臣子的信。乾隆皇上看了信之后,先是皱了皱眉,给驳回去了。但没过多久,他就火冒三丈,生了大气。

那个把乾隆皇帝惹毛了的人,就是尹嘉铨,他之前在任时还多次得到乾隆的夸奖呢。

尹嘉铨出身在一个当官的家庭,他老爹尹会一,早在康熙那会儿就当上了管盐政的大官。到了乾隆时期,他又跑到广东、河南当巡抚。最后,他是以礼部尚书的身份退的休。

尹会一特别尊崇理学,他这辈子写了很多书,不管在朝廷上还是民间,都有着很高的名望。

尹嘉铨打小就跟着老爸认真学习,他特别崇拜朱子理学,后来还拜了大名鼎鼎的方苞做老师。方苞对他非常满意,夸他说:“到老了能收到这么个徒弟,真是心里头高兴。”

尹嘉铨在乾隆年间,靠着老师的推荐,以举人的资格踏进了官场的大门。他先后干过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这些官职。后来,因为他的文采很好,还被调去帮忙编写《大清会典》了。

五年的会典编纂工作,让尹嘉铨有机会翻阅大量官方典籍,这使得他的知识和视野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五年时间一晃而过,到了京察考核的时候,他表现出色,拿到了一等的好成绩,因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亲自召见。乾隆还在他的考核评语上,写了几句好评,夸他“为人正派,头脑清楚”,“以后肯定还会有大出息”。

尹嘉铨由于得到了皇帝的点头和看重,他做事一直都非常认真和努力,丝毫不敢大意。无论是在各地担任布政史期间整顿官员作风,还是在民间推动教育发展,他都尽心尽力。正因如此,尹嘉铨在老百姓和那些读书人中间,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乾隆四十一年时,乾隆皇帝成功摆平了大小金川的乱子,心里头那个美啊,就琢磨着去拜拜五岳。这时候,尹嘉铨因为干得不错,已经升成了大理寺卿,就成了去祭拜的最佳选择。

尹嘉铨因为工作表现出色,又一次赢得了表彰。

第二年,乾隆四十二年那会儿,尹嘉铨卸甲归田,告别了长达二十多年做官的日子。

要是尹嘉铨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写书写评论,说不定真有机会跻身“名人”行列。可他非得给皇上递那两道奏章不可。

他在头一份给乾隆的奏章里,斗胆提了个让乾隆都愣了的“要求”:希望能给他已过世的老爹尹会一,赐个谥号。

从西周时期起,当一个人是皇帝、朝廷高官或是地位特别高的人去世后,他的称号不是随便定的。得由当时的皇帝和朝廷一起商量,参考这个人活着时的品行和做过的贡献,给他定个合适的名号。这个名号就像是给他在阴间封的官职,是个荣誉的象征。

尹会一其实只是个从一品的官员,他既没坐到三公的高位,也没啥特别耀眼的成就。

尹嘉铨斗胆直接向乾隆皇帝为老爹讨要谥号,他心里其实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呢。

他认为乾隆皇帝一直很看重孝顺,所以给去世的父亲申请一个谥号,一来能尽到自己的孝心,二来也能给乾隆一个宣扬孝顺美德的好机会。

可他压根没想到,乾隆皇帝对他的恳求特别恼火。

给封号的规矩得按国家来定,哪能你想怎样就怎样?要不是念在你老爹的份上,早就惩罚你了。赶紧回家老实待着,不然有你好看的。

乾隆刚把毛笔搁好,转头就看到了尹嘉铨递上来的第二份奏章。

尹嘉铨觉得,孔庙里陪着孔子祭祀的都是历朝历代的大学问家,元朝有四位,明朝六位,可到了清朝,就只剩一位了。

他提议,在孔庙里多加上几位本朝的名人一起祭祀,这里面也包含了他的老爸尹会一。

根据老规矩,能跟孔夫子一起被供奉享祭的,只有那些被特别挑选出来一起祭祀的人,包括配享、陪祀和从祀的。

能站在最顶尖位置的,就那么四个人:儒家里的复圣、宗圣、述圣、亚圣这四位大圣。排在第二梯队,跟着一起受祭的,是十二位大哲学家,里头有朱熹,还有孔子的十一个弟子。就连第三梯队的陪祀者,也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人、大贤人。

尹嘉铨觉得,他老爹的名气和学问,那简直是跟朱熹不相上下,这种想法,真是太嚣张了。

乾隆爷的火气还没压下去呢,那边尹嘉铨又赶紧往上浇了一瓢油。这下可好,乾隆爷当场就被惹毛了,提笔就批了四个字:“疯狗乱叫!”

乾隆皇帝一声令下,让刑部好好查查这事儿,还说要“严惩不贷”!

