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伟上将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在北京军区当司令员时,有一次到太行山老区,当年的老房东听别人喊秦司令,感到很不理解,关切地问道:“怎么还当司令呢?那时候就当司令啦,几十年也没进步一下?”
秦基伟重回太行山
老房东并不知道,这司令有大有小,秦基伟当年是小司令,现在可是大司令。那么,司令具体是干什么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是什么级别?
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对司令员的权威释义:军队高级建制单位的军事主官。又称司令、司令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种、军区(战区)、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守备区、要塞区、基地、军分区、舰队、水警区、军区(战区)空军等单位设司令员。各级司令员与同级政治委员均为主官,在上级中国共产党委员会、首长和同级党委领导下,负责领导部队的作战、训练和管理等工作。
古代的司令就是个司局长中国古代就有“司令”之官。但和现在的司令风马牛不相及,不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而多为掌管宫廷某项事务的一种职官。
隋朝设有司令一职,为内官。据《北史·后妃传序》载:“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金朝时司令为典卫局、宫苑司、惠民司等机构的长官,主管本局、司事务,品秩为从六品至正七品。其中,典卫局负责后宫护卫导从之事,相当于保卫处;宫苑司掌管宫苑修缮、洒扫、启闭门户和铺设毡席等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房产科、营房处之类的;惠民司掌管配制发卖汤药,以施惠于民。
说白了,这时的司令就是司局长,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官阶不高,和县长差不多。元朝时御香局、掌薪司、供膳司、广谊司、上都惠民司及各营缮司皆设司令,品秩为正六品至正七品,掌管本局、司事务。另外盐场每场设司令一员,从七品。
中国近代的司令产生于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司令称谓应来源于日本。日本是亚洲最早设司令官和总司令官职位的国家。如日本陆军在1894年甲午战争时编设第一军和第二军,司令官分别为山县有朋大将(后期野津道贯大将)和大山岩大将。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编组满洲军,设置总司令官,大山岩大将为总司令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湖北军政府)。10月12日,湖北军政府设置各机构和职官,其中有警卫司令部司令一职,是民国最早的司令。其后,各省踵起响应,纷纷宣告独立,建立革命政权——军政府。由于各省起义骨干多由留学日本的士官生担任,而起义的主要武力又多由各省新军组成,受日本军队和新军的影响,民军的编制中设置了司令部或总司令部(此前新军曾在军、镇两级设置专司指挥的业务机关“司令处”)。1911年10月22日,陕西新军起义。24日,建立秦陇复汉军总司令部。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总司令部,但主官不称总司令,而是大统领。
1911年10月30日,湖北军政府设立战时总司令部,黄兴任总司令。其后各地军政府称司令和总司令者甚多,如山西都督府东路军总司令、南路军司令、前敌司令,江苏都督府江浙沪联军总司令、浙军支队司令、沪军司令,等等。
辛亥革命主将、战时总司令黄兴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军事职官有司令或司令官,如国民军司令官、东区卫戍司令官等。但这一时期军事职官称谓比较混乱,与司令、总司令相当的职务也有称都督、统领、总统、总指挥等的。
国民党军队的司令也称司令官、司令长官,如兵团司令官、舰队司令官、战区司令长官。有些人不了解这些,把国民党军的司令称为司令员,如电视连续剧《战北平》第19集中,就称国民党某兵团司令为司令员。曾见到一篇译文,说印度军队召集司令员开会,显然翻译者也是不了解司令的称谓,以为外军都叫司令员呢。“百度百科”说其它国家军队没有司令员的叫法,也是不对的,“司令员”一词是苏联红军首创,只不过有时翻译未用全称,如“方面军司令员”和“方面军司令”是一回事。苏联著名元帅科涅夫的战争回忆录书名为《方面军司令员笔记》。我军司令员称谓就是受苏联红军影响的。
苏联元帅科涅夫著《方面军司令员笔记》
我军各级司令都称“司令员”在我军,司令和司令员没什么区别,不过司令员是1930年以后的正式称谓。中国工农红军初创时期,各种职务基本沿用原国民革命军的称谓。
我军最早的司令出现在1927年10月底,当时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军第三、第二十五师各一部共800余人,转移到江西省大庚(今大余)县境,将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朱德任司令,陈毅任党代表。此后,红军中纵队的军事主官有称司令或司令官的,也有称纵队长的。如红五军第五纵队司令官王佐、第六纵队司令官贺国中。
