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来自哪里,秦朝以前为何没能对中原构成威胁?

历史战争 2024-10-06 09:05:32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这首流传千年的《采薇》,今日读来还能感觉到征夫士卒瀚海漂流戍居边塞的哀伤。造成这“靡室靡家”状况的就是周王朝抵御外侮猃狁的战争,猃狁也就是后世常说的匈奴。汉代大学者服虔说:“尧时曰荤粥(音xūn yù),周曰猃狁,秦曰匈奴。”

司马迁说,匈奴一族渊源甚久,和中原王朝的汉族是同宗同祖。据说夏朝末年,夏王桀当政残暴,商汤起义兵灭夏建殷,放逐到鸣条的夏桀三年而死。夏桀的儿子獯鬻把老爹的众多妻妾都娶了,然后避居遥远的北方草原,逐水草而居,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国家,也即匈奴。獯鬻就是匈奴的始祖,应该也就是司马迁说的淳维。

和周王朝异地同时发展的匈奴部族还处于文明幼稚的阶段。作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住城郭,不事耕田,有语言而无文字,善骑马射箭。对于伦理礼仪之事就不甚讲究了,崇尚强者,有好吃好喝好穿好玩的,都先紧着青壮年。不过北方苦寒之地,能有啥好吃好穿的,君王大臣百姓穿的也无非是皮革兽裘之类。如祖先一样,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所继所及者还有父亲兄长的妻妾。

在这一段漫长的发展时间里,就如春秋战国纷争割据一样,匈奴也还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统一的帝国,多是一些匈奴较小些的分支活跃在历史舞台,而且越来越多地和中原王朝的诸国产生交集,乃至发生战乱。

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就是被犬戎杀死于骊山。随后秦襄公伐戎至歧州救了周王室,这才有了周平王东迁洛邑,秦襄公也因此被封为诸侯,周王室故地丰镐等也就归了秦国。

其后几百年间,戎狄扰乱中原之事仍在频繁发生,齐桓公、周襄王、晋文公等都卷入其中。

本就身处西北边境的秦国,和戎狄的战事最为频繁。西戎八国臣服秦穆公。秦惠文王大败义渠,连下义渠二十五城。惠文王死后,中二少年秦武王举鼎绝膑,君主没当两天就命薄而死,其弟秦昭王在其母一番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后就继位了。昭王时的故事更精彩,昭王之母,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大秦宣太后芈月芈八子。她早年和义渠王有情,生了俩儿子。义渠王对她还是痴情不改,芈月使诈把义渠王骗到甘泉,义渠王中计身首异处,秦国铁骑就踏破了义渠领地。在陇西、北地、上郡这些地方,秦国再无抗手,就修筑长城有备无患。

司马迁在传中说:“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也就是说战国七雄,有三个国家邻近匈奴部族,常有兵戈之险,除了秦国,另两个国家是燕国和赵国。

既有兵争,必有名将。燕国也筑长城以抵御匈奴,除了战备以外,为了尽可能的和平,当时常常互派国内重要人物作为人质押于敌国,以示友好之意。春秋战国之中,在诸侯国之间这种行为很流行,常常是哪家不受重用的公子又倒霉催地被派去了,比如前面提到过的晋文公、秦昭王。燕国当时的将领秦开,就是派往胡地的人质。他在取得胡地首领群臣的信任后,归国又杀了回来,凭借对胡地民情军情的了解,大破东胡,使之退却千里。说起这个秦开,大家不认识,他的孙子却比他有名。他的孙子,就是和荆轲一起刺秦王,而因面如土色抖似筛糠沦为丑角和喜剧人物的秦舞阳老兄。都说娱乐圈是个圈,其实历史也不过是个圈嘛。

赵国将领不必说,苏洵《六国论》里已经告诉我们,“李牧连却之”。秦灭六国之后,始皇帝也可以腾出手来收拾残胡了,率领十万大军北击狂胡,收复了过去被占领的黄河南岸之地,当时的将领就是赫赫有名的蒙恬蒙大将军。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嬴政为了抵御匈奴,在黄河流域建制立县四十四城,并征徭役戍边充实边地县城,这也是秦朝人口大迁徙的一个方面。秦始皇时继续修建长城,以防外寇入侵,“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拄”,征夫们的血肉为成功抵御匈奴贡献了最大力量。

秦朝二世而亡,匈奴却有雄主出世,大刀阔斧,一统江山。

1 阅读:118
评论列表

历史战争

简介: 品读历史故事,解读古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