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之高1:不甘平凡,拼命向上爬,李斯身上有没有你我的影子?

浩然文史吖 2024-10-28 10:37:10

26岁在一次如厕时看到厕鼠,突然对人生有了感悟,要换一种活法。李斯拼命向上爬,将他的才能与野心尽情释放。于是秦帝国统一天下的丰碑上刻下了他的名字。但后世论史者对他却毫不留情,说他是无耻政客。

一、决不当厕鼠

司马迁在《史记》中给李斯单独立传,第一段90个字,前8个字交代其籍贯,后面82字直接甩出李斯的人生哲学:人生如鼠。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时隔两千多年,这段描写依然生动不已。那时的李斯已经是楚国国家仓库的小吏,也就是管理员,每天负责粮仓存粮情况的管理记录。说起来,这算一份稳定的工作。粮仓不远处就是厕所。李斯在一次如厕时,又见到了那群成天混迹屎尿而不觉恶臭的厕鼠,一见人来,它们无不“抱头鼠窜”,皮毛沾屎沥尿,惊恐猥琐之状可悲可叹。当他如厕完回到粮仓,看到那些已经“荣升”到粮仓中的老鼠,同样是鼠,它们守着国家级粮仓,稻黍稷麦豆五谷丰登,个个吃的脑满肠肥,颐养天年,见有人来依然稳如泰山。李斯低头看着仓鼠,仓鼠也抬头对视着李斯,李斯明白仓鼠是怎么想的,仓鼠却不知道此时此刻的李斯,心灵受到了多么大的冲击!难道我李斯一辈子都要做厕鼠吗?他越想越觉得不甘心,他要向上爬!

李斯剧照

于是在公元前247年前后,上蔡人李斯出现在楚国兰陵县(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儒家大师荀子的家中。当然这是后话了。

这一段对李斯心灵的透视,是司马迁的“杰作”,他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不甘于平凡的政客和他功利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野心的鞭策和驱使之下,李斯后来成为大秦帝国的国家栋梁,而且还是最后一根栋梁。

李斯一生中曾干了几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在秦王嬴政下逐客令的时候,他是唯一一个敢于婴逆鳞上《谏逐客书》的人,可见李斯不仅有非凡的见识,还有超强的行动力。另一件大事,就是在统一天下之后,在分封和郡县的制度选择上,他力挺始皇推行郡县,使中国每一块土地都成为直属中央的领土,巩固了帝国版图。一个胸无天下,而只有厕鼠之论的俗人,是决计不可能做到如此宏业的。所以我们认识李斯,是不是一开始就不应该因为《史记》而先入为主?这对他不太公平。

当年李斯拜师荀子,学的是什么呢?司马迁在《史记》中可是清清楚楚地记载着,李斯学的是“帝国之术”,秦国统一六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焚书坑儒,禁绝私学,其实这都出自李斯的建议,而这些可都是法家帝王之术的范畴。从李斯拜师荀子,和他所学内容来看,他的价值观绝不是那么庸俗。

在学成之后,李斯打算辞别老师,西行入秦的时候,与老师有一段临别对话,李斯先跟老师说了自己的人生打算,分析了天下形势,他说如今大争之世,楚王不会有什么成就,而六国都很衰弱,已经没有为他们建立功业的希望了,自己想要到西方秦国去。

说完这些话,李斯丝毫没有回避他的功利之心,他继续向老师说:“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身处卑贱之位又不思进取,那人就跟禽兽没什么区别了。卑贱和穷困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学生不要穷困,要升官要发财,要做人上人,要不顾一切地向上爬!

荀子剧照

这就是李斯,心中藏有天下是他的才能,眼里缀满富贵是他的野心。历史或许能够预见到,这样的人要么就是扭转乾坤的能人,要不就是祸害国家的危险分子。

在这之后不久,秦庄襄王异人新丧,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在秦国独揽大权的文信侯吕不韦的门下,多了一个年轻的门客,他的名字叫作李斯。

吕不韦剧照

二、迈过三大坎

这会儿异人刚去世,未来改变中国命运的始皇帝还是个13岁少年,秦国上下是吕不韦当家,李斯投奔到吕不韦门下当了舍人,也在情理之中。

李斯是荀子的入室弟子,曾经跟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术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投到吕不韦门下后,很快就得到了吕不韦赏识,任命他做了郎官。而李斯从此也就走到了始皇帝面前,有了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

古往今来,披荆斩棘者没有一个不受伤的。从李斯来到秦国,到始皇帝开始统一六国(前230年),17年间,李斯起码遇到了三个大坎儿。

第一个坎儿就是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吕不韦集团倒台。李斯是从做吕不韦的舍人起家的,如果不是吕不韦无私地把李斯推荐给嬴政,就不会有李斯后来的精彩人生。

但很快,吕不韦和秦始皇之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权力之争。王与相之争,就是生与死之地,李斯夹在中间,必须作出抉择,但凡摇摆一下可能就会被碾落成泥,万劫不复。毕竟王相之争只能有一个赢家,是血气方刚的年轻君王,还是主宰政局的摄政大臣?

