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变小,溪水变少,广西桉树真的是原罪吗?

森林驴 2021-07-28 10:46:51

都说广西生态金不换,山清水秀惹人爱,的确让人心生羡慕。

但是,广西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权威数据显示广西环境质量在全国排行前列,多条河流水质量更是连年排名前十;而另一方面,民间却在不断吐槽水质量在下降,山泉水变小了,溪水也在变少,而原因直指漫山遍野的桉树。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河流都起源于山脉,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嘛,水资源自然丰富,大大小小的河流众多。这些河流里的水基本来自大山里的泉水,无数的泉水汇成一条条小溪,小溪汇成小河,再汇成……这种方式有点像“水塔”,它不仅可以储水,还会可以放水,源源不断……

大山“水塔”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

我们知道,冷暖空气强烈交汇造就了降水。从天而降的雨水一部分会被树冠截留,而大部分则落到林下植被、枯枝落叶和林地土壤上。这部分雨水有的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有的通过蒸发返回大气。如果雨水量大的话,则在重力作用之下向下渗透,形成泉水、汇成小溪,又或者继续向下,流入地下河。

尽管婉转曲折,森林的确保护着土壤不受风雨的直接侵犯,调节着空气和水的循环,影响着气候的变化,所以森林也常称为大自然的“调节器”。

明白了森林的这些工作原理,我们就不会轻易认定桉树就是“抽水机”,也不会轻易吐槽桉树使得“山泉变小,溪水变少”,因为桉树也只是万千森林的一个树种,也同样发挥着森林的功效。

广西种植桉树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木材,追求的就是效益,关于这一点毋庸讳言。桉树生长速度快,木材产量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速生丰产。既然生长速度快,那么必定对肥料的需求量大,对水分的需求量也很大。有人说桉树属于节约水分的树种,简直胡扯。生长如此迅速的桉树,还怎么会节约水分?!应该说桉树水分利用率高,即是桉树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用水量比其它树种要多,但能够合成更多的生物量。

有研究表明,每生产1千克的干物质,桉树利用的水分为510升,而向日葵是600 升,棉花是800升,相思、黄檀800升,松树之类的针叶树更高达1000升!

那么,桉树的用水从哪里来呢?最主要还是来自雨水,桉树的根系发达,且为浅根性,根系吸收大量水分供生长所需,而且桉树主干明显侧枝也很多,层层叠叠,但叶片和枝干表皮上有蓝灰色的蜡质层,能够减少蒸腾、锁住水分,所以在采伐桉树时常常看到有水分流出。这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桉树水分利用率高。

森林经常给人林荫茂盛、鸟语花香的美好感觉,但在桉树林里却全无这种感觉,反而让人烦躁不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诚然,对于桉树林这种人工生态系统、且多是集约经营的纯林,其系统肯定比自然生态系统简单得多了。由于缺乏灌木层和植被层,既没有立体感也没有层次感,雨水除了少部分桉树树冠截留之外,大部分落到少量的枯枝落叶之上或者直接落到裸露的林地土壤之上。

广西桉树把原本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化,既直接又粗暴,我们看看那些传统的营林手段吧:皆伐→斩草炼山→整地→造林→全面铲草→施肥→皆伐,只问索取,甚少付出,放弃生物多样性,过度追求纯林化,难怪会感觉桉树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逊色于其他树种。

虽然广西桉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可能改变局部的小环境,却并不足以改变全球的大环境,我们总不能把前段时间的西欧洪涝、河南暴雨等极端天气归罪于桉树吧.。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底广西森林面积2.23亿亩,其中天然林面积0.87亿亩、人工林面积1.36亿亩,而桉树人工林面积也不过是0.3亿亩,占森林的比例也不过13%,并不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所谓“山泉变小,溪水变少”,原因并不是桉树身上,不应该由桉树来背锅,罪魁祸首是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人们焚烧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加快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危害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加剧了气候系统不稳定,造成极端天气频发、强度增强,比如突然的暴雨、长时间的干旱等等。

气候变暖,天气异常,大山里“水塔”储存水的能力减弱了,放水量自然也就减少了。

“山泉变小,溪水变少”,实际在告诉人类,淡水资源在告急。

记得N年前有人预言过:到了2050年,人类战争将不再围绕石油,而是淡水资源,或许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1 阅读:385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46

用户16xxx46

4
2021-07-30 15:50

放牧过度吗?是土地正在沙漠化。一样的道理

星辰

星辰

2021-07-31 08:08

胡扯

森林驴

森林驴

三农领域见证者,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