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脑子很复古,业务能力可不差,他在中法战争中就打出了名气,在辛亥年和革命军打的热火朝天,在二次革命中也是急先锋,张勋自然知道只有5000人的兵力闹不出大新闻。他敢于复辟开历史倒车,勇气不是梁静茹给的,而是下面这些兵力是他数倍的北洋军小伙伴的支持。
张勋敢于调停府院之争,首先就在于他得到了督军团的支持,支持他的督军团可是至少包括了奉、吉、黑、直、豫、晋、皖七省的督军,还有五六个省的督军派出代表参加了徐州会议,张勋俨然就是半个中国督军们的代表。七个省的督军中除了山西的阎老西外,剩下的六个省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就是他的铁杆支持者。
东三省中的奉、吉、黑三省督军张作霖和许兰洲(张勋复辟时,许兰洲代理黑龙江督军)可都是宗社党成员,都是张勋眼中的同志。张作霖还是张勋的儿女亲家,张勋倒台后,还和张作霖往来不断,在张勋看来张作霖铁定会支持自己。孟恩远也是张勋的支持者,接受了张勋的吉林巡抚任命,前清宗室成员在吉林军队中势力不小。
黑龙江方面不但有许兰洲的第一师参加复辟,英顺、巴英额等黑龙江军头也很积极,黑龙江军队在复辟期间挂的可是满清的黄龙旗。东三省军队中奉天省军队最多,一度让张作霖很难堪的第28师师长佟麟阁也加入了张勋的复辟大业,东三省军队半数以上都一度成了张勋的战友。
河南的赵倜出身毅军,和张勋是一个出身,也站在张勋一边。直隶督军朱家宝也是复辟的铁杆支持者,是张勋的民部尚书。安徽督军就是张勋本人,这六个省的军队就是他调节府院之争的本钱。
张勋进入北京后,袁世凯留下的北京守军也大量投入张勋阵营。步兵统领衙门的江朝宗也是毅军的老人,他手下有兵力1万1286人,也不愿意主动站在张勋的对立面,打开城门让张勋的5000人马进入北京内城。张勋进入北京后,驻扎在南苑的北洋军第11师和第12师(这两个师都是袁世凯的模范团改编)、第一旅等部队也一度投靠了张勋。张勋在北京城部队一时间有数万之众,加上东三省的部队,他的阵营有六位数的大军,和当年八旗军入关的兵力半斤八两。
北京方面,黎元洪当年的八万人马早就裁减一空,成了北洋军的人质。段祺瑞名义上皖系军阀的首领,身边可没多少部队。皖系最强大的第四师当时在上海、浙江,第五师对山东情有独钟,第七师在山西、河南两省抢地盘,第十师进驻浙江……段祺瑞一盘算,直隶境内他就只有天津马厂的第八师可用(第20师在湖南,名只是义上参与了复辟,实际上未作战),兵力上对张勋不占优势。段祺瑞干脆就找到了直系的曹锟等人,让徐树铮在牌桌上送钱,得到了第三师、第十六混成旅出山。
段祺瑞的讨逆军成立了,张勋的后方却不稳了。他的亲家张作霖对复辟没啥兴趣,借着反复辟的名义扩充地盘的胆子却很大。张作霖借助反对复辟,把另一个亲家鲍贵卿送上了黑龙江督军宝座,降服了许兰洲等黑龙江军头,还对吉林虎视眈眈。张勋调28师南下,结果28师没坐上火车南下,只把老师长扔在北京。张勋复辟失败后,28师被张作霖吞并。其他各省的督军也纷纷作壁上观,张勋就只能赶着第11师和第12师作战,他的辫子军在后面当督军。
“复辟前,你当我们是炮灰;复辟后,我们还是炮灰,这复辟不是白干了”,第11师和第12师顿时反水。江朝宗的步兵衙门也立刻宣布中立,不放辫子军败兵进城。张勋的部下只能集中在紫禁城和张勋宅邸附近防守,把外城让给了对手。眼看徐州的辫子军也不援助,四面都是敌人,张勋的部队最后也都做了鸟兽散,张勋本人成了不识时务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