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启建立第一个全国性奴隶制政权,经历夏商周三代1800年,共59王,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自秦到清经历2100年,共422个皇帝,在这些帝王中,出现不少有为之君,锐意进取,造福百姓,建不世之功勋,也有不少昏庸无道之徒,丧国失地,残害百姓,本系列我们收录50位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帝王,你看看与你心中帝王是否一致。本期我们谈的是帝王录第50名-李元昊】
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建立西夏王国,推动政治经济改革,创制西夏文字,推动教育,武功卓著,先后数次打败北宋和辽国,是历史上在陕甘宁、河西走廊一带最主要的政权,在与辽、宋、金和蒙古的对峙下,统治西北近200年。
与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铁木真、努尔哈赤和拓跋珪等少数民族首领相比,虽然李元昊的起点较高(世据陕北五州,祖父和父亲又打下宁夏平原),但军功一点不逊色,几次大规模战争都体现李元昊用兵不拘一格的特点,文治也不弱,如果不是李元昊运气有点不佳,闯上了巅峰期的北宋和大辽,他可以走得更远。
1,西夏建国背景李元昊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之后,唐太宗时其先祖拓跋赤辞归唐,被赐姓李氏。唐僖宗时李思忠、李思恭征讨黄巢时阵亡立功,党项李氏得以世据以夏州为中心的陕北五州(夏、银、绥、宥、静)之地,号定难军,经历唐末五代交替而不变。
982年党项首领、定难军留后李继捧献地朝宋,族弟、李元昊祖父李继迁在宋军接收夏州时,叛逃到地斤泽(今内蒙伊金霍洛旗西南),联结党项豪族,抗宋自立,走上了与宋朝分庭抗礼的道路。经过近20年持续不断的战争,时胜时败,到1003年(真宗咸平六年)宋真宗妥协退让,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自此李继迁夺回世据的五州之地。
同一年李元昊出生于灵州(今宁夏灵武),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李继迁在同吐蕃作战中,身中流矢,伤重而死,其父李德明接过定难军留后一职,李德明奉行“联辽睦宋”之策,使党项李氏政权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得到发展,1017年李德明改怀远镇为兴州,开始修建兴州,作为都城。
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五月,李德明派李元昊打败回鹘,攻下甘州(今甘肃张掖),又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出奇兵突袭攻占西凉(今甘肃武威),沙州回鹘(今甘肃敦煌)归附西夏,至此西夏领土从以前的宁夏、陕北,扩展到河西走廊。
2,李元昊建国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李德明病逝,李元昊继位,开始准备建国称帝。为解除南方威胁,李元昊发动河湟战役,挑起对河湟吐蕃的战争,攻占了猫牛城(今青海大通县)。三年后又发动对唃厮啰(gǔsīluó)的战争,出兵进围青唐城,与唃厮啰将领安子罗作战,未能取胜,后乘唃厮啰内乱,招降部分吐蕃人。又西攻甘州回鹘,直抵沙州,又回师占领肃州(今甘肃酒泉),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解除了西夏西部和南部的威胁。
在正式称帝建国前,李元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从文化、军事、政治各维度开始西夏建国准备。
首先废除唐、宋赐给党项王族拓跋氏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取名曩霄(nǎng xiāo)。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以避父(李德明)讳,改宋年号“明道”为“显道”,开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号。在其后几年内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饰,颁布秃发令。
其次,着手创制西夏文字和礼法,他命大臣野利仁荣等人编纂12卷“蕃书”,下令尊为“国字”颁行,又设立“蕃字院”,以传授学习,推广使用。他锐意改革,提倡以实效精神来指导礼乐改革,简化礼乐制度,“裁礼之九拜为三拜,革乐之五音为一音”。
第三,对政治、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建设。显道二年(1033年)五月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殿,完善官制,仿宋朝官制建立起一套与之相应的中央与地方官制体系。在取得河西走廊之后着手整顿军队,在原有部落军事组织的基础上,定兵制,立军名,组建“擒生军”、侍卫亲军等兵种,规范军队的装备、设施;在全国设置12个地方军区性质的“监军司”,把军事指挥机构与地域性的防卫措施结合起来。
经过六年时间,李元昊完成了建国的各项准备工作,此时他拥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十多州之地,即宁夏北部,甘肃一分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一个“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的党项政权已具规模。
