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高辉煌不再,20年前从县高考上清华的他,如今过得怎么样?

冬萱评情感 2024-06-08 01:07:58

文:梅子

快高考了,我问你一个问题:清华是什么呢?

清华,是大学里的TOP1,是中国父母心中神一样的存在,是高不可攀的喜马拉雅,是他们望子成龙的最高渴望和终极梦想,是他们心中的痒。

不信,看看那个年代,叫“清华”的孩子有多少?反正我身边就有好几个。

如今,县高生源严重流失,辉煌不再,能考上清华的简直是凤毛麟角。这已经是无需讳言的事实。

而,20年前,能从县高考上清北,还不是天方夜谭。每年都能考上至少一两个,那是县高的黄金时代。

我的初中同学L,就是沿着村小—乡镇初中—县城高中的轨迹一路考进了清华。

当时,不大的县城,那个轰动呀,大红横幅满大街悬挂,百姓街谈巷议,都说人家家族祖坟冒烟了,不,着火了。

县政府奖励丰厚奖金,他家大摆谢师宴。还有人专门跑到L的母亲那里讨教取经。

L的母亲,喜气盈盈,幽默地说:怀孕时,我爱吃蒸菜,算不算?

大家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其实,这是L母亲的谦虚之词。那时候,还没有鸡娃一词,但理念超前的她,鸡娃之路从20年前就开始了。

我为啥知道得这么详细呢?因为,L的母亲是我的小学数学老师 。

有一种说法,老师的孩子一般都学习好,L也似乎用他的经历验证了这一说法。

他的母亲对他的期望高,启蒙教育也搞得好。还没开始上学,他母亲就带着他去学校,下了课就让他在黑板上写数学题。L还没上学,就已经会算四则混合运算。

因为天资聪颖,小学连跳两级。她的母亲对他要求极其严苛,据说,每次考试必须双百,考99分都要罚跪。

在初中,他的母亲怕他“吃不饱”,给他订了《中学生数理化》和《英语学习园地》等课外书籍,供他加餐。

上高中的时候,还没有“陪读”这种说法。他的母亲就去县城高中附近租了房子,专职陪读 。

L每天下了晚自习回家,苹果已经削好,洗脚水已经打好,他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

三年高中,L的成绩一骑绝尘,保持了三年的第一。所有人都觉得他考清华,应该没有什么悬念。果然。

记得当时的高考是先报志愿再出分数,L以700多分的傲人成绩不负众望,考上了清华。

一举夺魁天下知。

然后,就前呼后拥去了北京报到。你看 ,总有人替你实现梦想,过着你想要的生活。人比人,活不成。

北京,距离我生活的乡村,那么遥远,似乎远在天边。

关于L上大学以后的故事就都是辗转听说了。

那时候还没现在这么卷。但那是清华呀。

在这个状元云集,牛人成堆的地方,只会埋头刷题的小镇做题家L似乎成绩平平无奇,泯然众人。

而且,因为以前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导致L的生活能力极差:去食堂不知道打几两米饭,洗衣服也不知道领口、袖口要多搓几下。生活一塌糊涂 。

巨大的心理落差 ,让他出现了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失眠,度日如年。父母忧心忡忡,赶到北京,把他接了回来。

L休学半年。

一时间,小城谣言四起,说他被学校开除了,甚至还有些人幸灾乐祸。你看,这就是人心的幽暗复杂。

休息半年,L调整心态,重新回到了学校,顺利毕业。保研本校。将近而立之年,娶了同班女同学。在县城最豪华的酒店举办了婚礼。

怎么看,都还是人生赢家。

但在婚礼上,L的母亲愁容满面,因为京城之大,居之不易,总得给孩子买套房子吧。

那是首都啊,寸土寸金,而且,当时处于高点,房价一天一个样。

做小学教师的母亲,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还差一大截,求亲告友,几乎老泪纵横。

那个时候清北毕业的学生出国留学率几乎超过50%。L也不例外。他去了加拿大,在那里找到工作 ,定居。

距离遥远,孩子太小,又加上口罩的原因,一连几年没有回来过一次。

母亲日渐老迈,有个头疼脑热,只能自己硬扛。每次同学聚会,有人说起他这个光芒万丈的儿子,她都赶紧转移话题,摆手不要提。

如今,L年过不惑,依然定居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父母在国内孤独过着晚年。和儿子的联系仅仅限于每周打个视频电话。但他不愿意回来,为此,母子还闹得很不愉快。

光环褪去,回归日常,好像L也变成了一个没有大富大贵的普通人。朝九晚五,慌慌张张,为碎银几两奔波忙碌。

我们总喜欢站在自己的烦恼里,仰望别人的幸福。这大可不必。

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你觉得别人特别幸福 ,大概率是因为,你跟他不是特别熟。

不攀比 ,不焦虑,珍惜知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幸福像花儿一样。

0 阅读:0

冬萱评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