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三次选择庐山召开重要会议,提起庐山,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诗句。千百年来,庐山以其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庐山,毋庸置疑是一座在新中国历史上频繁登场的名山。
在这里,曾经召开过三次决定中国命运的会议——分别是1959年的第一次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还有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
值得一提的是,庐山原本并不是作为中共重要会议的召开地点,毕竟其他的多数会议都是在首都北京召开,这也是更符合情理之中的选择。
而杨尚昆本人曾回忆道:在庐山上召开会议,是由毛主席拍板决定的,他本人当时毫无准备,对庐山的承办会议的条件更是一无所知,只得先行前往庐山进行调查。
也正因为如此,1959年的中央工作会议曾被推迟过。
可这就有些让人感到奇怪,既然庐山从未承接过这么重要的中央会议,甚至不少人连场地状况都不知晓,在那特殊的环境下,为何毛主席钟情于庐山?而且还要连续在这里召开三次会议呢?
关于毛主席对庐山的提议,档案资料也有多处记载。
例如1959年6月,毛主席南下郑州时,就打电话给北京,提议在庐山召开省市委书记座谈会,该建议得到刘少奇等人的同意。
1961年6月,毛主席又在北京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建议下一次在庐山开会…如果你们同意的话,到庐山去开会。”
1970年8月九届二中全会前一个多月,毛主席再次表示:“到庐山去开。”
很明显,杨尚昆回忆中所说的话没毛病。不过,虽然他对庐山开会毫无心理准备,但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对在这开会有很强烈的意愿,甚至这种想法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一种基于长期的打算。
毛主席在庐山
而后来的三次庐山会议,共计86天,加上在会议前后的休养,毛主席在庐山一共住了126天,这都说明毛主席对庐山爱得很深沉。
可是,为什么毛主席这么喜欢庐山呢?难道只是爱山吗?
——毛主席出身于山区,从小就熟悉山,迷恋山,赞美山,毛主席写诗也多喜欢以“山”言志,以“山”造境,所以他爱山是毋庸置疑的。
但毛主席会选择庐山,可不单纯是因为爱山,笔者也在上庐山后发现自己原来太天真了,庐山可以说是当时毛主席经过精挑细选后的“最优解”。
第一,在庐山有个很出名的地方,即:庐山会议旧址,来到这后发现里面有个影剧大厅,采取一些综合手法,展示出了三次庐山会议相关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真实历史在大厅循环播放,让人感触颇深,我当时也与好友聊起了毛主席的一些故事,聊着聊着我恍然大悟的发现:毛主席对江西其实有一种特殊情怀。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再到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这里遍布红色痕迹,存在毛主席特殊的革命经历,还见证了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1951年,毛主席专门派中央慰问团到江西老区去看望慰问,送去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亲笔题词。
庐山人民剧院
庐山会议会场
显然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对江西会有一种亲切感,这通过影剧大厅中循环播放的影像也能感觉到,毛主席在江西、在庐山表现的很放松,就像回到家一样。
第一
喜欢山,又有浓郁的“江西情”,庐山自然成为毛主席喜欢来的地方之一,资料也明确记载过毛主席曾说过一句原话:“我最喜欢庐山。”
第二,庐山的风景也是独一档的存在,毕竟这里可是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而且白居易、苏轼、李白都待过,是文人墨客心中的一座“仙山”。
到了庐山能感受到很多意境,飞流直下三千尺、横看成岭侧成峰、云横九派浮黄鹤这些自然特色与人文风光结合,身处其中,细细聆听流水之声,所烦躁苦恼也能得到一定舒缓。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诗也是1961年毛主席在庐山题写的,由此也可见对庐山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认可。
而且庐山不仅清秀,更是一个避暑胜地,笔者是大热天去的,但在山上丝毫感觉不到炎热,时不时的阵阵凉意,一扫疲惫,爬山都更精神。纵观毛主席三次会议的时间节点,也不难看出其实都是在盛夏时节,为何选择在庐山开会呢?用毛主席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歇暑”。
同时在当时的背景下,给各方吹吹凉风,开会难免有意见不同的时候,要大家稍微冷静一下,缓一缓疲劳,静一静热到发昏的脑子。
而从以上不难看出,庐山有情怀,有环境,所以毛主席选择庐山开会也就不稀奇了。
但其实这些某种程度上都是次要需求,是主观条件,政治会议最重要的还得是保密性与接待能力,这是刚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客观条件。
而庐山的安保条件也是过关的,毛主席曾经也说过:“到庐山开会又安全又保密!”这话可并非虚言。
庐山
庐山的地形地貌素来有不少人喜欢研究,这里道路险峻,树林茂密,只要安排几个人把守要害之处,真可谓是易守难攻。1953年,庐山修通过第一条公路,但上庐山的路就此一条,因此庐山的安保条件算是得天独厚。记得1970年江西省委主任程世清就曾经说过:(庐山)保密相当好,工作人员在那就不知道开什么会。
庐山会议
庐山会议
其实对于庐山的安全条件,毛主席可能早就有所了解。
庐山会议
在建国后,他第一次视察九江时,虽然当时受制于交通没有上庐山,但他凝目眺望庐山,也曾感慨地对随行人员聊起庐山。
当时毛主席语重心长的说道:“土地革命时,蒋介石坐镇庐山打我们,他在山上开了不少会议。万万没有想到只隔十几年,庐山落到了‘共匪’手里。历史嘲弄人好厉害咯!”
毛主席的话透露出两层意思,第一层自然是感叹历史无常,第二层很多人容易忽视,那就是蒋介石选在这坐镇、开会,自然也是看中庐山的硬性好处,即保密性强这一点。另外我们再说接待能力。还记得前文提及,杨尚昆不清楚庐山是否具备接待会议的能力。事实上,从1949年中共江西省委廉政建设以来,庐山地区就已经得到充分发展。
前文提及到1953年当地政府修通了上山公路,解决了基本交通问题;紧接着1954年在当地修建芦林湖水库,解决用水问题。1958年石门涧上游的水电站实现发电,至此解决了用电的问题。
再加上这里有着晚清至民国时期修筑的1000余幢别墅,住宿问题也基本解决——所以庐山已经基本形成很不错的接待条件,而且还一直在不断优化,这也使得庐山具备连续承接三次会议的基础。
毛主席在庐山
于是庐山有幸成为这段历史见证者,直到1970年9月9日毛主席离开庐山,庐山的会议自此终止。后来尽管国内局势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的一切都成为过去,但庐山依旧还是庐山,历史记忆也永远不会消失。
斯人虽已矣,但如今庐山大礼堂还保存着当年的大会会场,那些反复播放的新闻记录片也依旧向人们诉说着毛主席的过往和故事。
庐山,毋庸置疑也是缅怀毛主席的一个难得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