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唐钟声(二二)唐敬宗继位时年仅十六,为何郭太后拒绝临朝听政

惊心鸟 2025-02-04 02:59:33

唐穆宗李恒只当了四年皇帝便被太监陈弘志所杀,留下的皇太子李湛年仅十六岁就继承了皇位,于是他成为唐朝登基称帝年龄最小的皇帝之一。由于李湛尚未成年,也不具备处置国家政务的能力,所以朝中有人提出了让唐穆宗李恒的母亲郭太后临朝听政的建议。让人意外的是,郭太后竟然没有答应下来,而是一口拒绝了这个建议。她认为朝廷中有德高望重的大臣辅佐新皇帝,不需要她插手政务,而且她也表示了不愿意学习武则天的想法。于是李湛在宰相李逢吉和宦官首领王守澄的辅佐下,开始了自己的皇帝生涯。

这段故事在唐朝的历史中非常令人称道,郭太后也被认为是不贪恋权势,非常顾全大局的皇太后。但是从历史的其他记载来看,似乎又产生了许多矛盾之处。比如郭太后如果真的对权势没有欲望,那么她在辅助儿子李恒登基称帝时,表现出来的急迫又如何解释?如果她真的是那么甘于平凡,又如何会主动找兄弟郭钊商量,帮助儿子李恒争夺皇太子之位?前文讲过唐宪宗李纯是非常猜忌郭太后的,所以他在世时找各种理由不立郭太后为皇后,只给了一个贵妃的头衔。这些记录显然与郭太后的行为是矛盾的,也让人产生了很大的疑问。

于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提出这样的问题,郭太后到底是贪恋权势,还是淡泊名利?在孙子李湛年幼登基时,为什么拒绝了临朝听政的建议?从历史文献上看,关于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郭家当时是如何处理朝廷内部的矛盾纷争的。前文写过,郭太后的出身很不一般,她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驸马都尉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女儿,因此在朝廷中是郭家及其附属势力的利益代言人。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崛起,郭家由此成为了唐朝最为显赫的将门世家。郭子仪做过朔方、河中等多个地方的节度使,因此门生故吏和旧部遍布天下。

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乱局之中,而这些藩镇节度使中,出身于郭子仪旧部的就占据了三分之一之多,因此郭子仪对唐朝的影响力非常重要。尽管他当时已经年迈不堪,但依然可以一句话就解除了背叛唐朝的名将仆固怀恩,不动兵戈就能让野心勃勃的吐蕃大军退出唐朝边境。在这种政治格局下,郭家成为了唐朝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到了唐宪宗李纯登基称帝后,他的正妻郭氏就成为了朝廷中非常敏感的人物。因为郭氏是郭子仪的孙女,又是升平公主的女儿,身兼郭家和皇族的身份,所以政治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唐宪宗李纯之所以能逼迫唐顺宗李诵禅让皇位,除了宦官集团的支持之外,与郭家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李纯登基称帝后,郭氏谋求皇后之位,郭氏之子李恒谋求皇太子之位,是郭家最大的政治利益所在。经过一番政治斗争后,李恒如愿以偿的成为皇太子,但郭氏去只能以贵妃的身份执掌后宫。从各方的资料来分析,李纯对于郭家是非常猜忌的。尤其是郭家与各地藩镇来往密切的关系,成为他最大的心病。而李纯在位时最大的功绩便是支持主战派大臣裴度,出兵剿灭了叛乱的淮西、淄青两大藩镇,逼降了一向叛逆的河北三镇。

因此在唐宪宗李纯心里,郭太后和郭家都是非常尴尬存在。一方面他需要国家爱来支持自己的皇帝位,另一方面他又怕郭家的势力太大,威胁到他的皇权。所以在整个元和年间,唐宪宗李纯都是防备着郭家的。等到唐穆宗李恒即位,因为他是郭太后的亲儿子,所以对郭家非常器重,给郭家赋予了极大的权力。郭太后的两个哥哥,郭钊和郭鏦兄弟都在朝廷中掌握了极大的权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期间,郭家对唐朝的影响力和权势在郭子仪去世几十年后,又重新回到了巅峰的地位。

此时郭太后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太后,不仅仅是后宫之主,也因为两个弟弟的原因,对朝廷政务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从历史沿革来看,郭太后能得到如此高的地位,不仅仅是家族的原因,也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郭子仪与郭暧夫妇,只是给了郭太后一个很高的起点,但郭家的势力要在朝廷中取得如此大的作用,推动李恒成为皇帝,是必须有着强有力的政治手段的。尤其是在唐穆宗长庆年间中期,郭钊和郭鏦兄弟一个在地方当节度使,一个在朝廷中出任右金吾卫大将军,内外呼应掌握兵权,风头可谓一时无两。

