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学界何以缺乏共识?

瞰创新 2023-01-09 17:41:26

“助推”:学界何以缺乏共识?

作者:Julien Hernandez

编辑:Meister Xia

一览:

“助推”指借助特定的方式来影响群体和个人的行为及决策。手机的默认设置也是“助推”的一种。

学界尚未在“助推”的定义上达成共识,其效果也参差不齐。

受“助推”影响的人们是否拥有自主选择权?人们正就“助推”的伦理问题展开讨论。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助推”或将导致国家层面难以实施真正有效的措施

“助推”固然有效,但我们也需不时考虑采用其他工具,多措并举改变人们行为。

很多人也许没有意识到,“助推”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一概念由Richard Thaler 和Cass Sunstein提出,指借助特定的方式来影响群体和个人的行为及决策。该过程不对选择设限,不涉及任何金钱激励,也不会给受影响者提供任何额外信息。

何为“助推”

阿姆斯特丹机场男厕小便池里的苍蝇图标是“助推”的经典案例。由于小便池里多了个苍蝇图标,男士在如厕时会“瞄得更准”,进而大大减少清洁工的工作量。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十分容易受到“助推”的影响。根据Kahnemanian提出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人们深受认知偏见和社会影响的制约,而Gerd Gigerenzer提出的生态理性等其他理论却论点相反。不过,这两位理论家均认为,“助推”锁定的对象是“普通人”,而不是经典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 (Home economicus)。

法国蒙彼利埃第三大学社会心理学讲师Daniel Priolo解释道:“助推”一词较为笼统,我们很难知道它的确切含义。由于学界尚未在定义上达成共识,“助推”一词的定性方面仍存有灰色地带。“如果助推者的动机和目的不纯,那么‘助推’可能会演变为‘暗推’。在看到认知偏见等因素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经济学中扮演的角色后,人们提出了上述概念。”

“由于学界尚未在定义上达成共识,‘助推’一词的定性方面仍存有灰色地带。”

有些人甚至认为,“助推”也有类似“禁令”的效果。比如,在日内瓦大学从事慈善助推工作的伦理学博士、捐赠伦理学专家Emma Tieffenbach指出,在某些情况下,禁令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助推”。“机场的禁烟令可被视为一种‘助推’。那些犯烟瘾的人需要多走100米,到室外吸烟。吸烟的权利并没有被剥夺,但他们需要为此付出更多努力。”

“助推”无处不在,例子比比皆是:我们手机中的默认设置、前往银行取款时必须完成的一些操作步骤,以及超市里放在齐眼位置的健康食物。“助推”的支持者说,有效的“助推”旨在帮助人们以更少的努力,做出更好的选择。

褒贬不一

Daniel Priolo称:“助推”有很多运作机理和实践方式。“笼统宣称‘助推’是否管用,就好比说病人吃药就能痊愈一样。”药物的有效性取决于治疗方法、具体的评判标准、利弊权衡,以及病人的具体状况,与之类似,“助推”也需各种因素的多方考量。

话虽如此,“助推”的有效性仍未取得共识。最近,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上的荟萃分析[1]披露了其整体的有效性。不过,该分析一经发表就收到了其他作者的抨击。他们声称,由于存在发表偏倚,上述有效性毫无意义[2]。

图片来源:PI France

科学界对“助推”也是褒贬不一。考虑到“助推”的目标具有“规范性”,它们在伦理学和政治学领域也引发了热议:“助推”使用的限度在哪?如何在伦理层面对其进行评判?举例而言,你可能会因为一个“助推”而放弃巧克力蛋糕,转而选择更健康的水果沙拉。然而,如果你今天非常想吃蛋糕,你可能会因此而不满“助推”的存在。Emma Tieffenbach对此持有异议,她说,“只要‘助推’下的行为属于二阶欲望(second-order preferences)的范畴,‘助推’在伦理上就不存在任何问题”。

