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精锐围不住2万日寇,战区司令慨叹:部分黄埔将领养娇了

千完历史 2024-11-06 16:39:31

《20万精锐围不住2万日寇,战区司令慨叹:部分黄埔将领养娇了》

1938年的兰封之战,本该是一场大胜的战役。薛岳将军统帅20万精锐,其中不乏全国首支机械化部队第200师,还有装备精良的第74苏械军。而对手却只是孤军深入、补给断绝的2万日军。但为何这场必胜之战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遗憾?为何程潜将军会发出"黄埔将领养娇了"的感叹?更令人不解的是,那些临阵脱逃的将领,为何不但没有受到严惩,反而在战后平步青云?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内情?

一、兵力对比与战前态势

淞沪会战结束后,薛岳将军接到一纸调令,临危受命担任第1战区第1兵团总司令。当时的形势令人揪心,日军咄咄逼人,已经在黄河北岸集结重兵,随时准备渡河南下。

1938年5月的一天,薛岳将军正在前线指挥部查看军事地图。突然,一份情报送到了他的案头:日军土肥原贤二率领的第14师团,竟然孤军渡过黄河,向南推进。薛岳放下手中的茶杯,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不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机会吗?"

当即,薛岳调动了第74军、第91军、第64军、第27军、第8军及新编第35师、新编第88师和264旅等部队。这支队伍堪称当时国军的精锐中的精锐。其中第74军是全国仅有的4个苏械军之一,不仅装备精良,更是受过专业训练。该军配备有最先进的捷克式机枪、德制山炮,甚至还有苏联援助的重炮。

最令薛岳自豪的是第27军下辖的第200师。这支部队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拥有数十辆崭新的苏式坦克和装甲车。每次演习,坦克隆隆驶过,都会引来战士们惊叹的目光。

反观日军,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虽然也是精锐,但仅有2万余人。更重要的是,他们此时已经陷入了一个极其不利的困境:黄河天险在后,补给线被切断,连最基本的粮食补给都无法保障。

"你们知道吗?"一位参与筹划的参谋后来回忆道:"当时日军的弹药储备已经不足平时的三分之一,就连随军携带的油料也所剩无几。"

薛岳根据情报分析,土肥原贤二此人虽然在日军中颇有威名,但骨子里更像个特务头子,而非一个善战的将领。此人在日本陆军中,以擅长情报工作著称,但在正面战场指挥方面,经验尚显不足。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薛岳特意在黄河南岸的兰封地区精心布置。他根据地形特点,将各部队分成东西两翼。东翼由第74军和第91军担任主攻,西翼则由第27军等部队组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包围圈。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前线指挥部里,薛岳向各位将领强调,"我们有20万大军,敌人只有2万人,而且他们已经陷入绝境。只要我们按计划行事,就能创造歼灭日寇一个师团的战例!"

当天晚上,前线各部队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工兵部队在月色下修筑工事,通讯兵架设电话线,后勤部队组织粮草调运。整个战区一片忙碌,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

二、围歼计划的展开

5月20日凌晨,薛岳发出了进攻命令。东路部队由第74军和第91军组成,在一阵急促的冲锋号声中向日军阵地发起猛攻。西路的第27军也在同一时间展开行动,坦克部队轰鸣着向前推进,装甲车队紧随其后。

战斗一开始就进展顺利。第74军凭借精良的苏式装备,在炮火掩护下一举拿下了几处制高点。而第91军则利用地形优势,采取迂回战术,成功切断了日军向东突围的退路。

当天下午,一个意外的情报传来:当地村民发现日军正在秘密转移粮草。这个消息立即被送到了前线指挥部。薛岳当机立断,命令第91军加强对日军后勤线的打击。很快,日军的几个重要补给点被摧毁,大量军需物资被缴获。

在战地民众的支援下,国军的进攻更显神威。当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为部队运送粮食和饮用水。一些熟悉地形的村民还主动担任向导,带领部队抄近路包抄日军。有的村民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日军控制区搜集情报。

5月21日,战况进一步明朗。第74军和第91军已经推进到预定位置,并在当地民众的配合下,成功控制了几个重要的制高点。而第27军的坦克部队也展现出强大的火力优势,一路横扫,将日军压制在预定区域内。

这一天,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土肥原贤二的指挥部被中国空军发现。随即,几架中国战机对其进行了轰炸,虽然没能直接命中指挥部,但也迫使日军指挥系统陷入短暂混乱。

