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炮弹壳神秘消失,回收计划还是直接被弃于茫茫大海?

壹家娱乐说 2025-04-09 16:56:36

在各类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军舰威武发射炮弹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但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一个细节:军舰打出去的炮弹壳,最终去了哪里?是被妥善回收,还是直接被丢弃在茫茫大海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弹壳材质的门道

弹壳,作为炮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材质选择大有讲究。传统的弹壳多由铜制成,这是因为铜相较于钢,具有更强的延展性与可塑性,质地较为柔软。当炮弹进入炮膛完成闭锁时,铜壳对炮膛的损伤更小;在抛壳过程中,也不容易出现故障,能保证更高的射击精度。就如同子弹,铜壳子弹不仅精度高,还能减少对枪机的磨损。美国财大气粗,对铜壳的 SS109 弹药青睐有加。然而,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铜资源相对匮乏。即便大量进口,铜在电子元件、基建电线、各类线圈等领域的消耗巨大,且难以被其他材料替代,除非使用昂贵的银或金,但这显然不现实。从成本与实际应用考量,铜依旧是常规选择。

我国作为钢铁生产大国,钢铁产量极高。因此,陆军子弹多采用钢壳钢芯弹,陆军炮弹也尽可能使用钢壳,若无法使用钢壳,则尝试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铜制药筒,确保优质铜材用在关键之处。不过,对于速射炮,如赫赫有名的 1130 和 HPJ - 26 这类对射速和抽壳力度要求极高的装备,为保证可靠性,必须使用铜壳,这也使得海军部分炮弹弹壳的回收成为必要。

材质变迁与弹壳去向

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黄铜炮弹壳逐渐显露出劣势。我国目前广泛采用钢质炮筒,这种材质原材料易获取、成本低廉且硬度高于黄铜,于是黄铜炮筒逐渐被淘汰。由于钢质炮筒成本不高,部分炮弹发射后,弹壳便直接被丢弃在大海里,不再回收。

但并非所有弹壳都遭遇如此 “待遇”。例如我国海军的 H/PJ - 87 型 100 毫米单管半自动舰炮(即著名的法 100 毫米舰炮)、H/PJ - 38 型 130 毫米单管半自动舰炮以及 H/PJ - 26 型 76 毫米半自动舰炮,它们的抛壳窗口均位于炮管正下方。自动机将定装弹壳退膛后,弹壳会掉到抛壳通道上,随后被前推推出炮塔,与此同时,下一发炮弹自动上膛待发。弹壳被推出炮塔后,便落在甲板上。

刚射击后的弹壳温度极高,很容易灼伤甲板的耐磨层。所以在日常训练时,士兵们会在火炮预定射击方向的甲板上铺上一层帆布或防火棉,用来承接弹壳。这些弹壳大多由铜制成,具有回收价值。射击训练结束后,士兵们会进行 “小扫除”,将甲板上的弹壳收集起来,待军舰靠港后带下舰统一处理。回收弹壳一方面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还能通过统计弹壳数量,考核射击成绩。

历史与现代的不同选择

在早期,各国普遍选择回收炮弹壳,主要原因在于节约成本。当时工艺技术相对落后,材料的获取和炮弹制作受到诸多限制,回收弹壳进行循环利用,能有效降低军事开支。但如今,随着科技飞跃,军舰的设计与操作发生了巨大变革。现代军舰多采用封闭式设计,内部配备全自动操控与控制系统,战斗人员在舱内岗位就能远程操纵舰炮,炮弹装填也实现了自动化。在战斗过程中,军舰上几乎看不到人员活动,这种情况下,炮弹壳自然难以回收。

对于一些海军大国而言,制作炮弹壳的成本并非关键考量因素,回收弹壳意义不大。在他们看来,只要炮弹能精准击中攻击目标,完成使命,就无需再为弹壳回收大费周章。毕竟,出动潜艇和专业人员进行大面积弹壳回收,无疑是对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军舰炮弹壳的去向,因材质特性、科技发展、军事战略等多种因素而异。从早期的普遍回收,到如今部分丢弃、部分回收的多样处理方式,背后反映的是军事技术的进步与军事理念的转变 。

0 阅读:0
壹家娱乐说

壹家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