30年代初,刘伯承从苏联回国,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的各种苏联红军条令,同时为中国工农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为了摒弃旧军队中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卫兵”改称“警卫员”、“勤务兵”改称“公务员”、“传令兵”改称“通信员”、“伙夫”改称“炊事员”……体现了革命军队人人平等,都是革命军队的普通一“员”,只是分工不同。
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
此后,大体上从1932年以后,红军的各级司令都称“司令员”,如瑞金卫戍区(1932年6月组成)司令员、建黎泰警备司令部司令员(1932年12月组成)、西北战区指挥部(1933年2月组成)司令员等。红军的军区、军分区军事主官先称总指挥、指挥,后改称司令员,如江西军区总指挥,1933年6月改称司令员。
司令员是我军编制中的正式称谓,但在有些场合也简称“司令”,把“员”省略了,也不会产生歧义。如1933年6月1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暂行编制表》,规定方面军指挥机关设司令员、政治委员、参谋长等职务,但在注明中又有“司令政委参谋长”,司令员、政治委员简称司令、政委。
中央红军长征时组建的第一野战纵队、第二野战纵队、军委纵队及下属的梯队都设司令员。1935年9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编的陕甘支队和下辖的3个纵队也都设司令员。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八路军改编之初以下各级不设司令,新四军的四个支队都有司令员。以后,随着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队伍不断扩大,建立了若干军区、分区,都设司令员,如太行军区司令员、吕梁军区司令员、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同时,成立了许多纵队、支队,如八路军第一纵队、太岳纵队、东进纵队、津浦支队、黄河支队、大青山支队等,一般也设司令员。这些纵队、支队名目繁多,大小不一,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上万人。1942年5月6日八路军一二〇师给军委及八路军总部的《关于军衔等级问题的报告》中就提到“我军现实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时扩大,有时缩小,部队的流动性和干部的流动性很大,猛烈扩大时司令遍天下,主任赛牛毛……”
实际上,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编制更为混乱,各种名号的纵队、支队乱封司令、总指挥,更有些汉奸、土匪打着抗日旗号,趁机拉队伍,“有枪就是草头王”,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就敢称司令,真是“司令多如牛毛”!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纵队以上均设司令员,即纵队、兵团、野战军三级司令员。另外,军区、军分区也设司令员。1948年11月,全军统一编制,纵队司令员改称军长。
朱德总司令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图中朱总司令身旁右起: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军兵种、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卫戍区、警备区、守备区、要塞区、海军舰队、军区空军和各基地等的军事主官称作司令员,编制级别从师到大军区(方面军)级。如空军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内长山要塞区司令员、汕头水警区司令员等等。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军事主官也称司令员。2012年10月28日各省武警总队总队长统一改称为司令员,如武警北京总队司令员。
总司令就是总指挥司令的最高级别就是总司令了。有文章说总司令是指一个国家军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其实不然。
许多国家军队中的总司令不止一个,特别是一些军事大国,总司令不仅是指一个国家军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总部、战区、军种、战役军团都可能有总司令。如苏联解体前苏军就曾有7个总司令的职位:五大军种和华约部队、驻德集群。中国自民国成立以来,称总司令的更是不计其数。如抗战期间和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就有各军种总司令、各集团军总司令、各“剿总”总司令、各警备总司令、卫戍总司令(重庆、南京)、联合勤务总司令等。可见,总司令通常不是指一个国家军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而总司令和总指挥也没有什么区别。
我军最早的总司令,产生于1930年。这一年的8月23日,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组成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这是我军第一个总司令职务。仅过了5天,8月28日,中共中央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此后,“朱总司令”就一直是全军的总司令。1932年后红军中的司令改称司令员,但是总司令不称总司令员。