历史已经给出了结果,在吕不韦集团倒台之后,吕不韦的很多门客都受到了牵连:“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者夺爵,迁”,但唯独李斯没事。如果究其原因,应该说与他尽早地站到了始皇帝一方有关。

吕不韦剧照

早在李斯为郎官面见嬴政时,就曾向嬴政提出了他统一六国的构想,这让年轻的嬴政心潮澎湃,对李斯也是非常欣赏。之后,李斯在嬴政准备统一战争的过程中,多次出谋划策,各种分化、瓦解东方六国的计谋背后,多有李斯的影子。嬴政也不吝富贵,多次提拔李斯,先是让他做长史,后来又提拔他做客卿。可以说李斯虽然是吕不韦舍人出身,但他在抱上了嬴政这条更有潜力的“新大腿”之后,就逐渐和吕不韦这条“旧大腿”撇清了关系,并赢得了嬴政的信任。这是他的成功。

第二个坎儿与第一个坎儿时间上相差仿佛,也是始皇十年。事件的起因是始皇元年(前247年),韩国派水工郑国当间谍,去秦国说服秦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让秦国把大把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基础建设上,从而达到疲敝秦国的目的。如今阴谋败露,“外国人”居心叵测,不能不让秦国人担忧。于是引发了秦国朝堂对“外来人才”的强烈排斥,始皇帝一怒之下下达了《逐客书》,要把所有在秦国的外国人都撵走,李斯也是外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

公元前247年,李斯一脚踏进函谷关之时,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天高路阔。至今天公元前237年,秦王下《逐客书》,人生兜兜转转,好像就要回到原点。秋风扫落叶的萧瑟悲凉之感,紧紧裹住了李斯。

回想自己苦心经营的十年光阴,李斯绝不甘心就这么灰溜溜地离开秦国。于是临行上书,上了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书》。他不知道他这篇谏书能不能让秦王回心转意,他在赌,赌的是秦国对人才的渴望。

一部秦国峥嵘奋斗史,就是一部人才引进史!自秦国立国伊始,就对人才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只要你能让秦国强盛起来,无论贵贱,不计出身,秦王都虚左以待,这种精神远超我们的想象。秦穆公曾用五张羊皮换回俘虏百里奚,拜其为秦相;百里奚又为秦国引进了蹇叔、由余;秦孝公用一则招贤令引来了卫鞅;落魄书生张仪、贫寒之士范睢,也都相继入秦,担当重任。没有他们这些外国人才,秦国决计不敢有东出之心。

这一把,李斯赌赢了。嬴政阅罢《谏逐客书》,心悦诚服,于是停止逐客,李斯得以继续留在秦国发挥他的光热。

张仪剧照

第三个坎儿是在始皇十四年(前233年),这次李斯遇到了一个强悍的竞争对手,他的同门师弟韩非。

韩非来到秦国之后,向嬴政系统阐述了他统一六国的方略,嬴政对他非常欣赏,准备委以重任。韩非哪里会知道,当你的才能让别人相形见绌,而自己又没有操盘全局的权力,那自己就进入了死地。

李斯早就知道韩非的才华比自己强出很多,于是就向嬴政进谗言:“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啊,秦王您要统一六国,韩非终究是要向着韩国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可想想四年之前那篇精彩的《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言犹在耳,李斯怕是忘了吧。可见当所谓的道理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李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个人利益。

可惜,秦王嬴政听信了他的谗言,居然真把韩非下了狱。之后李斯利用权势,将这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毒死在了监狱里。

韩非子剧照

李斯与韩非有同门之谊啊,他这么做,无论是对个人情义还是国家利益,都有所亏欠,真的不够光明磊落,丧失了一个政治家应该有的胸怀。但仅从李斯个人奋斗史来讲,他这算是给自己的奋进之路扫清障碍,只有立定脚跟,才能直上云霄。

三、功与过

从李斯为郎官面见嬴政开始,他就一直留在始皇帝的身边,为其出谋划策。早期李斯曾向嬴政详细地阐述了其对秦国扫六合的战略构想:“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一段话说得年轻的始皇帝心潮澎湃。

这之后,不论是战略准备期,还是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的统一战争中,李斯都多有贡献。史载,李斯“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可见李斯虽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但在后方仍然为瓦解六国势力做了大量的贡献。统一之后,李斯也被秦始皇任命为廷尉,后来又被升为丞相,终于实现了他位极人臣的理想。