因此能让郭家重回巅峰,郭太后是起到了极大作用的,说是第一功臣也不为过。她能能够帮助儿子李恒登上皇帝位,就足以说明他对权势的渴望了。如果她是真的淡泊名利,那她之前推动李恒争夺太子位的行为就说不过去了。在唐穆宗李恒去世后,面对唐敬宗李湛年幼无力治国的背景下,郭太后是有机会再进一步,积极成为唐朝第二个武则天的。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她居然拒绝了宫中大臣的建议,放弃了临朝听政的机会,把权力交会了朝廷。她的这种不可思议的选择,与之前积极为儿子争夺皇位的操作,完全是相背离的。

既然郭太后是具有极强权力欲的太后,为什么要放弃千载难逢的临朝听政的机会呢?真的如她所说,不像效仿武则天么?其实这个非常矛盾的问题,关键还是在朝廷中政治格局的变化。在唐穆宗李恒的初期,郭家的权势的确很大,几乎到了直接影响唐朝政策路线的程度。但到了长庆年末期,这种兴盛的景象就如昙花一现般的消失了。产生如此变化的最大原因,便是在于右金吾卫大将军郭鏦的去世。他的去世完全打乱了郭家在朝廷的布置,让郭家的势力一时间难以团结起来,无法与其他朝廷势力争夺政治主导权。

前文讲过,因为唐穆宗李恒重用主和派的牛党,排挤主战派的李党,所以实行了一系列向藩镇地方妥协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行,让地方藩镇得寸进尺,于是再次引发了各地的叛乱。因为牛党和李党的争斗,代表主战派的李党的大臣裴度、李德裕等被压制在地方,无法出兵平定叛乱,所以将郭钊外派便成了朝廷有限的选择之一。郭钊在进入长安之前就当过多年的节度使,他再度回到地方当节度使,能够用郭家的势力组织关系密切的藩镇出兵平叛,稳定唐朝的大局。如此一来,郭家在朝廷中的力量就大为削弱了。

如果郭鏦还在当右金吾卫大将军,以他统领禁军,郭家在朝廷中还有这比较强的话语权。可郭鏦一去世,郭家的势力更显空虚,郭太后虽然地位尊重,却也无法直接插手朝政,所以郭家势力在朝廷陷入了低潮期。与此同时朝廷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再是唐宪宗李纯时期的主和派和主战派对峙的局面。因为唐穆宗李恒的偏重,使得主和派宰相李逢吉回归,让主和派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了先手的地位。李逢吉与牛僧孺勾结,推荐牛僧孺为宰相,建立了牛党,并结党营私,与宦官集团首领王守澄达成政治联盟,控制了朝廷大权。

于是朝廷中的政治格局,从长庆初年的三派制衡,便成了长庆末年一家独大。虽然这一家还分为牛党和宦官集团,但他们已经达成了攻守同盟。这么一来,朝廷中的事务就是这两家说了算,外人根本插不进手。面对唐敬宗李湛登基的政权更迭的大局,各方的势力都想借助这个机会打破这个政治集团的垄断。这里面既有代表地方藩镇的势力,也有主战派在朝廷中的参与,还有郭家的人和宦官集团中反对王守澄的。而打破这一垄断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有个强势的人出手,用权力来瓦解牛党和宦官集团的联盟。

对于各方面的势力来看,最好的人选莫过于郭太后。不论是从郭家在唐朝的影响力出发,还是从郭太后的地位出发,都是有这个资格的。只要她能顺利临朝听政,代替唐敬宗李湛执掌朝廷大权,就能打破牛党和宦官集团垄断朝政的局面。但这也有个问题,郭太后会因此和宦官集团、牛党结怨,把朝廷大臣们对于利益集团的怒火引到郭家身上。而当时的郭家却是有些外强中干,软实力有余而硬实力不足。掌控朝廷硬实力的郭钊和郭鏦兄弟,要么在地方上打仗,要么刚好去世,根本无力与宦官集团、牛党来硬碰硬。

可以说面对如此好的问鼎天下的机会,郭太后真的是一点冒险心思都没有。因为这个风险太大了,一旦处理不好就让家族陷入了灭亡的境地。但凡郭鏦还活着,还掌握着禁军兵权,她都敢上台拼一下。可惜的是郭家在朝廷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无法支持她上位执政。因此对于郭太后而言,与其上位得罪利益集团,不如明哲保身,留下一个淡泊名利的名声。至于牛党和宦官集团联盟造成的政治威胁,只能等着李党在地方上发起反击了。从这角度看,郭太后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家族只能先放弃机会,选择退让。

可以说郭太后对这次退让是非常不甘心,这从她后来在其他皇帝执政时的表现就看得出来。但从理智的角度出发,当时模仿武则天上位的确不是什么好办法,只能是取祸之道。郭太后在政治上的思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是门阀大家出身,从小生活在政治斗争之中,对于政局的判断还算比较准确。而劝说她临朝听政的人本来就没安好心,不过时想用借刀杀人的手段,或者挑起鹤蚌之争,以图渔人之利而已。然而让郭太后万万没想到的是,她的退让不但没能平息朝廷的争端,却让朝廷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大,威胁到了新皇帝的生命。

2 阅读:38
惊心鸟

惊心鸟

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