1937年“七七事变”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9月11日,又按照全国统一序列,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朱德、彭德怀改任总司令、副总司令。由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八路军的名称已经深入人心,因此仍沿用八路军名称。在正式文电中,有时用十八集团军,有时用八路军。按说八路军应称“总指挥”,十八集团军才称“总司令”,但习惯上称朱德为“八路军总司令”。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右)、副总司令彭德怀
解放战争中后期,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此外,1946年1月至1947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也设有总司令,林彪任总司令。1954年9月,我国对国防领导体制进行调整,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一职。
司令员是什么军衔?我军司令员的军衔,与司令员的编制级别和编制军衔有直接关系。如正军职的司令员,编制军衔为少将、中将;正师职的司令员,编制军衔为大校、少将。我军在不同时期,由于军衔等级设置不同,司令员的编制军衔也不一样。我军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根据当年国防部颁布的《军官职务编制军衔表》,规定各级司令员的编制军衔为:
军兵种司令员——上将;
兵团司令员,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昆明军区司令员——上将、中将(前面一个军衔为多数人可以授的,后面一个为少数人可以授的。下同);
新疆、西藏、成都,武汉、兰州、福建军区司令员,军区海、空军司令员——中将、上将;
省军区司令员——中将:
海军二等基地司令员——中将、少将;
军分区司令员——少将、大校;
海军水警区司令员——大校、少将。
由于1955年评衔条件掌握较严,授衔后,即存在实际军衔普遍低于编制军衔一级到两级的现象,如省军区司令员大多数授少将衔,军分区司令员一般授大校衔。1960年,根据当时的实际军衔情况,国防部重新修订颁发了军官职务编制军衔,将原编制军衔普遍下调了一级,各级司令员的编制军衔为:
军区,海、空军,兵种司令员——大将、上将、中将;
上海警备区、旅大警备区、军区空军、海军航空兵部、舰队司令员——上将、中将、少将;
军区装甲兵、炮兵,省军区,军级要塞区,舰队航空兵部,海军基地司令员——中将、少将、大校;
军分区、师级守备区、水警区司令员——少将、大校、上校。
我军1955年军衔制将官设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如当时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都是大将军衔。
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
1988年我军实行新军衔制,没有对每一具体的军官职务(如基地司令员、军分区司令员)制定相应军衔,而是规定了军官职务等级(如正军职、正师职)制定编制军衔。并且,既规定了一定幅度(一职两衔或一职三街),又规定了基准军衔。各级司令员的编制军衔为:
大军区正职(军区、军兵种司令员)——上将、中将、少将,基准军衔中将;
大军区副职(军区空军、海军舰队、新疆军区司令员等)——中将、少将、大校,基准军衔中将;
正军职(省军区、舰队航空兵、基地司令员等)——中将、少将、大校,基准军衔少将;
正师职(军分区、水警区司令员等)——少将、大校、上校,基准军衔大校。
1994年我军对军衔条例作了修改,提高了师职以上职务等级的编制军衔,即提高了下限,取消原来最低一级编制军衔,特别是将军区、军兵种司令员的基准军衔由原来的中将提高到上将。现在战区司令员和军种司令员基准军衔都是上将。
老房东问秦基伟“怎么还当司令呢?几十年也没进步一下?”再回到文章一开始说的,秦基伟上将在回忆录中提到:“我在北京军区当司令员期间,又专程到太行山去了一趟,我的老房东听别人喊我秦司令,感到很不理解,拉着我的手问:‘怎么还当司令呢?那时候就当司令啦,把日本鬼子打败了,把蒋介石打跑了,几十年也没进步一下?’我开玩笑说:我是个落后司令嘛。”
纯朴的老房东哪里知道,此司令非彼司令也!都是司令,级别差着大呢。秦基伟当年住在这里时,是一二九师游击支队司令员,赖际发任政治委员,游击支队对外也称“秦赖支队”。秦赖支队组建之初只有500多人,也就是个营的规模。以后发展到5000多人,够一个旅的架子。
秦赖支队司令部旧址
从秦赖支队算起,秦基伟当过50年的各种司令员:太行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太行军区司令、晋冀鲁豫军区第九纵队司令员、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而他当北京军区司令员时麾下曾有6个集团军、几十万人!和当年的秦赖支队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1984年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