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张旭光先生在一次发言中表示:草书不再承担识读功能,它只为美负责,只为情感和心灵负责。如此惊世骇俗的言论出自这位当代中国书坛草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口,必然会引起巨大的反响,一时间各种声音纷至沓来。
对于张旭光先生的这番言论有人鼓舞也有人反对,受到鼓舞的人认为草书至此可以完全摆脱束缚,迎来了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发展。反对的人则认为,如果书法不能够被识读,那就抛弃了文字的基本功能,这对书法来说是毁灭性的。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都不太全面。首先书法在当代已经进入纯艺术的发展阶段,作为一门纯艺术就必然需要摆脱所有束缚自由发展。
虽然书法的主要载体是文字,但是失去了实用性以后,书法将无法继续承担信息沟通的责任,那么文字在书法中也就不再仅仅需要被识读。艺术家可以通过书法赋予文字更多的生命力。
但是,书法并不是普通意义的纯艺术,书法之所以历经千年没有消亡,主要在于书法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性,那就是书法与文化的深度绑定,文化是书法的根基,文化是通过文字表述的信息体现在书法当中的,如果文字不需要被识读,是否就意味着书法与文化的割离。
书法的主要载体是文字,这种单一载体造成书法在艺术表现上与其他艺术竞争时很脆弱,文化是支撑书法生存的基石,如果书法与文化隔离,必然会失去根基,很容易被其它艺术形式吞没,这让书法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但是,抛弃文字的识读功能就真的意味着书法与文化的割离吗?
其实也不尽然,书法与其他艺术的另一个主要区别,还在于书法发展的一脉相承上。有一些艺术形式当创新被广泛接纳以后,旧的东西就会被抛弃。
比如绘画当中的很多技法和构图理念,当透视概念被推广以后,绘画构图迎来了革命性的改变,那些不符合透视学的传统构图方式被彻底抛弃。
但是书法不会遇到这种情况,文字已经成为特殊的抽象符号,无法再从自然界找到参考,同时也不能用科学去衡量,这让书法学习只能从临习传统书迹开始,庞大的传统书法资料就是书法的源泉,也是基本书法审美的唯一来源。
只要这些传统书法资料没有被全部销毁,人们对书法的审美标准就不会跳变,那么书法就不会遭遇毁灭的危机,也绝对不会因为一种理念或风格的出现而走上毁灭的道路。关于书法可能毁灭的担忧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抛弃识读功能的书法又该如何维持强大的生命力呢?其实,抛弃文字的识读功能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任何涂鸦都可以被称为书法艺术了,张旭光先生提出的这个观点是针对那些有很深书法造诣的书法家们的,并不是针对书法初学者。
张旭光先生提出的这个观点并没有降低草书创作的难度,反倒是给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脱离内容展现情怀就需要创作者能够表达的更为自然率真,这就需要创作者有很高的创作能力和鲜明的个性表达。
同时,张旭光先生的这个观点也预示着书法功能的转变,书法创作将从注重文化输出转向注重文化注入,书法创作由简单的内容展示转向复杂的情感表达,也就是对情感和心灵负责。
想要通过书法准确的、深情的表达个性和情感,就不是多读书、多创作就能够做到的,需要全面提升文化和艺术修养。
所以,张旭光先生提出的这个观点,并不是将书法引入毁灭的方向,而是为草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草书的未来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必然会对书法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