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出现不均衡“怪状”:24%以内是“资产荒”,36%是“资金荒”

消金界 2025-04-15 17:46:09

近期资金和资产市场不均衡,市场既有“资金荒“,又有“资产荒”,两者为何同时存在?

消金界了解到,目前行业存在三个典型现象:

一是在资产方面,定价24%以内存在“资产荒”。而24%以上(36%)助贷资产增加很多,目前还不存在资产荒。

二是在资金方面,定价36%存在“资金荒”。受新规影响,高定价资产的资金供给减少,而定价24%的资金供给明显增加。

三是资金价格方面,整体趋势呈现“助贷36%资金价格上升,24%资金价格下跌”的局面。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01

不均衡背后的“指挥棒”

消金界分析,主要原因或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关制度方面一直是限制不合理收费,降低客户综合融资成本。

虽然近两年36%助贷兴起,但是我们还是得承认,年化利率24%以上的业务存在不确定性。

《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简称“助贷新规”)要求,“确保借款人就单笔贷款支付的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规定”。也就是“请求对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予以调减的,应予支持,以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制银行等三类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也提到要约束合作机构不当收费行为,有效降低客户实际承担的综合融资成本。

因此,年化利率24%以上的业务或重新进入收缩状态。但目前各项成本上涨,加之资产紧缺,同时还要放出贷款,那么24%以上的业务还能重回增长通道吗?

第二,从资金供给方面来看,36%资金供给减少,24%资金供给增加。

在助贷新规发布前,今年一季度某机构和某助贷平台的一些36%定价的“双融担”模式被叫停。在此背景下,当前市场上,确实有多家资金方逐渐从定价接近36%的互联网助贷业务中抽离资金。他们也在加强“规范”:

一是展业方式需要调整。助贷新规发布后,通行的双融担或不再合规,年化利率24%以上业务不得不调整展业方式,即使通过新结构或者新权益收费,也需要调整页面和协议等。

二是限额管理。高定价36%资产主要合作模式是担保增信类,这类增信模式已经被有关部门要求限制在机构总余额50%以内,不仅仅是消费金融公司,多家商业银行也是按此要求执行。

三是自营业务需要更多资金投入。各家金融机构不管风控能力如何,都有一个自营的梦,2024年已经看到多家金融机构的自营业务占比在持续提高,这也造成了互联网助贷业务低定价资产的资金供给减少。

目前,消金界了解到,确实存在部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满表”和监管杠杆率、资本充足率约束的情况,但是这不是影响资金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资金是循环往复的。在具体业务中,每个月会有之前放款的还款回来,也有新资金投放出去,是持续滚动的池子。这几年大部分银行和消金等金融机构的盈利状况还是好的,虽然有的净利润规模下降了,但是净资产和净资本大都是增长的,也就是说可以供给资金的“总资金池子”是增长的。因此,资金供给减少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银行的“满表”。

第三,从资产供给方面来看,36%资产供给充足,24%资产供给紧张。

2024年除了抖音系,大部分头部助贷平台未见有大的规模增长,整体规模上是增长缓慢,甚至是部分收缩的。

头部助贷平台主要供给24%资产,基本上没有太多增量。比如,奇富科技2024年末的撮合的业务余额规模达到1370亿元,同比下降了约5.7%;乐信2024年末的撮合的业务余额规模达到1110亿元,同比下跌了约10%。

这两年最活跃的是中小助贷平台,36%资产大规模增长。比如,有的高定价助贷平台过去1-2年内规模增长了2-3倍。

第四,资金价格方面,整体趋势呈现“助贷36%资金价格上升,24%资金价格下跌”。

有机构初步统计趋势是36%资金价格上升,24%资金价格下跌。

受各方资源禀赋不同的影响,不同平台和不同资方的合作资金价格可能不同。全国性助贷资金价格(股份制和消金公司等),略高于地方商业性银行的资金价格。主要原因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直销/互联网银行等,可以全国展业,资金的灵活性更高。地方法人银行受限于省内展业等地域限制,资金价格一般偏低。

02

36%资产如何合规展业?

高定价消费信贷产品到底该如何合法合规展业?可以参考我们之前发布的《36%资产爆发式增长,如何合规展业?|观点》,“打利率明牌、权益明牌”。

回首2022年6月的行业定价指导,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被指导贷款利率全面降至年化24%以内。

2025年10月将是助贷行业第二次较大规模的定价调整,越来越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将会降至年化24%以内。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不过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24%以上资金收紧后,高定价客户风险可能外溢至24%以内资产,毕竟这两个客群是存在重叠度,已有机构开始全量排查客户分群,调整策略,精细化应对这一轮行业挑战。

二是高定价助贷机构的规模和盈利放缓后,其代偿能力下降,也是另一个机构的担心点。

行业不停变化,合规先行。金融行业一时活得好不足奇,更重要的是稳健经营,基业长青才行。

0 阅读:0
消金界

消金界

消金界,您的消费金融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