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于紫禁城长春宫,距离清廷宣布皇帝退位仅一年零十天。隆裕太后辞世对皇室宗亲无疑是一大噩耗,尤其是对民国创立心存疑惑的遗老遗少们,更是如丧考妣,惶恐不安。仍旧保留的清宫内务府遂组织人员治丧,按宫廷旧制为隆裕太后办理大丧。肇建之初的民国政府,出于稳定政局、宣示主权、安定人心等多重考量,格外优待隆裕丧礼,为其隆重举办了国民哀悼大会。
天安门扎建了七门八柱松彩牌楼,上书“国民哀悼会”。牌楼后方的金水桥上,圆盖形小亭为临时搭建的祭亭。
金水桥上的祭亭
午门城门悬挂中华民国五色旗,门楼内外墙壁挂满社会各界送来的挽联。
丧礼期间的午门近景
午门外等待致祭的学界代表,列队着制服者为学校生。
午门内临时搭建的外宾接待处,对面悬挂五颜六色的万国旗。
太和门前扎建一座三门式大型松彩牌楼,上署“哀悼” 榜书。
前来太和门祭坛致祭的前清遗老,官帽和长辫依然是“标配”。
进入民国,官轿已经难得一见了。“围观”者对轿子主人的好奇肯定大于轿子本身。
参加奉移的满汉执事夫,身后是“九凤曲柄黄盖”,为法驾卤簿仪仗的“核心”。
向前门火车站行进的移灵仪仗队伍。
禁卫军马队为奉移大队的引导。
隆裕灵榇所经城区万人空巷,中外人士争睹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