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上面有你爹蒋诚签的字,还有摁的手印,还想不承认?不还钱只能收房子了!”
1988年,重庆隆兴乡玉河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正拿着一张2400元的欠条,跟一个中年人交涉,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
中年男人涨红了脸,他绝对不相信老实巴交的父亲,会在5年前借这么多钱。
事后,信用社将欠款附件送到了合川区政府,没想到,却让一张尘封了36年的一等功喜报公诸于世。
欠款老人的惊人身份,也被全社会知晓。
双方在门口交涉的时候,声音有些大,惊动了屋里的一位老人。
老人问清原委后,老实的承认,自己5年前确实贷了款,也一定会按时归还,如果不行,就将房子抵押给信用社。
打发走了工作人员,不顾村里人惊讶的表情,男人跟着父亲回到屋里,坐到炕上一声不吭。
良久,老人才不好意思地说出了借钱的原因:
5年前的冬天,村里操持修路,但路还没修完,钱却用完了。
这条路关系到村里的经济发展,老人在路边连抽了3根烟,扔下一句:“你们接着干,钱我来想办法。”
当天傍晚,老人就拿回1000多元,帮村里修完了路。
直到5年后的今天,信用社来催缴欠款,儿子才知道,原来父亲当年是将房子抵押给了信用社,才贷出款来,如今连本带利要还人家2400元。
这笔钱对他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数目,儿子省吃俭用3年多,才攒下了1000元。
他无奈地问父亲:“怎么办?”
沉默了许久,父子二人竟然异口同声地说:“父债子还。”
说罢,相视一笑。
可是,这件事却并没有完,信用社将一份欠款人员名单送到了区政府。
原合川师范的校长王爵英凑过来看热闹,突然发现其中有个名字非常熟悉,但又不知在哪见过。
“蒋诚?蒋诚……”他反复念叨着,突然一拍大腿:原来是他!
王爵英那几天正在参与《合川县志》的整理工作,成天在区政府的档案室里泡着。
在整理资料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张发黄的喜报,仔细一看上面赫然写着“上甘岭、一等功、蒋诚”。
王爵英没多想,就放到了一边,继续找他的资料去了。
没想到,今天竟然又在欠款名单上看到了“蒋诚”这个名字。
王爵英赶紧找出喜报,向领导做了汇报。
几天以后,相关部门按照以前的规格,敲锣打鼓将喜报送到了隆兴乡玉河村。
蒋诚家门前瞬间就挤满了村里的百姓,但当他们知道是来送喜报的时候,纷纷表示不信。
有几个村里的老人说,当年蒋诚回家时,村里人还认为是部队不要他了。
当相关部门的领导跟村民们说起蒋诚当年的英雄事迹的时候,村里人就更不信了。
他们纷纷说:“蒋诚老实的不能再老实了,怎么敢拿枪杀敌?”
村民们说的没错,蒋诚确实老实。
他退休前是乡里的养蚕指导员,每天早晨5点就出门,晚上10点多才能回来,家里连个手电筒都没有,都是摸着黑走路。
蒋诚每天带两个馒头,在外忙活一天,到了中午却从养蚕户家里出来,找个地方自己悄悄吃完。
他这辈子从来没给别人添过麻烦,甚至都没高声说过话,怎么可能上阵杀敌呢?
村里的晚辈将蒋诚请到院子里,非要老人家讲讲英雄事迹。
没想到,蒋诚一开口,就惊呆了所有人。
时光回到1952年11月8日的朝鲜战场,在上甘岭最重要的537.7高地,原本4个连的志愿军阵地上,只剩下了24个人,而且已经连续11天断水断粮了。
537.7高地几乎陷入绝境,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蒋诚所在的12军32团冲上了阵地支援。
在敌人每秒钟6发炮弹的覆盖下,蒋诚凭借精准的机枪点射技术,竟然击毙了400多名美军。
战斗中,他的肚子被弹片炸开,他硬是将肠子塞了回去,继续端起了机枪。
蒋诚打疯了,他见到敌机冲他飞来,竟然用机枪一顿扫射。
飞机掠过他的头顶,他就冲着机尾扫射,直到那架飞机冒着黑烟,撞到了山崖上,蒋诚才消了气。
就是那一场战斗,蒋诚立下了一等功。
战后,蒋诚在朝鲜参加建设,直到1954年才回国。
1955年,已经当上连长的蒋诚,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复员,为自己的家乡添砖加瓦。
回家后,蒋诚将勋章藏好,闭口不提当年的英雄事迹,以至于村里一直传出闲话,说他是被赶回来的。
而那张尘封了36年的喜报,却因为填写时将“隆兴乡”误写成了“兴隆乡”,而迟迟未到。
当然,就算它早早到达,蒋诚老英雄也不会因此改变生活方式,更不会改变他建设家乡的初心。
二叔
那时的人真的很纯洁。现在差不多绝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