5月22日,东西两路国军在仪封西南成功会师。这个位置恰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将土肥原贤二的部队死死困在其中。当天,国军还在战地民众的引导下,连续攻克了日军据守的多个村庄。

一位参与战斗的老兵后来回忆说:"当时我们士气正旺,看到日军节节败退,大家都觉得这次一定能立下大功。"

然而,战况的顺利进展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些部队因为推进太快,补给线拉得过长。同时,由于部分指挥官过分乐观,在防守部署上也出现了一些疏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百姓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为部队提供情报和后勤支持,更组织起了一支民间运输队,专门负责为前线运送弹药和伤员。一位老乡甚至用自家的牛车,连夜运送了几车重要军需物资到前线。

就在胜利似乎唾手可得的时候,战场形势却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土肥原贤二像一只困兽,正在酝酿着最后的反扑。而这个反扑的目标,就是整个包围圈中最薄弱的一环——兰封城。

三、兰封保卫战的突变

5月23日凌晨,一场浓雾笼罩着兰封城。驻守城内的第35师官兵们正在轮换岗位,突然,几声尖锐的警报划破了黎明的宁静。日军的反扑来得既突然又猛烈。

土肥原贤二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战术:集中全部精锐兵力,对准兰封城发起自杀式的突击。日军官兵每人携带三天的干粮,并在黎明前的大雾中,悄无声息地向兰封城逼近。

第35师指挥部接到前哨战士的紧急报告时,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突破了外围防线。这支部队本应是包围圈中的重要一环,却在战斗刚开始时就显露出指挥混乱的迹象。

一位亲历者回忆:"当时正值换防时间,很多官兵都在准备休息。日军却选择在这个时候发起突袭,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第35师的师长在战斗打响后就不见踪影。副师长临时接管指挥权,但因为缺乏作战经验,指挥调度显得手忙脚乱。前线的连排长们纷纷请示应对方案,但指挥部却迟迟不能做出有效决断。

与此同时,日军的突击部队已经分成数个小组,从不同方向向城内渗透。他们携带着大量爆破器材,专门针对城防工事的薄弱环节进行破坏。一些日军特工甚至伪装成难民,混入城内制造混乱。

第200师的装甲部队本可以在这个时候发挥关键作用,但由于之前进展太快,坦克和装甲车的燃料补给跟不上,大部分机械化装备都无法及时投入战斗。一位坦克连长回忆说:"眼看着日军就在前面,但我们的坦克却因为缺油动弹不得。"

更令人费解的是,驻守在兰封周边的其他部队竟然出现了临阵脱逃的现象。第88师在接到增援命令后,借口弹药不足,迟迟不敢向前推进。而第264旅的指挥官则干脆带着部队向后撤退,完全放弃了原定的防御阵地。

一份当时的战报记载:"5月23日上午9时,日军已经突破城防主阵地。我军阵地告急,请求火力支援。"然而,这份急报发出后,却没有得到及时回应。

城内的混乱局面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大量民众陷入恐慌,开始四处奔逃。本应运送军需物资的道路被难民潮堵塞,使得后续增援部队难以及时到达前线。

一位老兵回忆说:"那天的场面很混乱,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我们的运输车被堵在路上,眼睁睁看着前线告急却无能为力。"

正当兰封城的战斗进入最关键时刻,第74军和第91军的增援部队终于赶到。但此时日军已经突破了城防的几个重要节点,形势已经无法挽回。薛岳不得不下令全线收缩防线,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兰封城的得而复失,不仅打破了原本的包围圈,更给了土肥原贤二喘息的机会。这个日军精锐师团就这样从必死的困境中逃脱出来,让一场本该大获全胜的战役变成了令人遗憾的败仗。

四、临阵脱逃将领的下场

兰封之战结束后,战区司令部立即展开了严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这场战役中,至少有三位重要将领存在严重的失职行为。第35师师长在战斗最关键时刻不知所踪,第88师指挥官借故拖延不肯增援,第264旅旅长更是带头撤退。

1938年6月初,军事委员会特派员到达前线,对这起严重的军纪事件进行详细调查。通过走访幸存的士兵和基层军官,很快就还原出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特别令人震惊的是第35师师长的表现。根据多位参战官兵的证词,当日军发起进攻时,这位师长正在城外的一处私人宅院中饮酒作乐。等到听闻日军突破防线的消息后,他不是立即返回指挥部组织防御,而是直接带着几名亲信向后方逃窜。

