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达生》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求求求文化 2024-03-12 16:34:45

田开之见周威公。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

田开之曰:“开之操拔篲(huì)以侍门庭,亦何闻于夫子!”

威公曰:“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

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威公曰:“何谓也?”

田开之曰:“鲁有单(shàn)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xuán)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

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夫畏塗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zú)徒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袵(rěn)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田开之晋见周威公。周威公说:“我听别人说祝肾在学习养生之道,你又与祝肾同学习,有没有听到过什么?”

田开之说:“我只是在那里拿着扫帚打扫院子,哪能从先生那里得到什么教导呢?”

周威公说:“希望先生不要太谦虚,我很希望听听关于养生这方面的道理。”

田开之说:“听先生说:‘善于养生的人,就像放羊似的,哪只羊落在后面,便用鞭子往前赶一赶。’”

周威公问:“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田开之说:“鲁国有个人叫单豹,隐居在山洞里,天天喝泉水,不与任何人争利,人已经七十岁了,可是模样还像个婴儿一样,但不幸的是,他遇上了一只饿虎,结果饿虎扑倒他,并吃掉了他。

还有一个叫张毅的,出身在高门甲第、朱户垂帘的富贵人家,无论大户小户,没有不去拜见的,不曾想活到四十岁时,得了内热病而不治身亡。

单豹注重内心世界的修养可是老虎却吞食了他的身体,张毅注重身体的调养可是疾病侵扰了他的内心世界,善于养生的人,应该像放羊一样,落在后面的羊就用鞭子抽打它;也就是经常提个醒,鞭策一下。

孔子说:“不要进入荒山野岭把自己深深地隐藏起来,也不要在世间过分地处处显露自己,要像槁木一样站立在两者中间,不偏不倚。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具备了,那么他的名声必然会很高。

那种危险的路段,十个行人就有一个人被杀害,于是父子兄弟相互提醒和戒备,必定要多人结伙并做好防范措施才敢外出,不也是很聪明的方法吗!人害怕的是枕席上的恣意,在饮食间的放纵;却不知道彼此相互提醒和戒备实在是不应该犯的错误啊。”

善养者若放羊,田开之与周威公讨论养生而用的牧羊之喻,也被很多庄学研究者称为妙境。牧羊者驯其性,可以不须着鞭,却不可以稍微松懈。掉队的羊挥鞭督促,就会步步向前。

他把作为个体的人分为两个维度:

一个是“外在”,这是张毅所追求和偏爱的,常常奔走于富贵之家,过分追名逐利而不注重内心修养,最终疾病深入体内,四十而亡,像张毅这类单知养形的人就是落后者,要鞭策。一个是“内在”,这是单豹所关心和偏爱的,他远离尘世纷争,住岩石洞穴,喝山泉溪水,极为注重内在修养,七十岁仍有婴儿面容,但是不幸被饿虎扑食,像单豹这类人,只防患于内而外患乘之,也需警策。这个牧羊的比喻一喻两证,可称精妙。

庄子借孔子之口传达这样的道理,不需要把自己深藏起来,也不过分显露于世俗之中,要像枯木一样游走于二者之间。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可沉溺于美色,不可过度饮食。这种“鞭后而寿”的思想与现在的“木桶原理”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内外兼修,才能延年益寿。

祝宗人玄端以临牢筴(cè),说彘曰:“汝奚恶死?吾将三月豢(huàn)汝,十曰戒,三日齐,藉白茅,加汝肩尻乎彫俎(diāo zǔ)之上,则汝为之乎?”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之牢之中,自为谋,则苛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楯(zhuàn shǔn)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

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

对曰:“臣无所见。”公反,诶诒(xī yí)为病,数日不出。

主持宗庙祭祀的官吏穿着礼服,戴上礼帽,来到猪圈边。他对着栅栏里的猪说:“你为什么要讨厌死呢?我将喂养你三个月,用十天为你上戒,用三天为你作斋,铺垫上白茅,然后把你的肩胛和臀部放在雕有花纹的祭器上,你愿意这样吗?”

为猪打算,说是仍不如吃糠咽糟而关在猪圈里。为自己打算,就希望活在世上有高贵荣华的地位,死后则能装在绘有纹彩的柩车上和棺椁中。为猪打算就会舍弃白茅、雕俎之类的东西,为自己打算却想求取这些东西。所不同于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庄子以猪作比,认为猪也会选择吃糠咽菜却没有性命之忧地过日子,不愿去做待遇优厚的祭品;猪尚且懂得,人却往往参不透。

庄子说,有的人为自己打算,却不停地追求功名利禄,死了还要追求风光的大葬。这种人所不同于猪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呢?