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到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去世,11年间李斯作为秦始皇的左右手,可以说是全程参与了秦朝建立后的各项大事。在秦始皇的各种伟大功绩的光芒里,都少不了李斯的一份功劳,正所谓“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然而,有光的地方必然有影,秦始皇诸多为后世所诟病的苛政、恶政,少不了也有李斯的推波助澜。比如最著名的那场焚书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咸阳宫的一次宴会上,博士淳于越针对分封与法古的问题,向秦始皇提了一份建议。不管这建议是否正确,这也算为人臣子的本份,秦始皇也没有责罚他,只是把这个事下给丞相李斯组织讨论。然后就有了李斯那篇关于焚书的著名文章,他说:“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焚书之后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这次事件是否和李斯有关,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考虑到李斯当时在秦朝的地位,要说他完全没有参与,应该是不太可能的。

四、无耻政论的诞生

秦统一后,李斯官至丞相,位极人臣,财富地位都有了,他终于当上了曾让他羡慕嫉妒的“仓鼠”。可人往往就是这样,没有名利的时候拼命追求,一旦掌握了这些,又想拼命地守住。拿得起却放不下,这样的心理,注定了李斯的结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沙丘,死前遗诏长子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旧主已经薨逝,新主即将登基,李斯也将迎来一盘新的棋局,可惜啊,主导这盘棋局的,不再是他李斯,而是一个宦官赵高。

这个时候,赵高找到李斯,于是就有了后续矫诏的故事。实际上,赵高一开始跟李斯谈这个事的时候,李斯是拒绝的,也说了很多漂亮话以表达他对始皇帝的感激和忠心。但赵高早就看透了李斯,他问了李斯五个问题:“你自己估量估量,论才能你和蒙恬相比谁高?论功劳你和蒙恬比谁大?论智谋深远你和蒙恬比谁高?不被天下人怨恨,你和蒙恬比又怎么样?跟长子扶苏有旧交并深受其信任,您和蒙恬相比谁近?”

五个问题犹如五把尖刀,刀刀致命。李斯没想到,赵高已把他的处境剖析地如此直白。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就是现实的无情,时代抛弃你时,根本不会和你商量,好在现在还有赵高给自己一个机会。扶苏的亲信是蒙恬,如果扶苏继位,那还有我李斯什么事呢?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什么始皇帝的知遇之恩,都被李斯抛到了脑后。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孩子,而最终继位的是最差的一个,胡亥。胡亥上台后,继续施行秦始皇时期的苛政,李斯作为丞相也没有劝阻。

在杀光了秦始皇的子女旧臣之后,赵高和李斯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日益尖锐,毕竟主宰棋局的,只能是一个人。而秦二世是赵高看着长大的,感情上自然跟赵高更亲近,这就让李斯非常惶恐。

当秦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刮起时,胡亥问计于李斯,李斯揣摩着这个昏庸皇帝的心理,上了一篇“奇文”,开篇是这么说的:

“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督责之,则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独制於天下而无所制也。能穷乐之极矣,贤明之主也,可不察焉!”

什么意思呢?天下都是皇帝的,当皇帝的就要好好享乐,全天下的人都应该为皇帝服务,有臣民不听话,那就用严刑峻法伺候,让所有人都感到恐惧,就不敢闹事了。

秦二世拿着李斯的这篇“督责之术”无比满意,在暴虐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了。

胡亥剧照

这篇奇文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为无耻的政论之一了。李斯出自荀卿门下,以他的才华和见识,会不懂这通篇都是胡说八道违背了法家精神吗?当然不是,究其原因,他不过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的那样,“畏死患失之心迫,而有所不避耳”。

公元前207年冬,因赵高诬陷,李斯被二世下狱,很快以谋反的罪名被腰斩于咸阳。李斯上给秦二世的那篇督责之术,最终落到了他自己头上,这世间莫不是真有报应吧?

以李斯的精明,当赵高问他“跟长子扶苏有旧交并深受其信任,您和蒙恬相比谁近”的时候,难道他就没想过,“跟胡亥有旧交并深受其信任,他和赵高相比又怎样”呢?原来当双眼被名利蒙蔽时,人的思维是可以如何短智。自己挖的坑,总要自己躺进去填上。

文史君说

上天给李斯开了两扇门,一扇门打开是野心,另一扇门打开是才能。耀眼的才能加强烈的野心,使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群厕鼠唤醒了他的野心,也激起了他惊人的行动力,拜师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赴秦献统一之策,保证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无限接近既定目标,即便在绝望的死地里,也要创造生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秦国统一中国后,李斯力排众议,行分封、车同轨、书同文,奠定未来中国各项制度的雏形,以李斯之才,堪称千古能臣第一流。

李斯尽情释放了自己的才华,也从来没有掩饰过自己的野心,他个人出人头地的渴望,和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不谋而合,共同具象为诸侯纷争向帝制中国的伟大转型。可惜他人生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前进,从未后退,只知进而不知退,其实犯了大忌。读罢《史记·李斯列传》恍然发现,李斯生平唯一的一次想要“后退”,是在刑场上受腰斩之前,他对着儿子悲怆地感慨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想要做回老百姓,牵着黄犬出东门去打猎,我们都回不去了

0 阅读:0

浩然文史吖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