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把矛头对准丹麦。他不仅嘲讽丹麦以“两架狗拉雪橇”作为格陵兰岛的防御手段,还宣称美国必须掌控这座北极岛屿以“保护自由世界”。这一说法立刻在国际上引发强烈震动,特朗普对丹麦政府的防御升级计划”加以揶揄,使其显得极为无力。这场有关格陵兰岛主权的纷争,从表面看就像一场荒谬的政治闹剧,可实际上却反映出特朗普在北极地缘战略、资源抢夺以及全球权力布局方面的深层图谋。
实际上,丹麦的军事力量非常弱小:北极司令部仅有75人,舰船只有四艘,侦察机仅一架,狗拉雪橇巡逻队也只有几支。与之相较,自冷战时期起,美国就在格陵兰岛北部运作图勒空军基地(Thule Air Base),这个基地是美军北极导弹预警体系的关键节点。特朗普的奚落不但使丹麦的军事弱点暴露无遗,还暗指美国妄图通过增强军事力量的存在,完全取代丹麦那所谓的“象征性主权”。特朗普对格陵兰岛的执着,源于该岛所具备的战略价值。其一,资源的争夺至关重要。格陵兰岛蕴含着占全球总量四分之一尚未开发的稀土矿储量,这些矿产乃是制造先进武器、新能源设备以及电子产品的关键材料。倘若美国掌控该岛,就能打破中国在稀土供应链方面的垄断局面,从而减少自身的战略依赖。
其次,北极航道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由于气候变暖,北极航道的通航时长有所增加,格陵兰岛变为监控北方海路(由俄罗斯主导)和西北航道(由北美主导)的战略要地。最终,军事方面的优势不容小觑。格陵兰岛为北约于北极地区对抗俄罗斯的前沿哨卡,而美国在该地的军事布局已然大大超出丹麦的实际管控能力。特朗普将这一系列利益包装为“保护自由世界”,声称美国的介入无关自身利益,而是为了“全球自由”。然而,这种叙事显然掩盖了美国对资源与地缘主导权的真实诉求,帝国主义手段的本质并未改变。在特朗普发出威胁的情况下,丹麦政府处于两难的处境。首相弗雷泽里克森坚决表示“格陵兰岛绝不出售”,并且想要凭借外交途径来缓解矛盾。举例来说,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和美国新上任的国务卿鲁比奥进行通话,提出要在美、丹、格陵兰三方的框架里探讨北极安全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丹麦无论是军事方面还是经济方面的实力,都难以与美国的压力相抵抗。要是美国铁了心要把格陵兰岛据为己有,这场战争恐怕会成为历史上历时最短的战争。就格陵兰岛的原住民而言,当地自治政府总理穆特·埃格德曾屡次强调:“格陵兰是属于格陵兰人的。”虽然有部分居民对丹麦的殖民过往心怀不满,乃至存在加入美国的幻想,不过主流的民众意愿依旧偏向于凭借独立公投达成完全的自治。不过,格陵兰岛在独立之后将会遭遇严峻的挑战,总而言之,特朗普企图利用这一矛盾,一面质疑丹麦主权的正当性,一面宣称“格陵兰民众渴望与美国站在一起”。这种分裂手段意在为美国的介入营造合法性。
特朗普发表的“夺岛”言论已经让欧洲盟友深感不安。朔尔茨身为德国总理,巴罗特作为法国外长,二者均着重指出“主权不容侵犯”,丹麦首相所采取的“低调处理”方式被欧盟外交政策顾问批判,该顾问觉得这种做法或许会致使“欧洲信誉崩塌”。更为严重的是,特朗普不肯排除军事行动这一选择,并且还威胁要对丹麦征收“定向关税”。要是美国执意推行,不但会破坏北约内部的团结,而且有可能使全球地缘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归根结底,特朗普对格陵兰岛的执念,从根本上讲就是“新帝国主义”的老一套把戏。他打着“自由世界”的旗号,干着掠夺资源和扩张领土的勾当,甚至全然不顾对盟友主权的践踏。这种做派和19世纪的殖民逻辑毫无二致,然而其背后的推动因素已经变成了21世纪的资源争夺之战和科技霸权的抢夺。
不过,特朗普的策略有着根本性的矛盾:美国在格陵兰岛已经拥有军事基地,并且存在着实际影响力,若是强行进行吞并,只会导致国际法危机。从另一个角度看,格陵兰岛的独立运动或许会让美国陷入更为复杂的地缘困境之中。而且,丹麦的姑息迁就以及欧盟的迟疑不决,都体现出西方联盟在“美国优先”的冲击下存在结构性的薄弱之处。到头来,这场闹剧最后的结果可能并不是领土归属权的变更,而是美国凭借施加压力的手段,促使丹麦和格陵兰岛在军事以及资源开发方面作出更多的妥协。然而,不管最终的结果怎样,特朗普的“狗拉雪橇”式嘲讽已然给国际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在北极这一被称为“最后的边疆”的地方,强权政治的阴影正变得越来越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