庄子用这个“祝宗人临牢策”的故事,借一个祭祀官对祭祀用猪讲的话,来讽喻争名逐利的行为。说明人自为谋,生求轩冕、死求棺椁是不可取的。在庄子看来,人追求身外之物,均非达生之道。

其实,这是道家一贯的思想:不要拿这些外在东西和自己宝贵的生命对调。死前有那么荣华的待遇,死后有那么高贵的位置,都不如自然而然地、从从容容地、快快乐乐地活着。

齐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夫忿滀(xù)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桓公曰:“然则有鬼乎?”

曰:“有。沉有履,灶有髻(jì)。户内之烦壤,雷霆处之,东北方之下者,倍阿鲑蠪跃之;西北方之下者,则泆(yì)阳处之。水有罔象,丘有峷(shēn),山有夔(kuī),野有彷徨,泽有委蛇。”

公曰:“请问委蛇之状何如?”

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

桓公辴(chǎn)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者也。”

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在他谋求称雄列国的时候,有一天他在沼泽地打猎,宰相管仲为他驾车。路上,他见到了鬼。

他抓住管仲的手,悄声地问:“仲父,你见到了什么?”

管仲回答:“臣什么也没有看见呀。”

齐桓公没有再说什么。回到宫里后,他呻吟着病倒了,一连几天都不出门。

齐国有位名叫皇子告敖的人前来对桓公说:“公只是自伤而已,鬼哪里能伤人呢?愤怒会使阴气聚集;精魂离散而不返归,会中气不足;阴气上升而下不通,会令人发怒;如果阴气下通而上不达,会令人健忘;阴气不上不下,会郁结在心,导致生病。”

看来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些说法由来已久。这里的关于郁结之气的说法,似乎至今仍被中医者所用。与西医相比,中医更多地考虑人自身的原因。这样的理论虽然缺少实证,但很有说服力,容易令人信服。其实来自外界感染而生发的疾病很可能与自身内心的状况有关。

桓公问:“那么有没有鬼吗?”

告敖回答:“有。水中污泥里有叫履的鬼,灶里有叫髻的鬼。门户内的各种烦攘,名叫雷霆的鬼在处置;东北的墙下,名叫倍阿鲑蠪的鬼在跳跃;西北方的墙下,名叫攻入阳的鬼住在那里。水里有水鬼罔象,丘陵里有山鬼峷,大山里有山鬼夔,郊野里有野鬼彷徨,草泽里还有一种名叫委蛇的鬼。”

“请问委蛇是什么样子的?” 桓公急忙追问。

告敖回答:“委蛇身躯大小如车轮,长度如车辕,穿着紫衣戴着红帽。作为鬼神,它最讨厌听到隆隆的声音,一听见就两手捧着头站着。大概只有将要称霸天下的人才可以见到它。”

桓公心想:鬼又怎么样?见到委蛇能成为霸主,这不是一个吉祥之物吗?

不禁哈哈大笑,说:“这就是寡人所见到的鬼。”

说完,他连忙穿戴好衣服和帽子,与皇子告敖坐着攀谈。不到一天时间,他的病不知不觉地好了。

这段对话更像是春秋纵横之士与诸侯的对话。齐桓公的病实际上是他自己招来的,而皇子告敖却看透了他的心病:你不是想称霸天下吗?那么“委蛇”这个鬼只有称霸天下的人才能见到。因此,他投其所好,采用一种快乐的疗法治愈了齐桓公的病。

忧、乐、盛、衰,都是心所为。纠、结、舒、朗,也是心所为。

佛法告诉我们:“万法唯心造”。

鬼由心生、魔由心生、道由心生,佛由心生,一切都是心的化现。

心生神,心生佛,光明旷广,自养。

心生鬼,心生魔,晦暗阴郁,自伤。

境由心生。

成语

【临牢说彘】“临”为临近、走近的意思;“牢”为猪圈;“说彘”是要说服将做祭品的猪。走近猪圈,来说服圈里的猪。用以讽刺追求荣华爵禄的人。

0 阅读:0
求求求文化

求求求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