【查数罪状,终盖棺定论 】

刑部一接到皇上的旨意,立刻就忙活起来,对尹家全家动手了。

尹嘉铨的河北老家和北京住处都被翻了个底朝天,他自己还有家里人全都被关进了大牢。不光如此,那些跟尹家有过交集的官员,也一个个都被仔细盘查了个遍。

那时候,从抄家中得到的东西并不会送到国库去,而是直接由内务府接管,全都变成了皇家的私有财产。

此外,在乾隆年间,抄家时有个规矩,那就是要把相关的书籍、书信等所有文字材料都搜罗起来,仔细审查。

尹家是个文化世家,家里搜出来的书多得数不清,信件也是堆得满满当当的。

这回可把那些负责搜集证据的官员给累坏了,一个个心里头对尹嘉铨那是恨得不行。

没多久,尹嘉铨的那些“把柄”就都被翻了出来,不光有皇上提的那条“乱嚷嚷的罪名”,还有好多其他的“过错”。

首先,他们会在写的书里找出所谓的“越权妄为”的罪名。

尹嘉铨的书里头,他吹嘘自己梦到神仙,说神仙让他“接着孔孟的学问往下传”,还大放厥词说要“给皇上当老师”,并且自称是“七十多岁的老前辈”。

想成为皇帝的老师,这可不是随便说说那么轻松,而是犯了大不敬的重罪,属于严重的越轨行为。

乾隆自称“十全老人”,还称自己是“古稀老人”,可尹嘉铨也跟着叫自己“古稀老人”,这简直就是对皇上的大不尊重。

第二个指控,按现在的讲法,属于政治上的不当行为。

在尹嘉铨的著作中,他确实提到了对政府功绩的赞扬,但更多的是揭露了官场的腐败问题,还有老百姓在生活中遭遇的各种艰难困苦。

其实这种情况在文人堆里挺常见的,他们常常会用比较夸张的说法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简直太正常不过了。

说说咱们读书人的那股子傲气,吐露吐露心里的憋屈,不管你心里是不是真对现在掌权的有啥意见,反正到了现在,这些都成了你的不是了。

第三个指控,说的是信息泄露。

尹家老爷和儿子以前都是当官的,他们常给皇上写报告。按规矩,这些报告交给皇上后,得统一放到内阁收着,不能自己藏着。但奇怪的是,在尹家竟然找到了好多带着皇上回复的报告。

要是普通的办公文件,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但要是私下藏着皇帝亲自批复的奏章,那可就是泄露国家机密的大事了。

那时候,普通的小官是没法直接给皇帝写信的。得官做到一定级别,才有资格和皇帝书信来往,说些不能让别人听见的悄悄话,其实就是告别人的状。

现在在尹家发现了一大堆奏折,这真的让人怀疑,尹嘉铨是不是有啥别的打算。

两年前,福建那边的巡抚大人,不知怎的,居然私底下把他祖父藏着的一些奏折给复制了一份,结果这事儿被发现了,他就遭殃了。乾隆皇帝知道后,还特意下了道圣旨,反复叮嘱大家,这样的行为绝对不允许。

没想到才短短两年的时间,尹嘉铨家里又摊上这等事了。

第四个问题,就是宣扬小团体主义。

尹嘉铨想夸夸朝廷的好,就学着朱熹的样子,搞了个《大官们的言行记录》。

要是书里写的都是忠心耿耿的大臣和有名望的人士那倒罢了,但偏偏这本书里收录了不少像高士奇那样,靠着吹嘘自己获取名声、其实没啥真本事的人。更离谱的是,连他的父亲也被写进了书里。

在第二次审讯时,乾隆皇帝直接问尹嘉铨一个关键问题:你拿这千载难逢的大好盛世,去跟南宋那个偏安的小朝廷比,是不是有啥特别的意思?

碰到这种指责,尹嘉铨哑口无言,特别是皇帝都已经亲自发话,作出了最终判断。

刑部很快就按照大清的法律规定,给出了一个初步的案子处理结果,然后把这个案子的具体情况和处理意见一起上报给了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对尹嘉铨做出了严厉判决:没收全部家产,处以极刑,还要株连亲属。

刑部接到皇上的命令后,立刻动手抓了尹家的人,并且给其他督府都发了通知,让他们把尹嘉铨写的书都烧掉。

就在刑部打算把尹家一干人等全都治罪的时候,乾隆皇帝的新命令又到了:把尹嘉铨原本要受的凌迟之刑改成绞刑,而且只处决他一个人,剩下的尹家人全都被无罪释放。

乾隆为啥这时候会猛然变卦呢?其实他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另有计划。

乾隆稳稳当当坐了六十年皇帝宝座,这可不是光靠祖宗留下来的好运,关键还得靠他自己那套厉害的政治本事。

他掌权期间,国家经济飞速增长,老百姓生活安稳富足,国家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主要得益于他独到的用人和管理人才的办法。

尹嘉铨因为过于骄傲犯了事,又因为写的文字不当被判了刑。这事儿跟他家里人其实没啥大关联,所以要是能把他的家人给放了,倒是个给自己挣好脸面的机会。

尹嘉铨在知道皇帝“开恩”更改了命令后,心里头“舒坦”了不少,也就认了对自己的处罚。

很多资料都说,尹嘉铨最后是被绞刑杀掉的。不过,《清稗类钞》这本书里,却写了他的另一种死法。

尹嘉铨心里头很平静,啥也不怕,啥也不担心。到了吃最后一顿饭的时候,他吃了两块肉,还喝了三杯酒。

乾隆派人去了解尹嘉铨的情况,得知他坦然接受死刑后,又下令赦免了他的死罪,改判为“让他回家种田”。

乾隆问尹嘉铨还有啥想讲的,尹嘉铨立马就跪下磕头,回答说等回到家,他会每天烧香,盼着皇上身体好,长命百岁。

最终,乾隆淡淡地说了一句,话里有话:“你是不是还指望能活到一百岁呢?”

说起尹嘉铨那事儿,其实就像是开个玩笑,但背后藏着的,是我心里头那个愿望——希望自己能活到一百岁。

乾隆究竟是被尹嘉铨的从容给打动了,还是单纯想落个好名声,这个咱们就无从知晓了。反正啊,尹嘉铨在第二年,就在自个儿家里头安静地走了。

尹嘉铨因为一心想要追求那些不实在的名声,结果反倒给自己惹上了大麻烦,简直就是“得不偿失”。

乾隆爷在盘问尹嘉铨那会儿,跟刑部的人讲:“我这辈子,朝中既没出啥大忠臣,也没啥大奸臣。”这或许就是他的治国理念吧。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4
历史谜语中

历史谜语中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