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一个缩影

易文爱历史 2024-12-08 06:09:25

李清照的才名冠绝千古,是宋代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人物,与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苏东坡、辛弃疾齐名。在男性占据主宰地位的封建时代,李清照能取得如此显赫地位,是非常难得的。李清照的一生,前半段幸福,后半段凄凉,而这正是北宋灭亡、南宋初建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李清照画像

李清照生在一个显赫之家,他的父祖一辈,与北宋名相韩琦有着密切的关系。韩琦担任过北宋仁宗、英宗、神宗皇帝的宰相,他的儿子韩忠彦做过徽宗皇帝的宰相。韩琦归乡后修建昼锦堂,并在石碑上刻下“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的话,意思是不可计较得失、沽名钓誉。

欧阳修对韩琦赞誉有加,《宋史》称赞他“折节下士,无贱贵,礼之如一,尤以奖拔人才为急”。李清照的父祖辈都曾得到过韩琦、韩琦的儿子韩忠彦以及韩琦的孙子韩治的照拂和提携。韩琦于公元1075年病逝,第二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考中了进士,并曾在东京为官,而韩家子弟也在东京为官。

世人对李韩两家的交集知之甚少,直到公元1133年李清照写了一组诗,名为《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人们才明白李韩两家原来还有这么深的渊源。当时,南宋朝廷遣使前往金国希望议和,担任正副使者的正是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韩肖胄正是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

宋朝文化鼎盛,诗文浸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凡做官、升官、外任、贬谪、出行、游宴等等,都习惯于诗酒唱酬,彼此赠诗,表达祝福、抚慰等等各种情感。有时候,甚至皇帝都会参与进来,这种诗文唱和以壮行色成为一种文明风尚。韩肖胄和胡松年此次出使金国,李清照就写了一组诗赠给他们。

这一年,李清照已经50岁了,北宋灭亡六年,她在江南避乱六年,丈夫已经去世四年。李清照在这组诗里讲述了自家与韩肖胄家族的交往渊源,她表示父祖皆出于韩公门下,到自己这一代已经是三代。当年,父亲李格非正是得益于韩家的奖掖,才得以在多年以后终于如愿以偿成为“苏门”子弟之一。

公元1084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也就是这一年底,司马光主持修撰的《资治通鉴》终于大功告成,这一时期正是宋代文化发展的灿烂时光。那时候,当世最好的诗人、最优秀的古文家、最博学的学问家,大部分都还在世。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鼎盛时期就是在宋代。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自开国起就实施重文抑武的国策,这就导致:一方面是宋代武力衰落,无力阻止北边政权的扩张和侵略;另一方面,大力改革科举制,让大量中下层寒门子弟进入决策层,逐渐瓦解了魏晋以来根深蒂固的世家门阀,形成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官集团。

因此对宋代人来说,改变命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一旦科举中第,就能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变为现实。随之而来的就是,科举中第的进士就成了价值连城的奇货,受到世人的热烈追捧:能获得皇帝的召见并赐宴,如果高中状元,还能跨马游街,由皇家侍卫负责清道开路,接受百姓瞩目礼赞。

进士就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人们甚至开始“榜下捉婿”。到了揭榜那天,东京城的官宦和商贾之家纷纷赶着马和车,埋伏在进士们的必经之路上,如果能捉到状元,当然最好;再不济,好歹也要捉到一个进士。因为作为进士,以后不愁前途不显赫。为了能够和进士联姻,什么手段都能用出来。

李格非画像

比如,傅察中了进士之后,被当时位高权重的蔡京看中,蔡京要逼着他做女婿。没想到,傅察竟然不肯,却迎娶了赵明诚的妹妹。蔡京怀恨在心,就这样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结下了梁子。在这种大环境下,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不例外,他的两段婚姻,妻子都是宰相后人。

李格非第一段婚姻,娶的妻子是宰相王珪的女儿,生下了李清照。王珪的女婿是李格非,王珪的孙女婿名气更大,正是鼎鼎大名的秦桧。也就是说李清照舅舅的女儿嫁给了秦桧,秦桧应该称李清照为表姐。很遗憾的是,李清照出生第二年母亲就去世了。不久之后,李格非娶了第二个妻子,是宰相王拱辰的孙女。

李格非的这位妻子虽为继母,却将李清照视如己出,抚养她长大。李清照的继母很有才学,擅长读书作文,再加上李格非本身就有出色的文化素养,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李清照既有出色的文学禀赋,又有浓郁的书香熏陶,自小就涵养了了不起的文学才华。

宋代所以文化鼎盛,一个客观原因是印刷术的改进。以往,一册书的完成多只能靠手抄,效率低下且不说,还容易出现错误纰漏。到了宋代,因印刷术的改进,官方刻书与私家刻书齐头并进,很多书可以做到大规模复制发行。到宋真宗时期,官方刻书从建国之初的不及4千册猛增到了10余万册。就连宋真宗都大发感慨:今学者易得书籍,这就使得大宋读书成风。

那时候,文人读书不稀罕,就是体力劳动者也读书,也能说得出不少经典义理,就连女孩子读书习文也是常见之事。就以王安石一家来说,他的妻子、妹妹和女儿诗文功夫都很不错。说起来,李清照的文学天赋,应当多遗传自父亲李格非。李格非少年即颇负文名,中进士之前既擅长诗赋,更精于经学。