二阶欲望指代那些我们在理性上更愿意做的事情。Thaler和Sunstein称,虽然人能对自身行为做出理性预判(‘foreseeing self’),但一阶欲望会促使我们向着相反的方向行动(‘acting self’)。这一点在理论上不难理解,但在现实中很难评估二者是否统一。Emma Tieffenbach 指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受到‘助推’的影响。但我们很难判断他们的行为究竟是二阶欲望的产物,还是良好的判断所带来的决策。”

如果“助推”影响到了人们的自主性,那其合理性理应存疑。Emma Tieffenbach表示,“‘助推’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能力,但会利用我们的认知或情感偏见,或是羞愧和内疚等人们想要极力避免的负面情绪。这可能会带来一些伦理方面的问题。”伦理学家对此也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些人认为,“助推”影响到了人们的自主性,应该被禁用;另一些则认为,“助推”在全球层面的益处对其合理性提供了支撑。

“科学界对‘助推’也是褒贬不一。”

“助推”可能会利用羞愧、尴尬和内疚等人们想要极力避免的负面情绪。例如,慈善组织常常会利用内疚这一情绪来诱导人们捐款。Emma Tieffenbach 解释道,“以机场的吸烟区为例,专属玻璃房的设计可能会引来路人对吸烟者的鄙夷目光。在这种情况下,‘助推’让吸烟成为了一种令人羞愧的体验,即便是烟瘾最为严重的人,在吸烟前都会思忖再三。问题是,这种体验带来的精神损失,可能与人们在经历罚款时的感受并无二致。那么人们的吸烟自由是否真正得到了保护?这一点有待商榷。”

政治影响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助推”受到的抨击可以归为三大类:一,助推可能会变成维护现状、逃避改革的一种策略;二,助推是暂时的解决方案,会延缓系统层面实施真正有效的措施;三,助推会对个人施以过多责备。最近,发表在《行为与脑科学》(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上的一篇评论列出了这些批评意见,并给出了几个具体案例[3]。

为了诠释第一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房东。他可能会声称,人们之所以不健康,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或是因为他们的饮食不均衡。由此,“助推”政策就会被用于推广肥皂的使用,或是改善人们的饮食。然而,生活条件欠佳才是这些居民健康堪忧的真正原因,而问题的解决之道是针对住房而出台政策改革。

图片来源:PI France

“绿色助推”可以用来诠释另外两点。例如,法国在全国推广了Linky智能电表。尽管此类“绿色助推”旨在帮助公民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但有些人指出,这种做法可能会将能耗责任推给家庭,而非能源政策。不过,法国政府似乎意识到了这些问题[4],对“助推” 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些举措未能带来行为和制度上的彻底改变。

然而,法国政府并没有因此而限制“助推”的使用。Audrey Chabal称:“政府经常要求法国公共改革委员会(DITP)和其行为科学部门来制作视觉传播和广告短片,在新冠疫情期间尤为如此。” Audrey是一名记者,曾在疫情期间发表过有关“助推”的一篇调查报告(报告原名:Souriez, vous êtes nudgé)。“DITP并非需要对此负责的唯一机构。例如,为政府提供服务的BVA研究公司提交了‘一线、二线、三线岗位’这一术语,旨在让人们逐渐接受在家进行可以远程完成的工作内容。”

总而言之,“助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效果参差不齐,合理性上也存在诸多争议。“助推”固然有效,但我们也需不时考虑采用其他工具,多措并举改变人们的行为。

Julien Hernandez

参考资料:

1.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107346118

2.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00300119

3.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 =4046264

4.https://www.ecologie.gouv.fr/nudges-verts

Daniel Priolo

法国蒙彼利埃第三大学社会心理学讲师

Emma Tieffenbach

日内瓦大学伦理学博士、捐赠伦理学专家

Audrey Chabal

记者、作家

End

0 阅读:9

瞰创新

简介:关注科技前沿动态,只生产硬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