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
8月,建文帝朱允炆用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接替吃了败仗的老将耿炳文,继续对燕王朱棣作战。
朱棣闻听后哈哈大笑,说:
“李景隆带兵,兵法中五大忌讳,他全占了,我们此战必胜!”
李景隆虽为名将之后,但此前就没上过战场,在他的指挥下,明军一败再败。
而这,就是建文帝当时的真实处境:
没有一流武将可用,尤其对手是他那个厉兵秣马近20年的叔叔朱棣。
1402年6月,朱棣攻陷南京,登基为明成祖,建文帝不知所踪。
朱元璋应该悔青肠子了,他煞费苦心经营30年(从长子朱标于1368年被立为太子开始计)的儿孙保障计划,在他死后仅5年就付之一炬。
从1372年开始,朱元璋就着手清理功臣权贵,1380年胡惟庸案削夺相权,1393年蓝玉案夺回军权,45000余人因两案牵连被杀。
特别是蓝玉的冤死非常可惜。
他若还在,估计朱棣连起兵的胆量都没有。

一、明初功臣
1399年靖难之役时,明初的宿将们,只剩下耿炳文和郭英。
两人同为朱元璋早期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久经沙场,但缺乏独自带兵的能力,而且都已经64岁,打不过朱棣可以接受。
时间再倒回到蓝玉被杀的1393年。
此时,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刘基、李文忠、邓愈、冯国用、沐英等能人都已谢世。
活着的能统领一方的名将,除去已经得了风病、连话都说不出来的汤和,就只有冯胜、傅友德和蓝玉了(耿炳文、郭英统兵能力不行)。
冯胜的二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五子周定王朱橚,傅友德的长子傅忠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寿春公主,女儿嫁给了朱元璋三子晋王朱㭎的世子朱济熺。
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女儿虽然嫁给了朱元璋的十一子蜀王朱椿,但外甥女却是太子朱标的王妃,再加上他的年龄优势,所以,蓝玉其实是朱元璋为太子朱标专门培养的军事支柱型人才。
如果蓝玉还活着,他可是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高手,59岁的年龄也不算老,朱棣仅以一隅北平之力,完全没实力与之对抗。

二、我的卫青、李靖
早年的蓝玉先后跟随姐夫常遇春、傅友德、徐达、冯胜等人,立下很多战功。
但他真正独立指挥大兵团,总揽军事,是在1387年冯胜被没收大将军印之后。
1388年,蓝玉率15万大军北进,讨伐北元。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一带,奇袭元军,大获全胜。史载:
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并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无算。
这是朱元璋时期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讨伐北元。
朱元璋欣喜若狂,称赞蓝玉为他的卫青、李靖。
凭借此战,蓝玉被封为凉国公,晋身顶流权贵。

三、蓝玉冤死
《明史》记载:
玉长身赪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
说蓝玉高大威猛,一张大红脸,有勇有谋。虽然能领兵的大将很多,但能达到徐达、常遇春那种水准的,蓝玉是第三人。
1393年2月,蓝玉被锦衣卫头领蒋瓛状告谋反,被诛族。
朱元璋挥舞着刀子,整整砍了七个月,一万五千多人被杀,到了9月份,看着差不多了,就下旨说:
“好啦,各位臣工不要再害怕了,从今天开始,再有跟胡惟庸、蓝玉有关的,我也一概不追究啦!”
那蓝玉真谋反了吗?
至少从各种史料来看,是明显缺乏证据的冤案。
蓝玉的确有一些居功自傲、行止缺束的表现,特别是对同朝的冯胜、傅友德两人不服:
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
宋公即冯胜,颍公即傅友德,两人都曾担任过太子朱标的太师,惟独蓝玉没混上这个荣誉。
但蓝玉身家性命尽在京城,各种富贵、荣耀傍身,而且天下初定,又有前边的胡惟庸案作警示,闹闹情绪可以,实在没有理由谋反。
真正让朱元璋起了杀心的,是两个原因。
一是蓝玉在军队中专擅人事,不跟朱元璋打招呼,让朱元璋产生对军权失控的危机。
这和当年丞相胡惟庸在朝廷中的作派何其相像!
二是因为1392年朱标的突然病逝。

四、朱标的病逝
朱标是朱元璋倾尽心血培养的大号,投入了所有最好的资源,甚至早就为其备好了各种人才,包括蓝玉在内。
而朱标也很争气,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潜质。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父亲为儿子配置的人才装备,具有鲜明的个人属性:
忠心于朱标,且能被朱标控制。
可是,1392年,朱标突然病逝了,这大号的专属装备,能留几分,又得清理掉多少?
那就得看和小号建文帝朱允炆(朱标长子)的适配程度了。
蓝玉,能力这么强,总揽军事的顶级将才,朱允炆肯定拿捏不了,杀!
这就是朱元璋的思路。

蓝玉若在,朱棣只能做他的燕王。
蓝玉一案,导致明初“元功宿将相继尽矣”,是朱元璋平生最大的败笔。
杀功臣第一人,非朱元璋莫属。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越想求得绝对的安全,越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