李格非著有《史传辨志》《永洛城记》《礼记精义》,以及诗文数十卷。可惜的是,他最后传世的只有《洛阳名园记》,此文写于公元1095年,文章历数洛阳19座著名园林,文字精炼而优美,概括了洛阳园林的艺术特点。并深刻道出这些著名园林背后蕴含的历史兴亡,以此寓意历史上王朝的更替。

李格非认为,园林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征兆,而天下的治乱又可从洛阳的盛衰而知。兴造园林的是人,游赏园林的也是人,最终毁弃园林的仍然是人,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兴亡,都是世事迁徙的表征。如今在园林盛景间游玩赏乐,证明不了太平岁月能够长久。即便繁花盛开的洛阳牡丹,也会凋谢为遍地落花。

43年后,李格非已经不在人世,而当年的太平也已不复存在,洛阳已经落入金人之手。张琰为《洛阳名园记》作序,目睹洛阳园林繁华委地的衰败,感叹当初李格非“可谓知言”!李格非的文学才能卓越,时人称赞他的诗文“高雅条畅有义味”,所以才能拜在大文豪苏轼门下,成为赫赫有名的“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格非性格孤傲倔强、无畏敢为。刚出仕时,俸禄低微,生活穷困,郡守为让他多有一份俸禄,有意让他兼任职务,但遭到李格非婉拒,他认为君子应不苟且屈从求富贵。后李格非出任广信军通判,地方上有道士装神弄鬼,愚弄百姓,民众对其奉如神明。李格非路遇道士乘车,把道士抓下车并将其杖责出境。李格非的这种性格,必然在李清照的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建炎南渡

大约在公元1093年前后,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那时,苏轼正是北宋三大文人集团之一“苏门”的盟主,而苏轼也和当年的文坛盟主欧阳修如出一辙,以发现和奖掖后辈人才为急务,对于后辈人才来说,自然也把加入这样的文人集团视为莫大荣耀,一旦得到苏轼这样的文坛泰斗一两句赞誉,立即身价百倍。

晁补之、秦观、李格非等人,无不因苏轼的奖掖推举而大放异彩。李格非成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既提高了自己的文名,同时也在无形中成就了女儿李清照的文名。李清照少年时就负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文章落纸,人争传之”。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女子,如何能在男性主导的世界大放异彩?

很显然,男性文人需要前辈指引,女性文人更是需要前辈贵人的赏识和宣传。这个赏识和宣传李清照的人,正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晁补之与李格非有通家之谊,两人互有诗文唱和。甚至时常彻夜论诗,谈得尽兴,就酣饮为乐。晁补之非常欣赏李清照的才华,经常对外宣传,这使得李清照少年成名。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前文所说的,李清照“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婉约词人的杰出代表李清照,也曾写过“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样的豪迈词句,这正如她那不可遏制的才情,汪洋恣肆,纵横四海。遗憾的是,人到中年的李清照遭遇了“靖康国耻”,她的余生只能在为时代唱挽歌中走向落幕。

建炎南渡后,晚年的李清照在避难江南时,写了一首《永遇乐·元宵》,追忆东京元宵时的盛况。当年盛世风华,太平日久,风物繁阜,如今却只剩下了半壁残破江山,大半国土沦于金人之手,那让人魂牵梦萦的繁华东京,再也回不去了。她只能躲在背后看别人笑语盈盈,想念往昔盛景,心头满是凄凉悲怆。

建炎四年,也就是公元1130年,金军南渡,宋高宗赵构一路南逃,为仓皇逃命,他甚至被金人追到海上前前后后漂泊了五个月之久。后金军退却北返,流亡海上的宋高宗才终于踏上陆地,随即来到越州(也就是如今的绍兴),就在此驻跸,将年号改为“绍兴”。这一年,南北政权开始形成对立局面。

两年后的九月,一位名叫张汝舟的朝廷官员被他的妻子举报,妻子称他“虚报举数”,以此欺骗朝廷骗取官位。宋朝以科举取士,如果有人屡试不第,朝廷允许他们上奏,由朝廷给予例外赐官的优待。但条件是落榜生的年龄必须到50岁,应举的次数不少于四次或五次。张汝舟为谋取官职,虚报了自己的应举次数。

张汝舟的妻子举报,既想让他锒铛入狱,又想要与他解除婚姻关系。据她供述,张汝舟在她落难之际乘虚而入,用欺骗的手段与她结为夫妇,目的是要骗取她的婚前财产,因未能如愿,就常对她家暴。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妻子告发丈夫,哪怕证据确凿,妻子也要被判处服刑两年,这是“杀敌三千,自伤八百”。

但这位可怜的妻子宁愿让自己也身陷囹圄,也要告发,可想而知,心中有多悲苦和愤怒,这位可怜的妻子就是李清照,这一年,她已经49岁了。嫁给张汝舟,是在李清照南渡之后,这段婚姻因为李清照的检举,在持续了一百天之后就结束了。李清照的再嫁,却受到世人诸多的戏谑与嘲弄,这给她的晚年生活,打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0 阅读:1
易文爱历史

易文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