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杭州知府马宁远怎么做才能避免背锅丧命?

琅琊左史 2024-06-03 09:13:31

作为下属,早请示、晚汇报,这是任何时代都不过时的真理。

对待领导,除了听话老实能干活外,还要让领导时刻知道你在干什么。

就像剧中的杨金水和吕芳,杨金水对吕芳和嘉靖什么事都不隐瞒,吕芳对嘉靖也是什么事都不隐瞒。

领导始终知道你在干什么,即使出了事也能保你。

杨金水因为毁堤淹田的事情,最后装疯,嘉靖帝就放过了他一马,甚至称赞杨金水干事很得力。

吕芳最后夹在严党和徐党之间,已经进退两难,嘉靖看在几十年的情分上将他发配到南京给太祖守灵,最终得以善终。

杨金水和吕芳这俩人,对嘉靖帝就是毫无隐瞒,重大事情都汇报给嘉靖,让嘉靖圣心独裁。

嘉靖知道这俩人不会背叛自己,也不会瞒着自己干不利于自己的事,这就是自己人,自己人要重用,出了事也要保。

马宁远就没做到这一点,他是愚忠。胡宗宪是他的老师,马宁远敬他爱他,几乎视胡宗宪为父。

当严世蕃指示郑泌昌、何茂才毁堤淹田的时候,马宁远不想让胡宗宪为难,因为胡宗宪是严嵩的学生,是公认的严党,这件事如果让胡宗宪知道,胡宗宪将会进退两难。

他低估了胡宗宪处理问题的能力,也高估了自己背锅的能力。

胡宗宪虽是严嵩的学生,但他处理事情可以不以严嵩马首是瞻,严世蕃的指令他更可以置若罔闻。即使如此,严世蕃拿他也没有办法,改稻为桑和东南抗倭,要干成只有胡宗宪能干成,换谁都干不成。

改稻为桑胡宗宪不想干,这件事是两难的事情,改成了百姓遭殃,改不成朝局艰难,这件事只有拖。拖久了,这件事还有转圜的余地。你是不是也发现,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先放一放,过一段时间这件事就会出现转机,这就是急事缓办的道理。

改稻为桑和东南抗倭,胡宗宪都有能力处理好,他需要的是时间和充分授权,而不是严世蕃背后下指令瞎指挥。

马宁远一介莽夫,圣贤书读到了狗肚子里,他以为自己一腔愚忠,可以保胡宗宪太平。他也不称称自己几斤几两,胡宗宪是他能保得的(注意此处是四声,嘉靖专用语)。

毁堤淹田是丧尽天良的事情,堤坝溃决,洪水滔天,要死多少人。如此草菅人命,简直令人发指。

马宁远自己去毁堤淹田,想保一个他根本保不了的胡宗宪,简直愚不可及。

当郑泌昌、何茂才找他干这件事时,他表面上应承,事后就应该立刻上报给胡宗宪。大事不报,还懂不懂规矩?

马宁远不上报,出了问题就是他的责任,最后被胡宗宪请王命旗牌斩杀,一点也不冤。

作为一个下属,马宁远就应该守本分知分寸,什么事情该干,什么事情不该干,都应该跟领导请示下。

请示领导后,领导怎么指示,就按照指示去执行。不要老想着领导很忙很累,你不汇报,领导才更忙更累。也不要想着领导会为难,领导处理事情的智慧和能力远非你能想象,要不然他是领导你是下属。

做人还是要有自知之明。

0 阅读:27
琅琊左史

琅琊左史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