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兴庆府南郊筑坛,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国号称大夏(史称西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并大封群臣,追谥祖父和父母谥号、庙号、墓号。第二年正月李元昊遣使到东京,给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皇朝的关系及其功劳,说明其建国称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承认西夏政权。
宋不承认李元昊的帝位,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在宋夏边境张贴榜文,悬赏重金高官捉拿李元昊,或献其首级。李元昊公开断绝了同宋朝的使节往来,指责宋朝背信弃义,挖苦宋军腐败无能。夏宋战争的爆发已是不可避免了
从1040年到1042年,李元昊向大宋朝发动了多次进攻,较大规模的战争主要有三场:三川口战役、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三大战役李元昊都获胜利。
1)三川口战役
1040年3月,宋朝不承认西夏政权,李元昊开始攻宋。他佯攻北宋的金明寨,而以大军包围延州。刘平、石元孙奉命增援,当他们到了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时,遭到西夏军队偷袭,进而被重重包围。刘、石苦战后,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损失也十分惨重。在增派大量军队后,猛攻宋军驻守的山坡,刘平、石元孙被俘。后来宋将许德怀偷袭李元昊得手,被迫撤离宋朝境内,延州之围解除。此役李元昊运用围城打援之计,获得胜利,不过西夏损失也不小。
2)好水川之战
1041年2月,李元昊率兵10万从折姜南下,将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怀远城一带引诱宋军入伏。韩琦命任福率兵数万,出夏军之后,伺机破敌。二月十四日宋军阵未成列,即遭夏骑冲击,激战多时,宋军混乱,企图据险抵抗。夏军阵中忽树起高达两丈多大旗,大旗指左,左边埋伏杀出,大旗指右,左边埋伏杀出,居高临下,左右夹击,宋军死伤甚众,任福战死,后来李元昊听说宋环庆、秦凤路派兵支援,班师回夏。此役李元昊运诱敌深入之计,获得成功。
3)定川寨之战
1042年谋臣张元献计,认为大宋精兵良都聚集在宋夏边境,而关中力量十分薄弱,如果能牵制边境军队,然后派一支劲旅直捣关中平原,攻占长安。李元昊采纳建议,分兵两路大规模进攻宋朝。一路从刘燔堡出击,一路从彭阳城出发向渭州发动攻击。宋将王沿听说后急忙派葛怀敏等人率军增援刘燔堡,宋军在定川寨陷入西夏军队的重围,宋军大败,葛怀敏等15员将领战死,九千余人几乎全部覆灭。但另一路遇到宋朝原州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损失巨大。此役李元昊企图运用暗度陈仓之计,但只获得局部胜利。
李元昊对宋朝的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宋朝停止了对西夏大宗银、绢、钱的“岁赐”,关闭了边境榷场,禁止西夏青白盐入境,西夏的粮食、绢帛、布匹、茶叶等生活物资奇缺,物价昂贵,西夏不堪重负,李元昊再发动战争是十分困难的。
同时宋、辽、夏三者关系发生变化,李元昊同辽为“甥舅之亲”,奉行联辽抗宋之策。辽则利用宋夏对抗,从中渔利,甚至以牺牲西夏利益从宋朝得到实惠,引起李元昊的不满。李元昊开始同宋朝媾和,双方持续一年多谈判,讨价还价,终于达成了协议。李元昊以“西夏主”的名义向宋称臣,宋朝用每年25.5万银、绢、茶赐西夏,允许恢复榷场,同意西夏使臣在宋京城馆驿从事买卖。
在宋夏战争中,辽兴宗因宋朝之败,欲挟夏讹宋,结果却促成夏宋和谈,辽兴宗决定出兵讨伐西夏。
1044年10月辽兴宗率骑兵10万分三路渡过黄河,长驱直入夏境400里。李元昊率左厢军迎战于贺兰山北,兵败退守贺兰山中,李元昊遣使向辽兴宗谢罪请和。在辽军还没有答应求和停战之际,李元昊连续后撤三次,“每退必赭其地,断其粮草”。后来辽答应讲和,但李元昊故意拖延时间,陷辽军于危困饥饿之时,趁机突袭辽营,却被辽军掩杀钳夹。正在难解难分之时,忽然狂风骤起,飞沙扬尘,暗无天日,辽军被沙迷目,阵中大乱。李元昊乘机猛攻德胜寺南壁,辽军大溃,辽兴宗仅带数骑逃出。从此夏、宋、辽三方鼎峙的局势形成,又一版三国演义。此役李元昊运用诱敌深入+坚壁清野,再加上一点运气,获利胜利。
5,李元昊之死李元昊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杀虐。李元昊继位后为了排除异己,防止外戚篡权,实行“峻诛杀”政策,为立国称帝扫清道路。大败宋辽之后,李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横淫纵,甚至将儿子宁令哥的妻子纳为妃子,宁令哥挥刀将李元昊的鼻头削掉,痛极血尽而死,时年46岁。
1)正面评价
A,一代军事奇才,党项民族的“雄主”,击宋败辽,开创西夏政权,其军事才能在历代少数民族首领中都算顶级人物,与拓跋珪、冒顿、慕容垂、努尔哈赤在一个水准上。
B,政治建设一流,他扩首都、建官制、革军制、治农业,把一个落后的、松散的部族组织建设成区域强国。
C,文化建设有可圈之处,他创文字、改礼仪、订服饰,推动佛教与儒学的融合。
2)负面评价
A,统治残暴,残酷好杀,毒杀生母卫慕太后,诛杀舅族,杀开国谋士野利遇乞兄弟等等,暴露其冷酷无情,导致人心离散,削弱统治基础。
B,战略敌视,虽然战术能力一流,但战略短视,频繁发动战争并获胜,但导致西夏“民穷财尽”,农业荒废,物价飞涨,民众反抗频发。
C,沉湎酒色,伦理崩塌,强占儿媳没移氏为皇后,激化家庭矛盾,最终被弑杀,一代雄主悲催的落下帷幕。
总而言之,李元昊优点突出、缺点也很典型,在中国帝王中得分63分,居中国帝王录第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