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命换来的14天,铁原阻击战,63军如何用血肉之躯抵挡钢铁洪流?

西府赵王爷 2025-04-15 17:12:00

1951年5月下旬,63军刚打完第五次战役,人困马乏地撤下来休整。军长傅崇碧突然接到彭老总的电话:“铁原丢了,整个东线就完了!”

铁原,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南通汉城,北达平壤。1951年的那个夏天,这里成为了决定历史走向的血色十字路口。

5月21日,志愿军由于后勤补给困难,无法满足前线的弹药粮草补给,只能是选择结束第五次战役,开始全面后撤。然而“联合国军”却不想放虎归山,他们趁机发起了反扑。

5月23日,“联合国军”4个机械化师携1300门火炮、400辆坦克,如钢铁洪流般直扑铁原。

彼时的“联合国军” 总司令李奇微,企图利用志愿军的后勤短板。让自己的机械化部队快速穿插拿下铁原,从而阻断志愿军的后路,将未得到补给的志愿军歼灭在三八线以南。

此时的铁原,不仅是志愿军九成后勤物资的转运枢纽,更承载着整个东线数十万将士的生死存亡,不容有失。

危急时刻,来自华北军区的63军被委以重任,因为他们当时距离铁原最近,且部队建制基本完整。

按照彭老总的要求,“63军必须死守铁原15天,就算拼到最后一人,也要钉在阵地上!”

5月28日,63军在军长傅崇碧的率领下,急行军72小时后终于抵达铁原。接下来这支不到3万的疲惫之师,将要面临的是“联合国军”约5万人的钢铁军团,他们不仅在兵力对比上居于劣势,火力差距更是十分悬殊到1:5。

更为恼火的是,铁原这地方地势较为平坦,是很不好防御的地形,妥妥的易攻难守。这意味着63军的将士们,只能是用血肉之躯去硬抗对方的钢铁洪流。

所以铁原阻击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壮且惨烈的战役。

6月1日,铁原阻击战正式打响,为了能够尽可能的迟滞“联合国军” ,以达到阻击的目的,189师师长蔡长元创造性的设计出了“天女散花"”的战术。

他将全师拆分为200多个作战单元,然后分开撒在阵地上。这种战术让美军陷入 “拔钉子” 的困境,每攻占一个阵地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有个美国大兵后来回忆说:“中国人就像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打死一个又来一个。”

然而这也给189师带去了极大的损失,全师近万人的部队最后仅存700余人。

其中561团3营在涟川山口的防御战中,面对美军5个营的轮番进攻,全营185人战至仅剩 17 人,阵地前留下了1300具美军尸体。教导员温树风在弹尽粮绝时,用刺刀挑开自己腹部的伤口,将肠子缠绕在机枪枪管上继续射击,直至气绝。

当然惨烈的不仅仅是189师,还有同样来自63军的188师。

在207高地战斗中,188师563团2排8名战士在陷入重围的情况下,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纵身跃下悬崖。这悲壮的一幕,与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遥相呼应。而在内外加小孤山阵地,564团5连1排70余名官兵被困山顶,他们用刺刀、枪托与美军肉搏,直至全部殉国。

现在年轻人总说 “躺平”,可当年63军的志愿军战士在铁原,连躺下的机会都没有。14天的血战,63军伤亡超过2万人,每天都在死人,每天都要往前冲,可以说是用命换来的14天。

但正是这种以命相搏的决绝,让美军付出了1.5万人伤亡的代价,平均每天推进不足2公里。这得以为东线的志愿军主力部队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最终全部顺利转移。

当然铁原阻击战胜利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这场战役让美军原计划在铁原以北实施的双海岸登陆计划胎死腹中,直接推动了1951年7月的停战谈判,为最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奠定了基础。

国际社会对志愿军的认知由此改变。英国《泰晤士报》评论:“铁原之战证明,即使在最现代化的战争中,人的意志仍能战胜机器。”

美国西点军校将铁原阻击战列为经典战例,研究志愿军在极端劣势下的战术创新。而中国军人的牺牲精神,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民族在绝境中迸发的力量。

70余年后的今天,铁原的山峦依然布满弹坑,志愿军烈士的英魂仍在守护这片土地。这场战役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军事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更是一种精神遗产: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时,总有一群人会用生命诠释 "寸土不让" 的誓言。

那些用血肉筑成的长城,那些喊着 “祖国万岁” 的年轻生命,永远是中华民族最坚硬的脊梁。

1 阅读:54

评论列表

Please 喊我   张较瘦

Please 喊我 张较瘦

3
2025-04-22 14:28

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西府赵王爷

西府赵王爷

写点通俗易懂的历史,让历史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