第88师的指挥官则更为狡猾。他在接到增援命令后,先是以弹药不足为由拖延,后又称部队疲惫需要休整。然而经查,该部队的弹药储备完全符合作战要求,官兵的体能状况也完全可以执行战斗任务。

第264旅旅长的行为最为恶劣。在日军发起进攻的第一时间,他就下令全旅撤退。不仅如此,他还在撤退途中抛弃了大量武器装备,造成重要军资损失。一位连长回忆说:"我们的重机枪和迫击炮都还很新,就这样被命令丢弃在路边。"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将领的后续遭遇。依照军法,这种临阵脱逃的行为本应处以极刑。但最终的处理结果却出人意料的轻松:第35师师长被调离前线,改任后方某省军事顾问;第88师指挥官仅受到了记过处分;而第264旅旅长竟然在不久后就获得了升迁。

这种反常的处理结果背后,是一张复杂的关系网。经查,第35师师长是某位高层将领的表亲,第88师指挥官则与军需部门的重要官员有着密切往来。至于第264旅旅长,他在黄埔军校时期就与几位军政要员建立了深厚的私交。

一份当时的密报显示,这几位将领在战后都动用了各自的关系网。有的托人说情,有的行贿疏通,甚至有人直接找到了最高统帅部的某些官员。在各种力量的运作下,本应严惩的案件逐渐变成了一场轻描淡写的处理。

更讽刺的是,这些将领在战后反而平步青云。第35师师长后来被任命为某省军区副司令,第88师指挥官在1939年升任了军长,而第264旅旅长更是在两年后成为了一个集团军的参谋长。

一位当时的军法官在日记中写道:"这些人的升迁之路,完全是建立在关系网和裙带风的基础上。他们的案件处理结果,严重挫伤了前线将士的士气。"

这种不公正的处理结果,也引发了基层军官的强烈不满。一些参与过兰封战役的连排长纷纷递交报告,要求重新调查此事。然而这些报告最终都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五、战后影响与启示

兰封之战的失利在军事上造成了严重后果。首先是战术层面的损失:第35师和第264旅的装备几乎全部丢失,其中包括了大量美制机枪、迫击炮和通讯设备。一份战后统计显示,仅这两支部队的装备损失就价值超过五十万大洋。

其次是战略层面的影响。土肥原贤二的部队成功突围后,在豫东地区重新站稳脚跟,并在随后的战役中多次袭扰国军后方。一位前线指挥官曾说:"如果当时能够全歼这支部队,后来的豫东战事就不会如此艰难。"

这场战役还暴露出了国军内部的严重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军需供应体系的混乱。第200师的装甲部队因为燃料补给不足而无法参战,这种情况在当时并非个例。据统计,仅1938年上半年,就有超过十次重要战役因补给问题而受到影响。

情报系统的漏洞也值得关注。日军能够准确把握兰封城防守最薄弱的时机发起进攻,说明他们掌握了详细的内部信息。战后调查发现,有多名汉奸混入了军需运输队,专门负责收集和传递军事情报。

指挥系统的效率同样存在问题。当日军突破兰封城防线时,增援请求经过层层转报,往往等到批复下来,战机已经丧失。一份作战日志记载:"从前线发出告急电报到获得响应,通常需要4-6小时,有时甚至更长。"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军队中的裙带关系。那些临阵脱逃的将领能够逃脱严惩,完全是依靠着复杂的人际关系网。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军纪,动摇了基层官兵的战斗意志。

战后,军事委员会曾专门召开会议讨论这些问题。会议提出了多项整改措施,包括改革军需供应体系、加强情报安全、简化指挥流程等。然而,这些措施在实际执行中往往流于形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基层官兵的影响。许多参与过兰封之战的士兵后来写回忆录,他们一致认为这场战役暴露出的问题远比战术失误更为严重。一位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看到那些临阵脱逃的将领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步步高升,我们这些在前线拼命的士兵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这场战役还影响到了后续的军事改革。1939年初,军事委员会颁布了新的《战时军纪条例》,对临阵脱逃等行为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同时,也加强了对军需物资管理的监督,建立了新的后勤补给制度。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在随后的战役中,类似的问题仍然时有发生。一份1940年的军事检查报告指出:"虽然各项制度都已完善,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诸多漏洞。特别是人事关系网的问题,依然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0 阅读:49

千完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