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推前浪,尘世上一辈新人换旧人。当曾经的有志青年,到了不惑之年的时候,面对后来者的冲击,作为老同志的我们该如何自处呢?后来者居上是趋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么前面的人,该怎么办呢?你说过精于大政又通达人情的智者韩安国,也说过儒法道集大成者的卫绾,但这两个人只能让人高山仰止,没办法学的来的,今天就来看看作为直臣的汲黯,是如何来应对的。
直臣汲黯,是汉武帝刘彻的老师,当汉景帝让卫绾教授刘彻儒学时,窦太后又安排了汲黯,来教授刘彻黄老之术。刘彻不干了,因为汲黯教的内容,往往和卫绾所说的自相矛盾,让刘彻有时候无所适从,他还不明白,父亲和奶奶为什么会找了两个人,来教授自己完全不同的学问。究竟该何去何从呢?刘彻选择了逃学,结果被汉景帝刘启找了回来,当刘彻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时,汉景帝刘启也没办法回答,他想让刘彻学儒学,而母亲窦太后想让刘彻学黄老之术,自己说儒学好吧,母亲哪里没办法答应,说黄老之术好吧,又违背了自己的本心,也会误导了刘彻,究竟该怎么办呢?汉景帝刘启一时之间,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你怎么看?”汉景帝刘启把这个难题当做皮球,踢给了卫绾,卫绾这个老江湖见招拆招,立刻回答说:“陛下,臣只懂儒学,不知黄老,因此二者孰优孰劣,确实是说不清楚呀!”汉景帝刘启心里暗骂道:你这个老滑头,倒是谁都不得罪!汲黯在一边也没有说话,换做很多人,可能会沉不住气,趁着皇帝问的时候,大说特说一下,但汲黯没说话,他的应对和卫绾的效果一样,我教授太子黄老之术,至于和儒学相比,他们孰优孰劣,我不会去评价的,那并不是我的职责所在,这个时候的汲黯,职务是太子洗马,也就是刘彻的侍从官兼老师。
汉景帝刘启去世,汉武帝刘彻继位,但汲黯并没有被“重用”,因为汲黯不仅仅是个直臣,还是黄老无为学说的支持者,他被安排做了译者,隶属于光禄勋手下,是个定员七十多人的官儿,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传达皇帝的各种指示。你说汉武帝刘彻要是重用汲黯的话,就不会安排这么个官职给他了,因为汉武帝的另外一位老师卫绾,不仅被拜为建陵侯,还做了百官之首的丞相。这说明在汉武帝的心目中,卫绾的能力远远超过汲黯,汲黯是自己的老师没错,却算不上是个能臣干吏!
闽越国和南越国发生战争,汉武帝让汲黯前去查看情况,结果汲黯走了一半的路就回来了,他对汉武帝说:“陛下,南越国和闽越国都是些蛮夷之地,好勇斗狠是他们的风俗和习惯,根本就不值得身为天子的您去关注,因此派使者去查看都是多余的事儿!”汉武帝刘彻没说什么,后来又派严助和卫青去,结果到了会稽郡后,严助和卫青就夺了兵权,而后调动会稽郡恩驻军,征集了大量的船只,准备对南越国发动一次大战,结果还没打仗,南越国就发生了内乱,严助来了个“不战而胜”,也让汉武帝刘彻留下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美名,实现了结果的双赢!
汲黯不仅不会办事,还不会说话,当汉武帝和一帮儒生一起,大谈特谈自己要怎么怎么办的时候,汲黯在旁边说:“陛下说的再多也没用,做不了尧舜一样的圣主贤君的,因为您只是表面上施行仁义,实际上您内心的欲望多着呢?”汉武帝刘彻大怒,退朝后对身边的人说:“这个汲黯真是太愚直了!简直不通人情!”当大家替汲黯担心时,汲黯回答:“作为人臣,那能只知去阿谀奉承,整天的心思全用在揣摩上意呢?难道要把君主置于违背正道的窘境之中吗?我如今已经是九卿之一,难道为了自己,就要做危害国家的事儿,这种事儿,我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出来的!”
汲黯对公孙弘和张汤都很看不惯,他说张汤只不过是个刀笔小吏,靠着刑名之学入仕为官,做事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人被重用为廷尉,只能让大家都闭上嘴巴不说话,最后会导致君主耳目闭塞,长此下去绝非国家之福。至于公孙弘这个丞相,汲黯的看法是:这个老儒生十分虚伪,总是玩虚的,极尽阿谀奉承之能势,属于外忠厚而内奸诈之辈,没什么真本事。公孙弘可是个狠人,主父偃和郭解,就都死在他的一句话上,对于汲黯这个老家伙,尽管本身没什么把柄,但想整治他,也不是没有办法的。
公孙弘向汉武帝建议说:“右内史负责管理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这些人很难管理,不是耿直大臣,就没办法但当此重任,臣请调任汲黯为右内史。”汉武帝同意了,他也知道右內史可是死了几个了,这不是个好干的活儿,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公孙弘推荐汲黯去,实际上是想借刀杀人。但是人家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把任中政事打理的都井井有条,从未废弛荒疏过。那这个横行不法的宗室也出奇的配合,就是不动汲黯这个直臣,这说明汲黯耿直是真,但是人家可不傻!
对田蚡、卫青这些汉武帝身边的外戚,汲黯也从不客气,很多人见了田蚡、卫青都要跪拜,只有汲黯不过是拱拱手而已。在汉武帝举办的宴会上,公孙贺向卫青敬酒,并说:“大将军功勋卓著,深受三军爱戴,我代表将士们敬大将军一杯!”
汲黯接了一句话,“大将军的赫赫战功,可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的,有多少人因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呀!用天下苍生的疾苦,来换取大将军的辉煌业绩,这样真值得称道吗?”公孙贺很尴尬,卫青的脸色也有点难看,因为汲黯的话,不仅让公孙贺和卫青难堪,汉武帝刘彻也十分不自在。“汲黯,你今天这么说话,是不是在讽刺朕呢?”
汲黯回答说:“陛下,您做事用人不拘一格,总是后来者居上,我汲黯没有什么本事,只是本着自己的原则做事!如今身居九卿之位,已经是高看我了,如今特向陛下辞行,陛下选择更有能力的人来接替我吧!”汉武帝的一番话,说出了汲黯可以独善其身,最后可以全身而退的原因。汉武帝说:“你汲黯这个人,说本事吧,是没办法和公孙弘、卫青他们来相比的,但是你这个人耿直忠诚,从来不阿会谀奉承,也不拉帮结派,只是从国家的角度和自己的原则出发,去劝谏我,让我可以自省!我很多次都动了除掉你的念头,但我最终没有选择那么做,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汲黯听了汉武帝的话,疑惑的看着汉武帝,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
“因为朕要让天下人知道,我并不是什么暴君,当然也不是什么仁君,我能接纳包容不同的声音为我所用,因此你汲黯这样的人,就有用武之地!”汲黯跪倒在地上,泪流满面的说:“谢陛下,老臣去了!”望着汲黯远去的背影,汉武帝点了点头,因为汉武帝知道,九卿之中又有一个位置,可以腾出来让自己使用提拔年轻人了。汉武帝虽然为人强横,但也不是无缘无故就会杀人,因此汲黯这样的直臣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空间。能否接纳不同的声音,是考察一个领导,是否有足够的气度和胸襟,是否值得你去跟从的重要特征!
后来者居上是大势所趋,也是没办法逆转的事情,因此以不争而争之,守拙而自省,才是老同志唯一的出路和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