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厂扩建发现千余墓葬,考古队被检举,结果发现了中国智造

瑞知道史 2024-08-02 00:51:19

1987年,太原第一热电厂五期扩建工地上发现了一千多座古墓,一时间考古界激动异常,毕竟,这电厂位于晋源区金胜村,虽然如今寂寂无名,但古代却是晋阳古城范围。但就在考古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噩耗”传来,考古队被“举报”了!

说起这封举报信的出处,还要从这工程说起。太原第一热电厂进行武器扩建,规划图一出,最先忙起来的,除了施工队,还有考古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了联合考古发掘队,在扩建区域配合基建进行考古勘探,没想到,经过四个月的勘探,共发现古墓葬1350余座。其中,最令考古队兴奋的,正是一批大中型东周墓葬!

但就在考古队准备大干一场时,有人将一封检举考古队“吃、卡、拿、要”不正之风的举报信递送到文管会纪检干部手中。

原来,工程地址发现古墓后,电厂扩建处领导起初选爱你很支持文物探勘与保护,但考古队的田野作业以及挖掘等工作推进后,考古队与基建处协调费用时,却吵了起来。

热电厂认为考古是文物部门的事,经费自然是文保部门拨付,但考古队却和热电厂的基建处协调费用,这不正是典型的“吃、卡、拿、要”不正之风吗?于是,热电厂递送了一封举报信。

但在调查之后,这风波却悄悄过去了,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所以考古队的行为合法合规,热电厂自然再没有话说。于是,考古工作稳步推进,特别是“压”在新规划的运煤铁路线下的“M251”墓葬,“M252”车马坑,更是轰动了全国。

这两处古墓葬遗址,因为铁路工程牵扯甚广,协调良久,1988年3月20日,这系统的挖掘工作才开始进行。

挖掘工作非常艰苦,发掘伊始,风沙肆虐,寒风凛冽。5月中旬,风沙渐小,但烈日灼人。但即便是五月的大太阳,也照不透深达14米的阴湿寒冷的墓底。但和艰苦的户外作业相比,最让考古队烦恼的,却是考古现场的“热闹”。

发掘工地位于扩建区中心,闻讯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甚至,有时候考古队要在数千人的围观下进行作业。这些“热心观众”,给现场保护带来了不少麻烦,最后,还是省委批文,派驻了武警线很长维持秩序,才让考古工作顺利推进。

不过,这历经大半年的挖掘过程虽然千难万险阻碍重重,但成果也是斐然。例如这车马坑面积就达到了110平方米,有战车、仪仗车17辆、马44匹。由于采用了特殊的埋藏方式,加上适宜的埋藏环境,车马遗迹保存状况好过之前任何一处,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此外,这座大墓随葬器物十分丰富,且无任何盗扰。各类随葬器物除个别因椁室坍塌略有挪位之外,绝大部分都保留了入葬时的原貌,甚至鼎内所实牲畜的骨骸也完好如初。

经过探测挖掘,这主墓室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这是大型的积石积炭木椁墓。墓圹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口大底小,像一只大碗。墓室正中有一椁和三层套棺,椁室宽大,面积近40平方米。墓主人仰身直肢卧于第三层木棺中。可惜的是,虽然有层层棺木藏身,身下又铺防腐的朱砂,但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墓主人早已成为一具朽骨。但这墓主人身边陪葬了许多兵器,腰间还有四把青铜剑和四件纯金带钩,全身上下更是被瑞玉、佩玉、水晶及玛瑙制品所围。经过清点,算上车马坑以及棺椁在内,全部随葬遗物达3421件,其中青铜器1402件。

随葬品的数量不仅多,其中的某些数字更是有深意。例如,墓中出土了“升鼎”三套,分别以7件、6件、5件成套,符合“七鼎之礼”,等级非常高。另外,墓中出土两组编铸和一组石磬,符合“轩悬”之制,也属于西周诸侯之礼。同时,这墓葬中车马坑出土车、马的数量和规格已经超出同时期的诸侯,且殉车大都是实用战车。由此又可以推测,墓主人是位久经沙场且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显赫人物。

这样规模的墓葬以及数量的随葬品,也奠定了这座大墓在考古界的地位。这座古墓是迄今为止所见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东周卿大夫墓葬。

那这位豪气的墓主人到底是谁呢?后来,人们在内棺中随葬的青铜戈上发现了“赵孟之御戈”,以此为线索,考古人员层层考证得出推断:这很可能是著名得“赵氏孤儿”的孙子!

春秋时期风云变换,礼崩乐坏之下,豪强诸侯相互倾轧,竞争不断。公元前403年,原本强大的晋国历经了多年的国内混战,最终被韩虔﹑赵籍﹑魏斯三位实权在握的卿相家族势力所瓜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迫于韩﹑赵﹑魏三卿的强大势力,被迫加封他们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因为从此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斗争更为惨烈战国时期。而上文提到的豪华古墓葬的主人,正是“三家分晋”发生前的晋国卿相赵简子。

赵简子是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大宗的宗主领袖,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晋定公时,赵简子为上军将,位列晋国六卿之首,实际主政晋国长达十七年。赵简子不是诸侯,但掌握实权胜似诸侯,于是,这位赵氏公卿的墓中,有了尊贵而豪华的随葬。

史书中,如此评价赵简子: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挖到了这样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公卿,考古界自然激动非常,而在三千多件文物中,有几件青铜器格外引人注目。精美得一塌糊涂的鸟尊、匏壶;有成套的青铜编钟……这些精美的、巨型的,尊贵的青铜器,代表了青铜时代的又一璀璨光辉。但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却是两件户外用品,这两件实用的青铜器,甚至被列入了“中国智造”的行列。

其一,是蟠螭纹帐顶。

这是一件用来支撑帐篷的帐顶构件,伞形,上端为圆弧形盖,下接扁平圆柱空心体。侧周有一圈10个方孔,孔上铸半圆弧环,每环连接一扣。这扣被称为“鸭形扣”,可随意活动。绳索可套在鸭形扣上,与帐篷周壁立柱上的顶环扣接,构成帐篷下的篷骨。套绳在使用时不需要拴系,直接挂套在鸭形扣上拉紧即可,非常便于帐篷装卸。

其二,正是虎形灶。

这灶具是套装,一组7件,由灶体、釜、甑,以及四节烟筒组成。灶体呈虎头状,双目圆睁,两侧有用于提携的提链,灶门似大张的虎口,顶部有圆形灶眼,灶眼内置釜,釜上套甑,灶眼后有圆形的烟筒。非常有趣味的是,这些烟囱看上去就像竖起来的虎尾,可谓是很有匠心。

这户外灶可不仅是造型可爱,还很有智慧。例如,灶体内有小凸齿用于搪灶挂泥。炉膛涂泥,既可保持温度,又可节省柴薪,也能保证炉膛的热量集中。再者,这灶头上还有甑,这古代蒸饭的器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热饭蒸肉,非常方便。选爱。可以说,虎形灶就是古代的蒸锅。

此外,这虎型灶中最令人瞩目的还是四根烟筒,首先,这烟筒是可以装卸的,是子母口,可上下套接,算是几千年前的标准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史前篝火也进化成了固定的火塘和灶。在商周以后,‘锅台式灶’‘垒砌式灶’出现了。到了秦汉,灶具既有固定式垒砌灶,也有可移动式小型金属灶;既有单火眼灶,也有多火眼灶,逐渐发达的灶具、炊具,也造就了热闹繁华的宴饮时光。

但火虽好,但烟难闻,这烟随火而生,不可避免,而人类发明了烟囱,通过它来实现烟火分离,解决烟气污染。

国际考古发现记录显示,在幼发拉底河上游河畔,发现了一座4000年前的宫殿遗址,这座遗址有很多石块堆砌成的烟囱,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烟囱。又有学者认为,可移动的烟囱是1200多年前由叙利亚人、犹太商人引入西欧的。但生活在东周时期晋国的赵简子,却用自己墓中的这件标准的、制式的虎型灶,证明了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就聪明地用上了移动烟囱!由此可见,烟囱绝不是西方人的首创!

这青铜帐顶和虎型灶,不过是数千件珍贵文物中的两件,但这不仅佐证了赵简子戎马威武的一生,也证明了中国先民的智慧。这穿越千年岁月来到我们身边的古代文物,不断论证着中国制造的源远流长。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0
瑞知道史

瑞知道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